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黄良镇  云颖 《科技信息》2010,(23):I0281-I0282
目的:了解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探讨制约贫困大学生体育健身与体育消费的因素。方法: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对294名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投入程度明显偏低;贫困大学生普遍缺乏"花钱买健康"的体育消费观念,影响贫困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是没有足够的经费和时间缺乏。结论:高职院校应在加大贫困生帮扶力度的基础上,为贫困大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健身环境,促进贫困大学生合理的体育消费,从而维护和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2.
为构建一个有效、可靠的大学生运动参与风险感知及体育消费的关联模型,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设计了大学生运动参与风险感知及体育消费测量表,以西南地区成、渝两地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针对其运动风险感知与体育消费现状展开调查,并运用探索性与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对所获数据进行处理.结果显示:运动风险感知测量表具有很好的测量效度、信度及区分度;时间风险、身体风险、财政风险对大学生体育消费有显著负面效应,表现风险有显著正向效应,心理风险则对体育消费无影响;大学生运动参与风险存在性别、学校级别、家庭经济及父母教育水平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男性的心理风险与表现风险高于女性,重点大学学生的时间风险、表现风险高于一般本科学生,高收入家庭学生拥有更高的时间风险与表现风险及更低的财政风险,父母教育水平高的学生,时间风险及身体风险最大、财政风险越低.结论:风险感知影响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关注大学生运动参与风险,正确诱导其正面及负面影响作用,这对于促进大学生体育消费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通过对西北民族大学364名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情况进行调查,得出以下四点结论:首先,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动机明确.其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水平较低、结构欠合理.再次,大学生体育消费参与的运动项目多样.最后,制约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较多.根据得到的结论提出了几点建议:1加强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宣传与正确引导.2高校应开放体育场馆和加强建设校园体育文化.3完善体育设施,定期组织开展各种体育项目的比赛.这些措施旨在对引导大学生进行合理的体育消费及挖掘其体育消费市场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安徽省大学生体育信息消费进行调查,了解安徽省大学生体育信息消费的现状,找出影响安徽省大学生体育信息消费的因素,提出促进安徽省大学生体育信息消费的合理建议,为安徽省大学生进行合理的体育信息消费及推动大学生体育信息消费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安徽省大学生体育信息消费进行调查,了解安徽省大学生体育信息消费的现状,找出影响安徽省大学生体育信息消费的因素,提出促进安徽省大学生体育信息消费的合理建议,为安徽省大学生进行合理的体育信息消费及推动大学生体育信息消费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对福州市部分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大学生表示愿意进行体育消费,体育消费目的明确,体育消费动机是健康的,实物消费高于其他消费,消费水平较低;影响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是消费价格太高、消费场地少和学习任务重.提出了促进福州市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建议:加强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的培养,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消费;学校应在加强体育场馆建设和完善体育设施的同时,注意场馆结构的调整;促进体育消费品价格适应大学生需求,刺激消费;重视大学生体育兴趣习惯的养成,培养起终身体育观念.希望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也是体育消费的主要群体之一,对他们参与体育消费的研究,有利于开发我国高校体育消费市场,促进高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该文运用问卷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衡阳市四所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影响衡阳市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提出衡阳市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发展对策,为正确引导高校大学生进行合理的体育消费,促进大学生终身体育消费行为的形成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亮亮 《科技资讯》2010,(12):242-242
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等,对包头部分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等方面进行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包头市大学生体育消费主要以增强体质为目的,休闲娱乐、人际交往、调节情绪也是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重要动机,但体育消费的结构还不够理想,总体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就现阶段延安大学学生体育消费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发现:我校学生体育消费的态度是积极肯定的、总体消费水平较低、消费结构以实物型为主较单一、参与型消费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影响体育消费的因素主要受场馆设施、消费价格、消费时间等条件限制。针对以上问题,对今后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参与体育消费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体育消费研究的评价(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CNKI搜索引擎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到的1999-2006年关于大学生体育消费的论文为研究对象,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关于大学生体育消费研究论文发展趋势的预测模型;根据线性回归理论,建立起大学生体育消费和体育消费研究论文之间的关系模型.对关于大学生体育消费研究中存在问题进行探讨、分析,提出今后应对大学生体育消费研究进行规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湖南省城市中年职业女性体育消费心理行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湖南省14个省辖市35—55岁城市中年职业女性人群体育消费心理行为特征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她们的实用型体育消费观构成比最高;35—45岁城市中年职业女性对新式样新风格的体育产品最感兴趣;46—55岁城市中年职业女性对新体育产品最感兴趣;两个组别的女性对体育品牌、明星崇拜和体育商品特性的消费习惯具有相同等位的构成比;两组女性体育消费性格类型的构成比及总构成比排序相同;两组女性的体育消费经验少.  相似文献   

12.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同样,竞技体育与体育消费虽然在许多方面相互促进,相辅相承,但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二者间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矛盾.本文从市场营销学、经济学、心理学的视角论述竞技体育和体育消费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兰州市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兰州市大学生已具有较强的健身意识和体育消费观念,但消费行为的独立性较差,体育消费支出内容还比较单一.  相似文献   

14.
在高校教育中,加强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15.
采用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对浙江科技学院在校240名本科生体育用品消费的现状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了解,分析结果表明,学生的体育用品消费需求较旺盛,潜在市场较大,消费重点依次为:运动服装、运动鞋、运动器材装备;男生的体育用品总消费远远高于女生,对体育用品的消费较为理性。影响学生体育用品消费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家庭经济收入、学生兴趣、学校场地设施和器材、体育用品价格等。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为学生今后的体育用品消费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各种各样的运动方式中,哪一种地保持人体最健康最为有效?根据假说,对称、节奏、同步 运动可能是以最低的消耗达到最大的健身目的,本文作者用检测生物电的实验众一个侧面论证了该假说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7.
重庆体育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重庆体育旅游业的现状分析,发现重庆体育旅游业还处于初级阶段未形成规模,尚存在着资源欠开发、市民的体育消费意识不高以及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匮缺等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加大开发力度、加强宣传促销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对策,为相关职能部门的决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运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河南省城市中学生体育消费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对河南省城市中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结构和不同性别中学生群体之间体育消费动机、结构的差异进行分析,为有关部门指导中学生的体育消费,形成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山东省济南、泰安、莱芜、临沂、淄博五个城市的问卷调查,分析了鲁中五城市居民在体育休闲市场消费中体现的特征,场地、项目、消费内容、参与动机、消费水平与结构方面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  相似文献   

20.
通过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对贵阳市高校大学生健身意识与体育消费结构的调查发现,体育人口不稳定,健身动机呈多样性、体育消费动机呈多元性,体育消费结构单一,以实物消费为主导。建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加强高校内有偿体育活动场所的建设、加强高校内营销理念、加快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使高校体育课同学生的体育消费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重视体育产业人才培养,为贵州省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