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寒武纪大爆发是地球动物门类爆发性出现和地球生态系统演化发生转折的重要时期。自此,地球海洋生态系统从前寒武纪菌藻类支撑的2极食物链生态系统转变为动物消费驱动的3极食物链生态系统,成为地球隐生宙和显生宙的分水岭,是研究和探索显生宙地球宜居性演化的关键。寒武纪大爆发以地球海洋突然大量、快速出现的两侧动物和矿化壳体为标志。这些帽状、管状的壳体化石,除了少量蜕皮类,大多数属于不明亲缘关系的冠轮动物。因此,寒武纪早期冠轮动物的起源与谱系演化是古生物学乃至现代生物学颇具争议的热门研究课题之一。腕足动物是地质历史上化石保存最为丰富、地史延限最长的冠轮动物重要分支类群,是寒武纪演化动物群的核心代表,其研究对于了解古生态学、古地理学和地球生物宏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对于腕足动物起源存在多种假说,主要包括帚虫状祖先起源、蛤氏虫起源、托莫特壳起源和胶结质椎管状触手冠动物起源等假说。该文以寒武纪腕足动物起源为主线,以化石系统实证或证伪国内外腕足动物起源假说为目的,全面总结了寒武纪腕足动物化石生物学的重要发现和认识,探讨了地球已知最早的内肛动物、笼头虫和分节的威瓦西虫,以及胶结质椎管状腕足动物玉玕囊形贝发现...  相似文献   

2.
2004年2月20日 ,200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研究成果荣获“200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唯一的一等奖。该项成果是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陈均远教授、云南大学侯先光教授和西北大学舒德干教授合作近20年共同完成的。该项目一系列化石的发现 ,不仅为“寒武纪大爆发”突变事件的存在提供了依据 ,证明了门一级高级动物类群的起源是“寒武纪大爆发”事件的核心内容和本质所在 ,进而对达尔文倒椎形进化树模式提出了质疑 ,提出了广义进化论。该项研究标志着我国科学家在早期生命演化与…  相似文献   

3.
在2004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最高成就奖的评选中,由于在进化生物学中一个重大难题“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与澄江动物群”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的突破性进展,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舒德干教授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最高成就奖。在此前,舒德干教授以并列第一的身份联合另外两位科学家申报的“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成果已经获得200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相似文献   

4.
一位中国科学家22日称,他带领的研究小组发现了距今约5.43亿年完整的呈球状的海绵体化石。贵州大学教授赵元龙是在南京参加第四届国际寒武纪大会时透露这一消息的。他说:“这是迄今发现的寒武纪最早的海绵体化石。”这些化石是赵元龙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学者,共同在贵州省金沙县岩孔镇长岩沟村发现的。50余块化石标本目前保存在贵州大学古生物博物馆。海绵是地球早期生命演化中一种低等的动物,在早期生命的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所有动物门类中约占5%的比例,当时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是三叶虫和腕足类动物。在前寒武纪和寒武纪,古生物学家都发现了大量的海绵化石,他们能够肯定,海绵见证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过程。古生物学家认为,在海绵的进化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一次大辐射,但是具体的时间说法不一。赵元龙说:“这次发现的海绵体化石是海绵首次爆发或辐射的先驱,为海绵这种动物从晚新元古代穿越整个寒武纪的演化过程提供了重要信息和资料中国发现迄今最早的寒武纪海绵体化石@石永红 @秦亚洲  相似文献   

5.
<正>北京时间3月22日凌晨,《科学》(Science)发表西北大学早期生命与环境创新研究团队张兴亮、傅东静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华南早寒武世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库——清江生物群》,在国际上首次公布了该团队在中国宜昌长阳地区发现了距今5. 18亿年的寒武纪特异埋藏软躯体化石库,命名为"清江生物群"。这是进化古生物学界又一突破性发现。寒武纪大爆发与生命起源、智能起源等重大里程碑事件一起被列为六大自然科学难题。而要破解  相似文献   

6.
李扬 《河南科学》2012,30(11):1680-1684
澄江动物群国家地质公园是一个以保护具有全球意义的、实证"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及地球早期生命起源和演化的澄江动物群及其赋存载体地层的非常珍稀的以古生物化石群为主题的国家级地质公园.主要以科考科普性旅游为主,具有不可替代、无与伦比的科学价值.针对澄江动物群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特点,对旅游开发中存在的优劣势进行分析,对如何公园如何开展旅游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贵州台江中寒武世凯里生物群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综述了贵州凯里生物群的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出现了新的门类叶足类;非三叶虫节肢动物大量增加;棘皮动物又添新类群海座星纲及海参纲;软躯体化石蠕形类大量增加,并出现具软躯体的节肢动物;藻类十分丰富.凯里生物群的组成及面貌已发生明显变化,动物化石超过100属,成为包括澄江、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在内的全球三大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生物群核心组成主要由棘皮动物、非三叶虫节肢动物、软躯体化石等门类组成,并以含大量棘皮动物为自身特色.认为新面貌的凯里生物群提供了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后生物多样化的证据,在寒武纪生物演化上起承前启后作用,对于古板块、古地理、古埋藏学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寒武纪大爆发”是一个令达尔都感到困惑的问题,在人们普遍认同达尔进化论的今天,全面揭示并合理解释“寒武纪大爆发”的真实面貌、探索众多动物门类起源的难题仍然摆在人们面前。  相似文献   

9.
在简要论述我国扬子地块或扬子海盆,包括现今云南、贵州、湖南和湖北等地,寒武纪地层中相继发现的以澄江生物群、凯里生物群、牛蹄塘生物群和清江生物群等为代表的特异埋藏群及其与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的对比的同时,讨论了最近发现的湖北清江生物群的产出时代和层位、组合特征,并对上述生物群的生态和埋藏环境进行了分析与对比.认为大规模两侧对称动物门类的出现和多门类后生动物骨骼化是构成寒武纪动物大爆发的最主要特征.以上生物群的发现和研究,不仅展示寒武纪大爆发的客观存在,也说明在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生物进化并非都是沿着达尔文渐进论的进化轨迹,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只要环境许可,生物在相对短暂时间内,采用一种爆发式和多样性辐射进化的模式,也可以出现大量门一级生物,而且这种进化模式在生物进化的历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前寒武纪罗迪尼亚(Rodinia)超大陆裂解和聚合而引发的、并波及我国南方的距今10亿~8亿年左右的晋宁造山事件,以及雪球事件后因气候变暖,大气和水中有机质和氧及二氧化碳含量的急剧变化,尤其是大气和水中氧气含量的增加,为我国扬子海盆寒武纪大爆发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也为动物的繁衍和骨骼化创造了极好的生态条件.但只有那些生活在海水相对较深,表层水柱充氧而底层缺氧、古地理位置处于扬子碳酸盐岩台地陆棚或陆棚边缘或台缘斜坡或凹陷中的岩家河、澄江、牛蹄塘、清江、凯里等生物群,才有可能在缺氧的海底被保存下来,并形成深色和黑色页岩或泥岩特异埋藏群或化石库.  相似文献   

10.
在今天的地球上生存着远超过100万种动物。这些动物可以大致分为38个大类,它们差不多全都是在距今5.4亿年前被称为“古生代寒武纪”的时期一起出现的。这一进化史上的重大事件就是研究者们所称的“进化大爆发”或者“寒武纪物种大爆发”。[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已有的科学证据表明,38亿年前我们居住的地球上就有了原始生命的存在。然而,自38亿年原始生命的开始到5.2亿年的寒武纪复杂生命动物大量出现,生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直到距今7.5亿到5.2亿年的前寒武纪-寒武纪过渡时期,地球才完成了从没有可见生命的荒芜状态向生物繁茂的现代蓝色星球状态的转变。在地球历史上这一非常关键的转折发展时期内,动物在地球上首次出现,其复杂的多样性(相当门一级分类水平)在寒武纪早期一个很短的时间内达到甚至超过现代的水平,这一快速的生命演化事件,被称为“寒武纪大爆发”。寒武纪大爆发与生命起源、智…  相似文献   

12.
矿产资源     
正贵州地质历史时期不同的海洋古地理格局形成独特优势矿产资源。古生物化石瓮安生物群:震旦纪陡山沱期(距今约6~5.8亿年),瓮安地区出现目前世界最早的多门类宏体生物群。凯里动物群:中寒武世早期(距今约5.2亿年),凯里地区出现11大门类、120多属动物群。为生命起源与演化、寒武纪生物大爆发提供了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13.
小壳化石是前寒武纪—寒武纪地层界限的主要生物标志,代表着地球生物矿化发生的起始,通常以磷酸盐化的骨骼碎片和微管保存,在寒武纪早期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方面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该文首次系统描述了陕西汉中梁山地质实习基地大南沟剖面灯影组顶部杨家沟段以及寒武系仙女洞组灰岩中的微型壳体化石.研究发现,杨家沟段富含似软舌螺类、开腔骨类、...  相似文献   

14.
在5.3亿年前的寒武纪早期,放射性强度高和有机物含量高的小天体闯入地球,使几乎所有生物基因的突变率突然大幅度提高,进而使生物物种及生物总量都急剧增加,这就是“寒武纪生物大爆发”。  相似文献   

15.
主要后生动物门类化石在寒武纪初期的突然出现记录了生命史中一个从未有过的快速演化时期,这一事件被称为“寒武纪爆发(Cambrian explosion)”.多年来有关“寒武纪爆发”成因的各种猜测从未间断过.但是,将古生物化石记录看成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种系形成的真实过程已遭到许多研究者的非议,这主要取决于以下二方面的证据:一是对早期后生动物系统发生关系的重新评估;二是来自于分子系统学和分子钟的研究.现在看来,“寒武纪爆发”事件的产生,一方面归因于化石体积的明显增加及其伴随的骨骼化过程,另一方面可能是其时的进化革新事件所导致.  相似文献   

16.
在 2 0 0 3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 ,西北大学舒德干教授等人的研究成果“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 2 8个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也是该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唯一一个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陕西省自评奖以来所获得的第一个全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奖委员会对此项成果给予很高的评价 :澄江动物群是 2 0世纪古生物学的伟大发现 ,为生物早期及其在寒武纪早期的大爆发问题提供了新的回答 ,对一些现存生物门类的早期演化进行了系统研究 ,是对达尔文进化论的重要发展 ,科学价值重大 ,在…  相似文献   

17.
寒武纪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5.1亿年前,是地质年代古生代的第一个纪。寒武纪之前的地层的动物化石较少,而在寒武纪的地层中,发现了种类繁多的动物化石,有的古生物学家甚至认为动物各门的祖先在这个时期都已出现,称为“寒武纪物种大爆发”。最具代表性的寒武纪动物群是1909年在加拿大发现的布尔吉斯页岩动物群。1984年在云南澄江发现的寒武纪动物群  相似文献   

18.
在距今5.4亿年的寒武纪之前,地球上的动物化石很少,仅有3~5个门类,而且大部分为软躯体,所以它们形成化石多为印痕,也称遗迹化本文作者体,所以它们形成化石多为印痕,也称遗迹化石。由于很难保存,所以世界上发现的地点较少。尽管在化石群中也发现具骨针的海绵等带骨骼的动物化石,但数量极少,而且对它们的归属也颇有争议。但到了寒武纪,最早期动物化石门类、属种骤然大增,带骨骼、带壳的化石数量也急剧增多,而且由于化石易于保存,在世界上的分布也迅速扩大,与寒武纪前的化石群相比真有天壤之别,故称其为“寒武纪生物大爆…  相似文献   

19.
碳质大化石为广布于世界各地和我国秦岭南北的晚前寒武纪特征化石。笔者在陕西省镇安县原志留系地层中首次发现其球形、似球形类的Chuaria,包括Chuaria circularis Walcott和Shouhsienia shouhsienensis Xing两个属种;同时在化石产层中测得183Ma的Rb—Sr同位素年龄。这些成果表明镇旬地区可能存在由晚前寒武纪地层构成的滑脱片体或早古生代微陆块。其深入研究对前寒武纪生物和地层、秦岭古生代构造演化以及秦岭区测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过去寒武纪三叶虫和其它时代三叶虫及其它门类化石属一样,在研究过程中由于没有重视个体发育及其演化趋同等现象,研究资料不全,加上三叶虫脱壳生长的生态现象带来化石保存上的变形,导致属种分类过细、过多给相应地层对比带来困难,已引起很多学者的注意.本文通过对寒武纪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的褶颊虫类三叶虫形态相似的属进行了对比及初步探讨,有助于褶颊虫类三叶虫形态相似属的归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