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H.Kalo用推广Hückel方法研究了17种硼或铝的氢化物、氯化物及烷基化物分子的电子结构,给出这些分子的电子能级、分子轨道及电荷分布。随后有用各种方法研究AIH_3分子结构(如EHMO,CNDO/2和abinitio法)的。关于AIH_3(固)的电子结构、未见讨论。本文根据AIH_3晶体结构,先提出一个由原子构成的具有D_(3d)对称性的原子簇模型(AIH_6),用推广的Hiickel方法,计算其电子能级及分子轨道。并通过初步结果,对此模型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2.
基于增加共轭链长度是增加材料的非线性光学响应的有效手段之一,采用DFT(Density Function Theory)方法研究了以并五、六、七和八吡啶环为篮柄的新的Mbius及Hückel型分子篮(M5、M6、M7、M8、H5、H6、H7和H8)的结构、稳定性及非线性光学性质.随着篮柄尺寸的增长,Mbius及Hückel篮均展示了对篮柄吡啶环数的奇偶依赖性:含有偶数并吡啶环的Mbius型分子篮的第一超极化率(β0)比含有奇数并吡啶环的大(845(M5)2 323(M6)1 653(M7)3 773au(M8));而含有奇数并吡啶环的Hückel型分子篮的β0比含有偶数并吡啶环的大(1 634(H5)1 226(H6)4 114(H7)2 836au(H8)).  相似文献   

3.
Scatchard及Raymond提出运用过量函数表示非电解质溶液的热力学性质.McMillanMayer理论完善了过量Gibbs自由能的函数关系,并且认为热力学函数可以展开成浓度的幂级数形式.Scatchard理论认为只含有非电解质的溶液和含有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溶液有很大的不同;并且将过量Gibbs自由能分为DebyeHückel贡献(长程静电贡献)和非DebyeHückel贡献.  相似文献   

4.
利用DFT(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对系列原子簇NixFe(x=1—5)进行优化计算,通过分析各种不同比例组成的原子簇NixFe(x=1—5)的能量、结合能及Fe磁矩,结果发现不同Ni、Fe比例的各原子簇均能稳定存在,尤以原子簇Ni,Fe的结合能最大,最为稳定;随着原子簇中Ni含量的增加,Fe原子3d轨道电子产生的磁矩呈现先减少再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对于氢原子定位于Ti_4,Ti_5,Ti_(17)和Ti_(20)等钛原子簇的问题,应用推广的Huckel 分子轨道(EHMO)理论进行了研究。与前人所作从头算的结果一致,发现氢原子在完全晶体的外部三重配位的位置上优于内部各处。而在钛原子簇内又是四面体环境优于八面体环境.氢原子在内部各处时的结合能.还因为邻近空穴的存在增大.较之表面位置而言,确实只有与空穴相邻的四面体位置是唯一稳定的内部环境。Ti_(17)的态密度图表明,由氢而产生的带位于Fcrmi 能级下约6.5ev 处,光电子发射的结果是定性相符的.  相似文献   

6.
使用RD-Ⅰ型量热计-微机数据处理系统测量了298.15 K下LiCl在不同组成C2H5OH-H2O、(CH3)2CHOH-H2O混合溶剂中的溶解热.利用Debye-Hückel第二极限公式计算了一定醇摩尔分率下的标准溶解热ΔH∞s.用Pitzer(1980)模型进行了关联.用Desnoyers提出的公式计算盐在水-醇中的焓离子对相互作用参数h12.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Szent-Gyrgyi理论,用扩展的Hückel分子轨道法(EHMO),研究了甲硒醇与作为肽键原型的N-甲基乙酰胺相互作用时的电子受主性质.计算结果表明,甲硒醇作为电子受主,可导致肽键的空穴导电.  相似文献   

8.
本文使用HMO理论、张乾二Hückel图形约化法及采用不共δ——平面的共振积分的校正值,计算了1.3.5——三苯基苯分子的各种构型π分子轨道能级图与π电子总能量图。根据能级图与π电子总能量图,用作图法求出分子最可能的构型是苯环之间的夹角38°。计算值与紫外光谱数据是一致的,与分子晶体的x——光衍射实验数据是印证的。  相似文献   

9.
根据简单Hückel分子轨道理论[1],利用群论约化理论[2]以及差分方程方法[3],对(3,0)单壁碳纳米管分子,以及对其加上5种不同的端基的碳纳米管分子的轨道能级进行了计算,并计算了其平均单电子能量与前线轨道能隙[4],对其稳定性进行了分析.通过对(3,0)单壁碳纳米管模型分子的轨道能级计算与稳定性分析,期望能够为其实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应用光学势方法研究了德拜等离子体环境下,能量在2~60 eV正电子与碱金属原子碰撞过程中的电子偶素(Ps)形成.通过碱金属原子的模型势对其进行德拜等离子体环境下的修正来描述靶原子体系的波函数,由Debye-Hückel势描述粒子间(电子与原子实之间)的相互作用.计算了不同屏蔽因子下的电子偶素形成截面,研究了屏蔽库仑势对...  相似文献   

11.
应用高水平的从头计算方法QCISD/aug-cc-pVDZ,对气相中的Rb+(H2O)n和Cs+(H2O)n(n=1~6)体系进行研究,优化几何构型,对能量最低的结构,计算结合能和振动频率.结果表明,随着水分子数目的增加,对于Rb+和Cs+,RMO和总结合能有相同的变化趋势;电荷分布显示位于离子上的正电荷逐渐减小,位于氧原子上的负电荷逐渐增大,位于氢原子上的正电荷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采用密度泛函(DFT)中的B3P86方法,结合Dunning的相关一致基组cc-PVTZ,优化计算硼氢化物(BHn)(n=1~5)可能的几何构型,得出最稳定构型的几何参数、电子结构和红外光谱等性质参数,给出了最稳定结构的总能量(ET)、结合能(EBT)、平均结合能(Eav)、电离势(EIP)、能隙(Eg)、费米能级(EF)和氢原子差分吸附能(Bdiff)等.结果表明硼氢化物基态稳定结构的电子态分别为:n为奇数为单重态1∑和1 A,n为偶数为双重态2A;由于B原子属于缺电子原子,能与等电子原子H化合,通过氢端或桥键形成氢化物,本文优化计算发现,硼氢化物最稳定的构型都存在氢端或桥键,且n为奇数的氢化物的氢端或桥键作用比相邻偶数的氢化物强.最后计算了硼氢化物最稳定结构的红外光谱、平均结合能、电离势、能隙和费米能级等动力学电子特性,分析得出(BHn)(n=1~5)氢化物中BH3的电离势和能隙最大,说明该氢化物最稳定,氢原子差分吸附能也最大.  相似文献   

13.
利用离散变分-局域自旋密度泛函方法对Rh13原子簇在进行了电子组态优化和键长优化的基础上,计算得到了原子簇的平衡键长、结合能、态密度分布和净磁矩,所得与实验更为接近,对理论计算值与实验结果的差异给出了可能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人们对原子小集团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人们想知道,包含少量原子的小颗粒的结构性质,如相稳定性、单衡晶格常数、每个原子的结合能等如何随小颗粒尺度的变化而变化,例如,最普遍的一个问题是,小颗粒包含多少原子时才能反映整个晶体的性质?关于金属原子小颗粒问题已有了一些研究,如美国的B.K.Rao 的工作.本文采用电荷自洽推广的Hückel 方法和集团模型,对C,Si 原子小颗粒特性进行探讨,根据能量极小的原则,确定具有一定原子数的最佳几何构型、晶格常数、结合能等,并与国外有关工作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5.
使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杂化密度泛函B3LYP方法在6-311-g(d)基组水平上对NaB5Hn团簇各种可能的构型进行几何结构优化,预测了各团簇的最稳定结构:并对最稳定结构的平均结合能(Eb),二阶能量差分(Δ2E)和能隙(Eg)等进行了理论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氢原子数的增加,NaB5Hn团簇的结构由平面转变为复杂的三维立体结构,当氢原子数小于4时,簇的结构为平面构型,其他所有的团簇都是三维立体结构;NaB5Hn团簇的平均结合能、二阶差分能和能隙等均表现出明显的"奇-偶"振荡和"幻数"效应;NaB5H8,NaB5H12,NaB5H 18和NaB5H20团簇稳定性大于NaB5Hn中的其他团簇,为NaB5Hn团簇中最稳定的几种团簇.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用量子化学—原子簇方法研究固体的电子性质,例对固体表面、体内杂质和缺陷、无序体系的电子结构等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原子簇模型的基本思想是以有限大的原子团模拟无限大的体系。共价固体硅原子簇边界悬挂键的处理,对计算结果影响很大。边界饱和原子的选取,是原子簇方法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Tong曾用氢原子饱和边界,发现所计算的电子态密度结果中禁带较宽;张开  相似文献   

17.
在Tang和Chan所给出的氢原子的2-l极动态极化率的微分表达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导出了氢原子电多极动态极化率的解析表达式,从而完全解决了氢原子动态极化率的计算问题.应用此解析表达式,首次计算了氢原子H(2s)-H(2s)-H(2s)体系的三体相互作用系数.  相似文献   

18.
报道一系列取代苯基重氮盐及其18-冠醚-6络合物的远红外光谱、~(13)C核磁共振和FAB-质谱,由主体和客体形成络合物前后的光谱变化和这类络合物质谱中表征[M-BF_4]~ 离子峰的相对丰度,结合取代基效应讨论络合物的成键状况,推测这类络合键除冠醚氧与重氮盐α-氮正电中心相互作用外,尚存在α-电子由重氮盐β-氮向冠醚氧转移的反馈作用。用Hückel分子轨道法对重氮盐各原子电荷密度分布计算的结果支持上述推论。  相似文献   

19.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在B3LYP/6—311G^*水平下,对杂原子X(X—Na、Mg、Al、Si、P、S、Cl)置于垂直于具有D2h对称的Si4原子簇平面的C2轴上时,所得到的含杂Si4X(X—Na、Mg、Al、Si、P、S、Cl)原子簇,进行了理论计算,得到一系列稳定的Si4X原子簇的几何构型,并对其中具有C2v对称的三角双锥结构的Si4X原子簇,系统地讨论了原子簇的稳定性、Si—X键强弱、电荷分布等的递变规律,以及由于第三周期元素的加入,对硅原子簇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采用密度泛函方法B3LYP/6311SDD方法系统研究了掺钌硅原子簇RuSin (n = 1-14) 的几何结构、稳定性以及电子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当n 3时,RuSin的基态结构由平面结构转为三维的立体结构。随着硅原子数由1增长到14,RuSin原子簇中Ru原子的位置逐渐从原子簇表面转移到原子簇内部。当n = 12时,Ru原子完全陷入了原子簇结构中,形成一个以钌为中心的硅笼结构。自然键轨道分析表明RuSin(n = 2-14)的基态结构中都存在三中心键,证明了这些结构的稳定性。此外,RuSin (n = 1-14)原子簇各基态结构的平均结合能、二阶差分能、HOMO-LUMO能隙、电离势、电子亲和势等信息表明RuSi12的基态结构有着很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