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湘杂棉10号”是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选育的陆地中长绒杂交棉品种,其母本是优质、高产的“鄂抗棉7号”的选系,父本是自育的长绒棉品种“湘X309”。“湘杂棉10号”于2001年配组,2002年参加课题组优系比较,2003年参加湖南省棉科所优系比较,2004~2005年参加湖南省品种区试,2006年2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和命名。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技成果》2013,(13):23-23,25
利用番茄杂交优势时,费时、费工,效率低、成本高。而利用雄性不育系制种不仅可以省工、省时,而且是种子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本项目引进日本岗山大学农学部作物繁殖研究室育成的番茄雄性不育系以解决以上问题和提高工作效率。引进的该番茄雄性不育系是世界上仅有的花粉温敏型核雄性不育系。温敏型核雄性不育是一种新的不育类型,在育种时利用这种类型的不育系比三系配套法有许多优点。首先,这种材料可以一系两用,在秋季低温条件下自交繁殖种子(保持系),在春季温高条件下作为配制杂交种的母本(不育系)。第二,由于该性状受细胞核内一对隐性基因控制,一般品种都可作为它的恢复系,因此恢复源广,比较容易筛选出优势组合。第三,这种性状易于转育,能够容易地将不育基因转育到性状优良的亲本品种上。由于以上优点,对番茄生产大省——广西的番茄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技成果》2007,(8):34-34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郭三堆研究员主持完成的“转抗虫基因三系杂交棉分子育种技术体系”研究成果通过国家农业部组织的专家鉴定。  相似文献   

4.
水稻新质型不育系“Y华农A”的选育及应用荣获广东省2006年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该项目由华南农业大学蔡善信研究员主持。1970年开始,从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品种杂交,籼粳亚种间杂交,地理、生态远缘籼稻品种间杂交三条途径,创建各种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转育同核异质不育系,研究不育细胞质对产量性状的遗传效应,筛选优良不育细胞质,培育新质型不育系和杂交稻。经过37年的探索、研究,首次发现籼稻雄性不育细胞质对产量性状的遗传效应优于野生稻,提出选育优良雄性不育细胞质的重点应在栽培籼稻品种中筛选的论点;首次证明华南晚籼迟熟品种“夜公”雄性不育细胞质对产量性状的负效应比野败小,是可以开发利用的优良的新型雄性不育细胞质;筛选出水稻优良不育细胞质——“夜公”,并以“夜公”为细胞质供体,育成新质(Y)型不育系11个,  相似文献   

5.
赣棉11号是江西省棉花研究所选育的陆地棉新品种.江西省棉花研究所从"六五"开始一直承担江西省重点攻关项目陆地棉新品种选育,赣棉11号就是在"八五"、"九五"攻关期间的成果.该品种集优质、高产、抗逆于一体,2000年4月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1年列入了国家新品种展示计划,还被农业部列入"十五"重点推广50项技术.2002年得到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的支持.2002~2004年连续3年被确定为江西省棉花主栽品种,累计推广150余万亩,覆盖江西大部分棉区,并辐射到湖北、安徽等周边地区,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第一个走出江西,推向外省的棉花新品种.  相似文献   

6.
该项研究来源于国家863计划课题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属作物育种学,良种繁育学领域。“豫谷12”是安阳市农业科学院选育并拥有自主产权的谷子新品种,2006年通过国家鉴定。“豫谷12”是以改进品质、提高产量、增强抗病、抗逆性为目标,全面提升品种的综合性状,通过定向选择,选育的优质高产大穗谷子品种,目前已成夏谷区主推品种之一。经国家谷子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刁现民研究员为首的专家鉴定。  相似文献   

7.
优质、多抗棉花新品种--"浙905" 浙905是复合杂交组合{中棉所19×[(中8×争31)×(250×兰5)]F8}F6中,通过多种育种方法选育而成的棉花新品种,2002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会审定.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贵州省水稻研究所优质两系法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通过两系法优质稻米示范推广应用,使稻农增收,也满足了消费者对优质稻米的需求。两用核不育系及两系法杂交水稻新组合的选育可协调杂交水稻品质和产量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6):64-65
回顾杂交水稻品种更换的历程,都离不开亲本选育的重大突破.上世纪90年代初期,四川省育种攻关单位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育成的"冈优725"、"冈优527"、"Ⅱ优7号"等杂交稻新组合,为稳定和发展水稻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些品种的稻米品质不理想,外观及食味欠佳.究其原因,主要是水稻不育系的米质欠佳所致.泰国香米的价格是普通大米的2~3倍.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成果》2012,(9):52-53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油菜研究中心在国家863计划、国家现代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四川省油菜创新团队等重大国家和部省项目资助下,针对目前油菜杂种优势利用存在的细胞质雄不育受温度影响,导致制种困难;胞质单一可能导致油菜生产大面积减产或绝收;突破性的优质杂交品种少;新品种配套丰产栽培技术集成研究与应用滞后等重大科学与生产问题,经过20余年的系统研究,在油菜育种技术体系、新型不育系创制、突破性新品种选育以及配套技术研发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和尼菩成效。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基础科学》2012,(4):44-44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喻树迅研究组、华大基因研究院王俊研究组和北京大学蛋白质工程与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朱玉贤研究组等合作,完成对二倍体棉花雷蒙德氏棉基因组测序,并组装出其基因组草图。超过73%的组装序列被锚定在雷蒙德氏棉的13条染色体上。基因组包括了40976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其中92.2%得到了转录组学数据的证实。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技成果》2007,(16):63-63
在高级农艺师周耀林的带领下,经过20多年的努力实践,广西来宾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大豆课题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为广西大豆育种栽培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育成的一批大豆新品种(系)中,通过广西区域性试验的品种有7个,以柳豆1号、柳豆2号、柳豆3号等3个品种为龙头品种。据初步统计,累计推广面积已达550多万亩,新增社会产值达亿元。  相似文献   

13.
棉花纤维品质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与分子改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项目基于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了棉花纤维品质发育的分子机制:利用辐射诱变、杂交、回交、系谱选择等技术培育、挖掘出优异纤维资源384份;利用徐州142棉纤维无长绒、无短绒突变体筛选出纤维伸长相关基因;用体外培养方法验证了乙烯、油菜素(BR)的生物合成途径及部分次生物质在纤维生长过程中的作用;构建了海岛棉品种Pi-ma90-53和陆地棉7235的BAC文库;利用蛋白质组学研究了棉纤维发育过程中的一些重要蛋白质的变化,构建了棉纤维细胞蛋白质表达谱;利用抑制扣除杂交方法、基因芯片技术或从纤维cDNA文库中筛选等共获得棉纤维发育相关基因199个,并用模式系统和棉花对基因的功能进行了分析和验证;建立了高效农杆菌介导、花粉管通道、基因枪轰击3种规模化的快速基因功能验证技术体系;开发了新标记,构建了陆海、陆陆高密度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并选择有用分子标记和生化辅助育种相结合,初步建立了棉花纤维品质分子改良育种体系。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类首例基因编辑婴儿的出生,科学界和伦理学界对该研究领域的探讨达到一个高峰。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基于桑德尔基因伦理思想对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的伦理问题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如下:安全、自由和公正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作为反对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的理由,但并非具有完全说服力;最为关键的理由在于人类改造自然的渴望、过度征服自然的欲望可能带来的对人类天赋掌控的伦理挑战。因此,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应该在严格管控之下进行基础性研究,由于人体试验和临床研究还没有得到足够的伦理辩护,应该暂停相应的人体和临床实验。  相似文献   

15.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毛树春领导的课题组研制促根剂和无土基质专利产品,在解决单苗移栽快速生根返苗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形成棉花无土育苗和无载体移栽技术,过去"栽不活的棉花"如今"栽棉像栽菜",显著提高了生产技术水平.2004年9月通过农业部组织的成果鉴定,居同类研究的国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6.
种植青贮玉米对品种选择必较严格,不仅要求品种的生物产量高,还需抗病性强、病叶少,并能在乳熟期收储、品质好.为当地选择最佳青贮玉米品种,选用数值化综合评价法对参加试验的几种青贮玉米品种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7.
利用长白山野杂猪为育种素材,采取常规继代选育与分子标记相结合的育种技术,经过世代选育,培育出的优质肉猪配套系专门化父本新品系选育。主选性状:生长速度、瘦肉率、肉品质。其特点是:无应激敏感基因的阳性个体、肉品质良好、遗传性能稳定。以松辽黑猪为母本育种素材,采取常规继代选育技术,经过5~6个世代选育,培育出优质肉猪配套系专门化母本新品系。主选性状:产仔性能、生长速度、肉品质。建立优质特色肉猪配套系育种体系,及其相应的配套系生产技术和饲养管理、疫病防治规程等。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技成果》2011,(1):F0002-F0002
近年来,国内外利用分子标记辅助技术将基因或QTL导入水稻品种已屡见报道,但得以应用的品种极少,且直接利用高产QTL(高产数量性状基因位点,以下简称“高产基因”)进行超高产育种还未见前人报道。究其因,一是野生稻中存在大量对产量不利的性状干扰;二是连锁累赘,即目的基因与不利基因的紧密连锁是育种中难以克服的难题。该项目经过10年攻关,突破野生稻高产基因利用的技术瓶颈,在国内外率先成功构建了一个野生稻高产基因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体系,获得突破性成果。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技成果》2014,(4):13-13,15
罗非鱼、鲤、鲢、草鱼、鲫和牙鲆等是我国海、淡水的主要养殖鱼类,2005年上述品种产量达到1300多万吨,占全国水产养殖总产量的40%以上,在我国水产养殖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存在人工培育的良种少、优良性状退化严重及育种材料创新不够等突出问题。本项目以具有良好基础的罗非鱼、鲤、牙鲆等主要养殖鱼类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育种技术,集成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展新品种选育;建立较为完整的罗非鱼等主要养殖鱼类新品种培育技术体系;系统创新育种材料;选育出罗非鱼、鲤、牙鲆等主要养殖鱼类新品种4个,新品系7个,建立各种杂交配套系20个;推广面积达100万亩以上。  相似文献   

20.
本项目引进日本岗山大学农学部作物繁殖研究室育成的番茄花粉温敏型雄性不育系“T-4”,通过对其育性及部分生理生化研究。解决了温敏型核雄性不育在广西秋季低温条件下自交繁殖种子(保持系),在春季高温条件下作为配制杂交种的母本(不育系)的繁殖技术。利用“T-4”与番茄自交系“丸玉”(长柱头类型、短节间类型)进行杂交,通过筛选雄性不育株多代人工自交,选育了国内首个番茄花粉温敏型不育且长花柱雄性不育的双重不育系:“大107”和“地D4”。通过对“大107”、“地D4”进行配合力测定,筛选出综合经济性状优良的杂交组合“大107”不育系×牛番茄”,已在广西各地进行推广示范。5年来,示范面积7701亩,为广西蔬菜产业创造经济价值超12121.5万元,新增产值6881.9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