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非线性约束最短路问题的启发式算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约束QoS路由优化是当前网络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受限最短路问题(RSP)是QoS路由的一个基本问题。它是NP-完全的,并有许多具有多项式时间和伪多项式时间的启发式求解算法。然而这些方法只能求解一些带有线性约束的RSP。对一些非线性的约束(比如丢失率约束)大都用数学方法转化成线性约束来求解,这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具有伪多项式时间的启发式算法来求解这类带非线性约束的RSP。主要思想是将非线性约束作为检验条件来使用。当每得到一个解时,检查解是否满足非线性约束。如满足,则得到最终解;否则在原问题中添加一个线性约束。该新约束将去除已经找到的解,从而使原问题的解空间进一步缩小,直到得到最终解。仿真算例说明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A New Algorithm for Solving Multicriteria Shortest Path Problem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MA Liang WANG Long-de College of Systems Science Systems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Technology Shanghai P.R.China 《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学报(英文版)》1999,(3)
1 IntroductionMulticriteriashortestpathproblemisaparticulardiscretelinearmultiobjectiveproblem[1~4].Uptonow,ithasnotbeenwidelystudiedinliterature.Thedifferencebetweenmulticriteriashortestpathproblemandtheclassicalshortestpathproblemisthattherearemore… 相似文献
3.
4.
有向最短哈密尔顿路问题的DNA算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首次提出了基于分子生物技术的有向最短哈密尔顿路问题的DNA (deoxyribonucleicacid)算法 ,将顶点、权值用DNA片段编码 ,边的方向通过顶点的编码获得。将这些DNA片段放入溶液中进行生化反应 ,通过基本的生物操作及生物酶完成解的产生及最终解的分离。该算法的创新之处在于权值的设计 ,合理有效地用DNA序列表示权值的大小 ,以便于使用常规的生物分离方法进行最优路径的选择。依据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方法 ,说明了所提算法是有效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针对分数阶混沌系统的同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Function,RBF)神经网络的控制器。利用RBF神经网络对同步误差系统进行补偿控制,神经网络的权值可以在线调整,使得同步误差渐近收敛到零点。基于Lya-punov稳定性理论,分析了该控制器的稳定性。分别以分数阶Chen系统的同步和分数阶Liu系统的同步为例进行了数值仿真,仿真结果验证了所设计的控制器的有效性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6.
7.
Baoxing CHEN Wenjun XIA Ni DU 《系统科学与复杂性》2006,19(4):586-591
In this paper, a new routing algorithm is given for the shuffle-exchange permutation network (SEPn). The length of the path between any two nodes given by our algorithm is not more than 11/16n^2+O(n), i.e., the diameter of SEPn is at most 11/16n^2+ O(n). This improves on a 1/8(9n^2- 22n+24) routing algorithm described earlier by S. Latifi and P. K. Srimani. We also show that the diameter of SEPn is more than 1/2n^2-n. 相似文献
8.
基于神经网络集成的说话人识别算法仿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说话人识别研究中采用的语音信号特征同时包含了语义信息和话者信息,二者相互影响,给识别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将集成思想应用于说话人识别中,针对每个汉语单韵音的特征空间训练一个神经网络实现说话人分类,并使用另一个神经网络对多个单韵音神经网络识别器的识别结果进行结合。该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语义信息对说话人识别的干扰,提高识别精度。不仅如此,神经网络集成的识别结果还可以同时给出该帧语音所属的单韵音类型。仿真实验结果表明,集成系统的识别精度高于单一神经网络,并且在与多种算法的对比中也展示了良好的性能,更重要的是,该方法给出了一种从语音特征中分离语义信息和说话人信息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基于递阶遗传算法和BP网络的时间序列预测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提出一种基于递阶遗传算法和BP神经网络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现有的BP训练方法只能训练BP网络的权重,网络的结构得预先用某种方法确定。利用很好设计的递阶遗传算法能够把网络的结构和权重同时通过训练确定。以铁路客运市场数据进行训练和测试,与传统的BP网络预测模型相比较,结果证明该模型的预测精确度是令人满意的,所提出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11.
基于遗传算法的进化神经网络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提出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多层前向神经网络的自动化设计方法(genetic multiplayer feedforward neural network,GMFNN),用以同时完成对网络结构空间和权值空间的搜索。该算法利用双种群权值优化、结构进化自适应变异率等方法来加快算法的收敛速度,改善解的性能。仿真结果显示本文提出的算法能够有效抑制遗传算法初期收敛的发生,有效地提高多层前向神经网络的收敛精度,并可获得更为简洁的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2.
13.
基于混沌预测的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设计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混沌时间序列内部确定的规律性 ,其重构出混沌吸引子的相空间具有高精度短期预测性。根据非线性、大时滞系统的时间序列重构相空间 ,计算相空间的最大Lyapunov指数、饱和嵌入维数和可预报尺度 ,并以此为指导 ,对系统作高精度预测。在此基础上 ,又设计了遗传算法优化的模糊神经网络预测控制器 ,实现了对非线性、大时滞系统高精度的自适应控制。将该控制应用在锅炉过热汽温控制中 ,仿真表明该控制的有效性、准确性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14.
两种策略下的最短路径并行算法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对在大规模交通网络上求解最短路径的实时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找出适用于实际交通网络的高效最短路径并行算法,首先选取了3种最短路径标号串行算法,以此为基础分别实现了网络复制及网络分割两种策略下求解最短路径的并行算法。最后,从基于G IS的交通规划软件T ransCAD中提取了实际交通路网数据,同时还随机产生了不同规模的稀疏格网,在这些网络中对并行算法的性能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在8台机器上求解含5 181个节点的实际交通网络中32个源点的最短路径时,基于网络分割的双队列标号修正并行算法的加速比可达到6.32,在其他网络中也表现出较好的加速比及可扩展性。 相似文献
15.
在电动汽车运行过程中,常规方法难以准确预测电池的荷电状态,提出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影响电池荷电状态的诸多因素,选择端电压、电压一阶导数、电压二阶导数、放电电流以及电池温度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以荷电状态作为输出,然后采用混沌免疫进化规划算法训练前馈神经网络预测电池荷电状态.在变功率运行工况下,通过仿真试验对比镍氢电池组实际荷电状态的和预测的荷电状态,验证神经网络预测的精度在5%以内. 相似文献
16.
17.
网络路径容量的测量在网络管理、网络规划与设计、提高网络应用程序的性能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的网络路径容量测量工具都是采用Pacbt Pair测量算法设计的,这些测量工具在实际使用中的性能不尽人意。Packet Pair测量算法的ns-2仿真测量分析表明:网络在重载时Packet Pair测量算法不能正确测量出网络路径的容量;Packet Pair测量算法中的测量分组的长度并不是采用最大值为最佳。根据仿真测量分析的结论,提出了Double Packet Pair网络路径容量测量算法,改进了原有算法测量速度慢,重载环境下测量精度不高的缺点。 相似文献
18.
神经网络在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环境信息完全已知的移动机器人的全局路径规划问题,应用了一种并联的神经网络结构与模拟退火算法相结合的方法,并提出了一种局部路径修正算法,最终得到一条最优的平滑路径。计算机仿真研究表明,该算法计算简单,收敛速度快,规划的路径为一条最短无碰且安全的平滑路径。在计算机仿真验证的基础上,以P3-AT型轮式移动机器人为平台,通过机器人模拟实验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运用神经网络的非线性动力学理论,研究了利用线性分段的一波三折函数构造混沌神经网络,进行混沌序列编码。文中分别给出自环反馈网络模型和耦合网络模型,并针对每类模型,仿真得到了具体的网络,获得了相应的混沌编码。同时对耦合网络的模式识别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