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指出了《离骚》中的“前后失照”之处。这是由“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二句切入的。王逸《楚辞章法》说:“‘蛾眉’,美好之人”,洪兴祖《补注》则谓“众女竞为谣言以谮愬我,彼淫人也,而谓我善淫”,似此,则——此句取以为喻之“美好之人”称“余”者,乃女也。“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又即下文之“好蔽美而嫉妒”也。上文“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我从教《机械制图》课近十年的体会和感受出发,提出了调编《机械制图》教科书中“轴测围”这章节位置必要性的论题,并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轴测图”这章节放在“相贯体”和“组合体”之间的不妥及其危害,迫切呼吁编委们调顺《机械制图》教科书中各知识点的逻辑推理关系,让整本书的知识体系构建更系统,更科学.  相似文献   

3.
王承斌 《许昌师专学报》2011,(4):F0002-F0002
北宋初年,诗坛上先后有三种诗体——白体、晚唐体和西昆体。“西昆体”得名于杨亿所编的《西昆酬唱集》。在三体中它出现最晚,影响却最大。关于西昆体的研究,学界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总体而言仍较薄弱,很多方面还存在问题,一些领域尚无人涉及。张明华先生的专著《西昆体研究》的出版,使形势得以改观。  相似文献   

4.
陆机《文赋》研究在《文选》钱氏学中占重要位置,特别精彩处有四:一、揭文胆;二、辨“警策”与“警句”;三、释工拙相参;四、证灵感。对李善注肯定少否定多,且有嘲讽口吻。《管锥编》是一部博大精深的经典,是粉碎“四人帮”后文化界的第一声春雷,在中国学术史上的价值和影响难以估量;不可“臆说”。  相似文献   

5.
我校中文系讲师贾祥伦同志的专著《文学创作引论》一书,从构架、内容到观点、语言无不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构架新。贾祥伦对“引论”,的构架一反常规,创作主体、客体、融合、技巧为一编,创作论为一编。上编中别出心裁地让“创作主体”“创作客体”“主客体的融合”堂而皇之地各占一个专章。在“客体”里又特辟了“读者研究”一节。  相似文献   

6.
孔子整理《春秋》所继承的是古代史学中的“记言”传统。重在阐释古史的微言大义一面,由他的弟子所传承的《公羊》,《谷梁》二传,继承了孔子重在阐释的风格。在丘明的身份是“鲁太史”,“鲁君子”,所继承的古代史学中的“记事”传统,由他所传承的《左传》仍是从“记事”一面为《春秋》补充史料,但是在《左传》中,却又包含有较之《公羊》,《谷梁》更多的孔子史论,这些史论基本上体出了《论语》所说“子以四教,却又包含有较之《公羊》,《谷梁》更多的孔子史论,这些史论基本上体现了《论语》所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陆机《文赋》研究在《文选》钱氏学中占重要位置,特别精彩处有四:一、揭文胆;二、辨“警策”与“警句”;三、释工拙相参;四、证灵感。对李善注肯定少否定多,且有嘲讽口吻。《管锥编》是一部博大精深的经典,是粉碎“四人帮”后文化界的第一声春雷,在中国学术史上的价值和  相似文献   

8.
(一)选用词义于诗意未安之例于濆《山村叟》:“驱牛耕白石,课女经黄茧。”注:“课:教。经:……这里的‘经’引申为织的意思。黄茧:黄色的丝,多为野蚕丝。”(644页) 诗只言“叟”,未言“媪”,而蚕桑纺织乃系女事,《汉书·地理志》:“……男子耕农,……女子蚕桑织绩。”《汉书·文帝纪》:“……皇后亲桑以奉祭服。”俗语“男耕女织”,均其证。叟教织不合常理。《说文》(三上言部)、《广雅·释诂》(卷五上):“课,试也。”《汉书·京房传》:“……宜令百官各试其功,……诏使房作其事,房奏考功课吏法。”“考”、“课”对文。《晋书·元帝纪》:“劝课农桑。”知“课”有考核、检查之义。“课女”  相似文献   

9.
太阳运动的“盈缩差”概念 ,是中国古代历法中的基本概念 ;《历象考成后编》中的“均数”相当于“盈缩差”。文章从《历象考成后编》相关术文中推导出“均数”计算公式 ;明确《历象考成后编》中“日躔数理”所依据的天文学理论模型是“颠倒的”“简化椭圆” ;在这一模型中 ,地球位于太阳视运动椭圆轨道上的一个焦点 ,而第二向径 (即太阳与另一焦点的联线 )作匀速旋转。  相似文献   

10.
一、关于李善二注《文选》录左思《招隐诗》二首,“其一”有李善题注曰:“《杂诗》,左居陆后,而此在前,误也。”意思是说,《文选》所收“杂诗”之目中,左思排在陆机之后;而在此‘招隐”之目内,左思却排在陆机之前,他认为这种“左前陆后”的排列法是错误的。邓仕木梁在《两晋诗论》一书中把左思和陆机各自的《招隐诗》进行比较,认为:“太冲《招隐》,无论章法命意,并同于士衡所作。”“寻太冲诗意,盖伤世务之劳促,故就隐者之清幽也。陆诗谓富贵不可求,且当辞荣而去,与太冲大旨亦同。……是知左、陆《招隐》。宗归不异。晋世…  相似文献   

11.
引经据典是李善注的最大特点,与五臣注比较,被认为没有“释义”,《六臣注文选》“善日言”有数百处,这些注是李善表现自己见解的阐述。李善注解释的内容与五臣注解释的内容有关系,以《六臣注文选》卷二十二谢灵运作品的解释为中心,研讨两者的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12.
《齐物论》“夫道未始有封”及“故昔者尧问于舜”二节解──读《庄》漫笔之一王锺陵一“夫道未始有封”及“故昔者尧问于舜”二节,我以为非《齐物论》本文,乃《庄》书外篇之国入者。对“夫道未始有封”一节,曾有庄学家认为其应属外篇,但论之不详、不深;而对于“故昔...  相似文献   

13.
《昭明选》作为一部按体选录各类字佳作的总集,不论从体分类角度还是选录作录、作品方面,都留下了一些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选》于“赋”之外另立“骚”体一类,是有其科学性和开创意义的;《选》把“骚”居于“赋”与“诗”之后是与《选》的性质及作编纂目的相关的;从《选》所录“骚”类作家、作品情况可以看出萧统既重“”又重“质”的学观。  相似文献   

14.
纪贯之在其《古今集》的汉文序中提出的“和歌六义”与“诗经六义”虽然在内容、歌体上有很大的差别,但仍有许多相同的部分;通过对二者异同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日本古典诗歌无论是歌意,还是手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5.
赋体之名,古今中外众说不一、纷纭杂乱。归根结蒂是赋体源流的扑朔迷离,未详其究竟。考察赋体源流,势必先理清辨明“赋”义,即创作赋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技巧。钟嵘《诗品》赋论,立足诗歌创作“三义”说,辨证《诗》赋体精髓之赋义,历来被忽视了。《诗》乃中国文学史上首部诗歌总集,与《周礼》“六诗之歌”密切相关,亦乃钟嵘《诗品》赋论乃至诗歌理论丰富的文本资源。探索《诗品》赋义,辨证《诗》赋篇系列作品,赋体源流之谜可得以解开。  相似文献   

16.
《流别集》“为世所重”的主要是其所附之“论”而非“集”本身;《隋书》“辞赋转繁”乃举“辞赋”以概其凡,而“继轨”“取则”者与《流别集》之间,其体例亦非丝丝入扣。这与《南齐书·文学列传·论》所云与该列传所载有异略同,故以之说《流别集》有所失照。就今存佚文考察,《流别论》分为论“体”与解说作品两个部分。《文章志》乃独立于《流别集》之外的传录体书目。故考察《流别集》对《文选》的影响,不当涉及《文章志》。  相似文献   

17.
《孝经》一书,正文仅1800余字,但地位极为特殊。有学者认为《孝经》之称为“经”尚在汉代立太学讲《五经》之前,其意义重大尚在各经之上,有“大本”、“总会”之称,可谓经中之经。“学”、“教”、“孝”三字形、音、义均有其相同的形态,即均与“爻”字相关,解为上行下效之“效”。父祖行,子孙效;圣人行,贤人效。凡我华夏子孙,当以承接文化传统为孝。孔子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删述《诗》《书》,殿以《孝经》,其意欲以绍述三代文明为期许,以承接神州固有文化传统为胸怀,此则孔子之“孝”也,孔子之“作”也,孔子之所以为“圣人”也。  相似文献   

18.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有一首“台湾校园歌曲”——《兰花草》一直在大陆广为传唱: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好。…熟悉胡适作品的人一听就知道,此歌乃由《尝试集》第二编中的《希望》一诗谱成。褒贬毁誉众说纷纭的《尝试集》竟还有如此强盛的生命力,恐怕是志在“尝试”白话新诗的胡适所始料不及的。  相似文献   

19.
<正> “所以”是一个古已有之现在仍在使用的词语。它的古今用法的异同,其发展转化过程十分复杂,而这一切,在《史记》这部书中,都有所反映,很值得研究。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的第三章第二节《“所以”把谓语结构和句子结构变为仂语结构》中对于“所以”的用法有较为详尽的论述,他写道:‘所以’有其比较抽象的意义,就是表示  相似文献   

20.
晋中师专中文系开设的中国古典文学课程,所采用的教材是游国恩等五人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在上列《文学史》的“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公元581——978年)”之“第三章盛唐边塞诗人”中,专辟了“第二节岑参”.在上列《作品选》的“中编第一册隋唐五代部分”之“一、诗歌”中,选录了“岑参诗(四首)”,即;《逢入京使》、《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参照清代彭定求、杨中纳等十人所编《全唐诗》,计收唐五代诗作者二千二百余人,作品四万八千九百余首的情况来看,足见上列《史》和《选》的编者,对于岑参及其作品的重视.而在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