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重庆南温泉背斜地下热水资源衰减过程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论述重庆南温泉背斜地下热水的水文地质特征的基础之上,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并采用实测水位与模拟水位对比进行模型校正,当模拟水位与实测水位相近时,所得的模型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根据南温泉地下热水水位下降的特征,分4个阶段,采用已校正的数学模型模拟分析1962年到1991年南温泉地下热水资源量衰减的过程,定量分析其衰减原因.南温泉背斜地下热水水位降低,天然温泉断流,原因为同一个地下热水系统被多个开发点混乱开采.此研究为今后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地下热水资源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MODFLOW在重庆小泉地区地下热水可持续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论述小泉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之上,概化并建立MODFLOW数学模型,并采用MODFLOW软件模拟地下热水渗流场,识别MODFLOW数学模型,当所得的模拟水位与实测水位比较接近时,说明所建立的MODFLOW数学模型是正确的,同时也说明了MODFLOW软件在地下热水开发中是可行的.再由此模型模拟不同开采条件下未来的地下热水渗流场,最终得到小泉地区地下热水可持续开采量.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甘肃东南部温泉的成因,通过气体地球化学的方法研究对比了该区温泉、冷泉和地表水中溶解气的组分及其同位素特征。结果表明:陇东南地区出露的温(冷)泉和地表水具有相似的气体组分特征,均以氮气为主(介于70. 47%~78. 33%);温泉水的δD~δ~(18)O数据点沿着兰州大气降水线分布,没有明显漂移;δ~(13)C_(CO_2)特征和CO_2含量表明CO_2属于有机生物成因。可见陇东南地区温泉水与深部围岩的同位素交换作用不强,温泉水的来源属于大气降水补给。其形成可能是地表水在深循环过程中受热后,由于频发的地震产生有利于地下水和温泉气上升、运移的通道,使的泉水沿裂隙溢出而来。  相似文献   

4.
重庆南温泉主题公园湿地植物的选择与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重庆市南温泉公园新建湿地植物配置的可行性、合理性和景观效果.结果表明:重庆市南温泉所选用的植物在重庆地区生长良好;所选湿地植物的颜色、质感、形态搭配合理,营造出的湿地景观独特而又美丽,同时,选用的凤眼莲、荷花、睡莲等植物还具有污水净化的作甩,对保护南温泉生态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阳高-天镇盆地马圈庠地下热水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基础资料,运用系统理论深入分析探讨马圈庠地下热水系统的形成背景、结构特点、传热机制及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该地下热水系统的成因模式,为地热田的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利用δ18O和δ34S示踪重庆都市圈地下热水循环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庆市地下热水储存量大约有1亿m3,其中75%分布在都市圈内。通过对重庆市都市圈13个温泉群,20个泉点的温泉水的δD、δ18 O和δ34S调查,结合水化学指标进行分析表明:重庆市都市圈温泉水类型为SO42-Ca或者SO24-Ca Mg型,水的来源为大气降水。δ18 O值为-7.41‰~-9.48‰,研究认为地下热水的补给来源于海拔672~1 503m研究区域背斜核部岩溶出露区和背斜北端的岩溶出露区。热水中主要离子SO24-和Ca2+、Mg2+均存在很好的正相关性,且δ34S值为31.46‰~34.32‰,正好处于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二段硬石膏δ34S值异常段,由此表明雨水和地表径流沿岩溶裂隙等进入深部的含有硬石膏的嘉陵江组,由此认为重庆都市圈温泉水储水层可能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二段。  相似文献   

7.
为确定南京汤泉地区地下热水补给来源,本次对比分析了区内20组不同水样的水化学、氘氧同位素及锶同位素比值的特征。结果表明,汤泉地下热水水化学类型为SO4- Ca型,热储温度为63℃~75℃;δD、δ18O值分别为 -42.89~-53.21‰、-7.11~-8.40‰,均位于当地大气降水线附近,指示其补给来源为雨水,补给高程为321 m~539 m;87Sr/86Sr同位素比值为0.708876~0.709299,表现为碳酸盐岩溶滤水特性。研究认为,地下热水的来源为碳酸盐岩岩溶出露区的大气降水补给,并主要流经碳酸盐岩地层,与浅层冷水和地表水水力联系微弱。  相似文献   

8.
秦皇岛市抚宁县大泥河地下热水主要赋存于太古界单塔子群白庙子组变质岩中,水化学类型为Cl—Ca·Na型水,水化学成分与温度密切相关,水中可溶SiO2含量、F-含量较高,与水温呈正相关关系,由离子特征系数推测地下水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9.
针对现行规范推荐采用的机械循环集中热水供应系统同程管网布置形式,根据水力学原理,提出输水和配水管段水流方向的判据,并图示分析两根、三根及多根立管组成的同程式机械循环集中热水供应系统在纯回水及小量配水工况下的循环水流方向.结果表明:同程热水系统回水管道的循环运行存在多种不同的水流方向;现行机械循环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的水力计算以纯回水、单一水流方向作为计算的前提,不考虑小量出水工况,是不完善的.要保证每根立管均有循环流量按计算设定的水流方向通过,必须满足一定的水力条件.  相似文献   

10.
重庆打造"温泉之都"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重庆著名的天然南温泉、小泉、西泉已经断流,北温泉、东泉流量减小,东泉热洞成了干洞子,而今后5年重庆温泉旅游业发展规划是打造"温泉之都".为此,作者在论述重庆地区地下热水水文地质条件,温泉动态发展变化,各温泉之间的相互关系基础之上,分析了开发"温泉之都"的补给条件和储水量,以及"温泉之都"发展纲要中各温泉点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此得到开发"温泉之都"的可行性.研究表明,重庆打造"温泉之都"是可行的,但在打造"温泉之都"时要作整体的开采量规划设计,在整体开采量规划设计的条件下再作同一个背斜地下热水系统各开发点开采量规划,这样才能确保"温泉之都"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玄中寺地热水化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交城县玄中寺地质和地热背景条件的基础上,探讨了地热水的主要化学成分特征和形成机制。分析结果表明,热水属于低矿化高氟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Cl-Na型水,与断裂带附近其它水井化学成分有明显的差异;热水系统是一个还原环境,地热水源自近期大气降水,是在交城县北部山区获得降雨入渗后经深循环而形成的。研究结果为合理开发利用玄中寺地热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庐山星子温泉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温泉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入手,利用环境同位素和SiO2温标测算研究资料提供的地热水与补给区的相对时空位置关系,在系统解析补给区与温泉区地貌、地质构造特征以及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认为温泉地热水的成因与庐山地质构造演化所形成的特殊地貌、地质构造环境及水文地质条件有关,有其特殊的形成条件和自然历程.  相似文献   

13.
在简要分析全安盆地水文地质特征、地下水赋存条件及划分地下水类型基础上,对盆地西部周地-暖水塘地区地下热水形成原因、赋存环境进行研究,认为多期次构造运动形成的断裂、裂隙沟通深部地下热水是盆地热水来源的主要原因;采取地下热水样品并开展氢氧稳定同位素、选出气体、水化学成份测试,认为地下热水由大气降水补给,长期水动态观测结果也显示大气降水与地下热水关系较密切.  相似文献   

14.
聊城大学地热井成热条件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聊城大学地热井勘查区热源有三:正常地温传导;通过聊考深大断裂带上涌的深部热流;聊考断裂活动产生的摩擦热.新近系馆陶组中粗砂岩、粗砂岩孔隙含水层为区内的层状热储,其上巨厚的第四系和新近系明化镇组地层为良好的热储保温层.热储层地热水温度为45-53℃,通过资料分析表明,其热水可用于地热取暖、洗浴、医疗保健及温室养殖等.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奇村地热区的地理位置、水文和气象条件,分析了奇村地热区的地下热水水位(埋深)与水温变化之间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热水可分为沉积盆地型和隆起山地型两类,以江山—绍兴深大断裂为界,浙西北和浙东南热水因其赋存环境的不同而各具特色。本文通过对全省范围内的代表性地热水进行采样分析,研究省内不同类型热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浙西北沉积盆地型热水以HCO_3-Na(Ca)为主,水温均大于40℃,属于微咸水、咸水;浙西北隆起山地型热水以HCO_3-Ca型为主,水温均小于40℃,大部分属于淡水;而浙东南隆起山地型热水则以HCO_3-Na(Ca)为主,部分还富含Cl-和SO_4~(2-),整体看来水温高于浙西北隆起山地型而低于浙西北沉积盆地型,大部分也为淡水。热水δ~(18)O和δD分析结果表明热水来源于大气降水,浙东南热水较重于浙西北,省内热水的δ~(18)O值均随着Cl-~浓度增大而增大,浙西北沉积盆地型热水的这种趋势更为明显,表明其拥有相对封闭的赋存环境,较好的盖层完整性和保温性,因而该类型热水温度较高,水岩交换反应更充分。  相似文献   

17.
为系统梳理广安市铜锣山地热勘探试验井取得的突破性成果,评估岩溶地热水开发利用潜力,通过地热地质勘查、地球物理勘探、地热钻探工程、地球物理测井、水文地质试验、水化学和同位素分析方法,结合已有的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研究了广安市铜锣山背斜热储结构和热储富水能力。结果表明:广安市铜锣山地热勘探试验井首次划定了区内地层界线,查清了热储层结构,并准确获取了三叠系岩溶热储层水文参数信息。该井的成功实施及取得的地热地质成果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川东褶皱带岩溶热储系统理论,助推广安市温泉小镇的规划和建设,并为区内后续岩溶热储资源勘查与开发提供经验和示范。  相似文献   

18.
浅层测温在地热勘查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浅层测温方法,辅助地球物理勘探和氢氧同位素方法,论述了夏县南山底地热田开发利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简要回顾了国际地热发电的历史,介绍了过去5年全球地热能开发的理论、技术和设备等方面的巨大变化。2005年开始的高油价以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性需求使各国开始把注意力聚焦在可再生能源方面。地热能的开发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既有像新西兰、印度尼西亚和美国这样长久以来热衷于开发地热能的国家,也有像澳大利亚和德国这样过去对地热能不太感兴趣的国家。分析表明,一些新的地热开发项目依旧遵循传统思路在火山活动区域使用常规水热资源,而另一些则选择在非火山活动区采用增强地热系统(EGS)技术开发干热岩地热能。目前,部分国家已经建立一些EGS项目,比如美国,有6个建设中的EGS项目,试图在不同的技术层面进行探索和研究。现代地热开采和发电技术使得人们可以在缺少冷却水以及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对温度较低的常规地热资源进行开发。根据目前情况来看,预计未来地热工业的发展在发现新的地热田以及提高现有地热田开发程度方面将面临较大的技术挑战,主要可能有以下两个关键问题:(1) 在开发过程中的“生产盲区”问题,这主要针对那些温度不高也不低的地热田,温度不太高但又高到无法下泵,温度不太低但又不能采用闪蒸方法发电;(2) 可靠的EGS开发方案和技术研发,要求可以确保有可持续、足够高的产能(温度与流量),并能向公众,特别是项目附近的居民保证不会诱发地震灾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