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壮族是一个开放的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壮族人民受汉族地区流传的道教、佛教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创造了壮族地区富有特色的混杂型民间宗教文化。  相似文献   

2.
女真文字、女真科举既是女真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女真人民族自树意识的体现。但前者加速了女真人对汉文化的吸收,后者改变了女真人的教育模式,使女真人通过女真族自己的文字接受汉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最终,女真人的汉化也就成为无法遏止的历史潮流了。  相似文献   

3.
满族的先世可追溯到3000年前的肃慎。金朝灭亡后,原居松花江下游与黑龙江地区的女真,一部分迁徙至辽东一带,以建州女真著称;一部分迁徙至松花江大拐弯处,被称为海西女真。明代女真继承金元两朝后进女真的文化,是为原生态文化。明末,女真各部逐渐统一,在此基础上创建的文化既承继了本民族的固有文化,又深受汉文化的影响,是为次生态文化。清朝建立后,由于驻防、留守需要及八旗生计等问题,满族形成复杂的散居各地的局面,可分为不同的社会群体,由此发展而来的文化是为再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4.
宗教“从各民族的社会和政治条件中产生,并和它们一起生长。”①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统一的君主,就决不会出现统一的神。”②由于壮族在历史上没有形成国家,“没有统一的君主”,因此,她没有共同信仰某一个神的统一的宗教。从外国、汉族地区传入壮族地区的宗教,也没有被壮族人民接受,从而专一地信仰某个教派,而是形成了一个以信仰道教为主,揉合巫术、佛教、自然崇拜、图腾崇拜、  相似文献   

5.
汉族不是文山地区的土著民族。清初改土归流前有少量移入,但相当一部分被当地少数民族同化。改土归流后,内地汉族移民大规模迁入文山地区,与各民族一起,共同开发文山。在与各民族的共同交流中,汉族移民传播了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经验和先进文化,促进了文山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于巩固边疆民族地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潘勇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6):152-153
在土家族聚居地区,尤其是鄂西地区,由于长期汉、土家族的历史交往与融汇,汉族本土宗教道教对土家族产生了历史性的影响.道教在土家族地区自东汉传入,经唐、宋两朝,至清代民族化成型,民国时期达到高潮,至此道教与土家族原始崇拜相结合,成为鄂西土家族地区的主流宗教,至今仍然对鄂西土家族民间习俗和社会生活产生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建州女真在发展中因与朝鲜的磨擦增多,导致当时朝鲜封建统治者对女真用兵。始料不及的是,朝鲜对女真的第一次用兵,了女真各部的统一和民族振兴。  相似文献   

8.
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流行的盘古神话不是当地原始社会神话的遗存,而是汉籍中的盘古神话随北方汉族道教在南方的广泛传播而流传开来的。神话传播研究是研究少数民族神话的基础和前提。用西方进化论神话理论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方法值得纠正。  相似文献   

9.
宋金和战时期纠缠着汉族之宋、契丹之辽、党项之夏、女真之金的多元对峙,各民族通过竞争和交流,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混战与融合交织的典型阶段。梳理该阶段的宋金“和战”可以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特征管窥一斑。  相似文献   

10.
通过历史文献查阅和地方专家咨询,目前青海省境内有不少多民族多宗教和睦共荣的村镇或乡村,而且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显而易见,这是早期历史上形成并传承至今的人类文明现象。其中,贵德地区更具有典型意义和个案研究价值。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生存空间的角度描述了贵德地区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相聚共荣的历史长廊的自然人文背景;从藏族、汉族和回族等各民族和谐相处的案例中探寻贵德地区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相聚共荣的历史长廊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10个民族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利手、扣手、叠臂、叠腿、起步、利足、利眼)和我国7个不同地区汉族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进行了对应分析.对应分析将10个民族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分成3个点群:点群族Ⅰ包括的民族有苗族和侗族,变量利手;点群族Ⅱ包括的民族有汉族,变量起步;点群族Ⅲ包括的民族有怒族、黎族、回族、蒙古族、朝鲜族、独龙族、布依族,变量扣手、叠臂、叠腿、利足、利眼.对应分析将7个不同地区汉族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也分成3个点群:点群族Ⅰ包括的民族有贵州汉族,变量扣手;点群族Ⅱ包括的民族有湖南汉族,变量起步;点群族Ⅲ包括的民族有海口汉族、江西汉族、山东汉族、天津汉族、兴安盟汉族,变量利手、叠臂、叠腿、利足、利眼.  相似文献   

12.
道教碑刻是了解道教宫观生活、管理和道士重大活动的主要载体,其数量多少与道教兴衰程度密切相关,因而从道教碑刻的数量和内容可以看出不同时期不同地区道教的兴衰状况,道教碑刻成为考察道教发展史的主要工具之一。玉林道教产生较早,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道士活动于此,只可惜现今无相关碑刻可考。唐宋时期,玉林道教发展到顶峰,不仅道教碑刻数量猛增,而且道教碑刻分布范围较广。金元时期,道教碑刻数量剧减,这说明玉林道教处于由盛转衰的过渡阶段。明清时期,玉林道教下滑速度持续不断,这是玉林道教衰败最明显的表现。从道教碑刻的地区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勾漏洞、都峤山、大容山和白石洞天等地区。  相似文献   

13.
杨氏领播期间,一方面积极推行儒家教化,另一方面对佛教和道教也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态度,崇佛奉道,安边化民,极大地促进了佛教和道教在播州地区的传播与发展,打破了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的狭隘界限,加速了儒释道巫混杂合流的步伐,对播州地区的佛教和道教文化影响甚巨,对播州土司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作出了较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民族分布的基本情况两广地区,古称岭南,秦汉以前就居住着百越人。后来人们又称之为骆越、南越、僚、俚等。这些越族人的后裔世世代代居住在这一地区,披荆斩棘,辛勤劳动,开垦祖国南疆。汉人在秦以前就有移居岭南的,秦汉而后则大量的进入这个地区,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对于发展岭南经济起着重要的作用。原来居住在湖南西部地区的苗瑶民族,随着民族迁徙的历史浪潮而不断地徙居岭南。到了元明之际,岭南已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包括壮、瑶、苗、黎、侗、水、仫佬、毛难、京、畲等十多个民族的杂居区。大体上粤北、粵西、桂北是以汉族为主,  相似文献   

15.
金代是我国历史上又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女真统治者在灭辽侵宋统一北中国的过程中,强制进行民族大迁徙,把原来各自生活的汉、女真、契丹、奚等民族交叉迁到一块杂居。这些民族经过一百几十年的共同生活,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风俗习惯和婚姻等方面频繁交流,到元代统一全国以后,它们的民族特征逐渐一致,实现了一次民族大融合。本文拟就金代民族融合的进程和特点,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16.
金朝皇室女真完颜氏在辽代女真族中属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的一支.在女真建国前和建国后,完颜氏形成并延续了与几个世家大族世代通婚的世婚制度.这一婚姻制度的形成有政治原因,但其起源于民族社会的民族外婚制,而且在这种制度中,女性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这些都反映了该民族的原始的萨满文化信仰.  相似文献   

17.
对裕固族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裕固族地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差异.方法:采用SCL-90量表对453名裕固族和汉族中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测评并与常模比较.结果:发现汉族中学生的得分总水平略低于常模;而裕固族则高于常模;县城高于农、牧区;汉族男、女生间无明显差异,裕固族女生高于男生.结论:应针对边远地区和稀有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存在着的民族、城乡、性别等心理健康上的差异问题,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8.
辽金绘画受汉族绘画影响滋深,但由于地域文化、历史传承等方面的局限,辽金各个题材的绘画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其中鞍马人物画精绘契丹女真风俗,张扬尚武精神,质朴敦厚,激越高亢;花鸟画带有浓郁的装饰意味,构图风格多追求对称,技法独到;另外辽金时期的风俗题材绘画在墓葬壁画及寺观壁画中得到很好的表现;唯山水画一直没能发展成熟,缺乏艺术特色。辽金时期美术在绘画题材上发展水平的这种差异性,与汉族文化在辽金地区传播的程度,以及辽金民族对汉族文化的选择性传承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民族文薈     
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关于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中的主流问题,史学界争论很多,白寿彝同志提出了很有启发的见解,他认力:许多民族共同创造了我们的历史,各民族共同努力,不断地把中国历史推向前进,这就是民族关系史的主流,因为: 第一、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社会生产中的互相依赖,互相支援,对促进历史发展是很重要的。首先,在衣、食、住、行等许多方面,民族关系是很密切的。例如,棉花要从海面上来,从新疆来。马从蒙古来,从西北来,中原人骑马懂得坐椅子,也是跟北方民族学会的。当然,少数民族离开汉族也不行。例如,北方民族、西北民族不吃汉族供给的盐,天天吃肉,不喝汉族供给的茶,这是不行的。日常生活中这类事情很多,这就是互相依赖,互相  相似文献   

20.
汉族是当今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生活在中国南方的汉族与中国北方的汉族。在生产生活、习俗文化,甚至在体貌、方言等方面,都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这些黄皮肤、黑头发的人群,共同尊奉着炎帝和黄帝为自己的始祖,自称是“炎黄子孙”;他们以传说中的“龙”,作为祖先崇拜的图腾,称呼自己是“龙的传人”;他们不无自豪地承认自己是汉族。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有关传说做科学的分析,可以窥测到传说时代汉族先民的多元起源,及其初始的族体就是由滨海和湖泽地区的渔猎者、沿江河流域拓展的农耕者、从半农半牧转入定居的农耕者,以及从狩猎过渡成的农耕者融合而成,并又共同步入穗持发展的农耕经济文化。这也许就是汉族能够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分布广泛民族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