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菜蛾颗粒体病毒在离体细胞内的形态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小菜蛾颗粒体病毒侵染家蚕胚胎细胞系Bm-21E-HNU5,对受梁细胞的超薄切片做电镜观察,在攻毒后120h的受梁细胞核内开始发现病毒发生基质、核衣壳和病毒粒子,病毒粒子以出芽方式通过细胞核膜排出核外,攻毒后,144h蒴状体所在囊膜和细胞核中可见大量小膜泡。  相似文献   

2.
3.
对昆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在宿主体内的垂直传播方式、诱发因素、生物防治应用以及检测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茶毛虫的两种核多角体病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报导一种三角形的茶毛虫核多角体病毒,在同一寄主中的多角体,同时存在两种粒子色埋型:一种为单个粒子色埋型(SV 或SEV):另一种为成束粒子色埋型(BV或MEV)。病毒粒子的大小,都在270—299×27—46nm 范围之内,而其多角体的大小平均为18.3μ。多角体蛋白质品格,表现为线型,病毒粒子随机分布其中。  相似文献   

5.
对一株感染力较强的茶毒蛾(Cifuna sp.)核多角体病毒(NPV),曾作过组织切片的观察,本文又进一步作电镜扫描及超薄切片的研究,发现它为大小不整齐而中小形居多的各种形状的多角体,其中病毒粒子为单粒包埋型,多角体外包有厚约17.3nm 的膜。多角体蛋白晶格,明显表现为线型及点型,夹角相交为60°和120°,相邻两晶格中心距约72.8(?)。在多角体切面中可见病毒粒子最多达79粒,最少只2—3粒,均为杆状,有的微弯,而两端钝园,大小约为336.7×79.62nm.由多角体溶解释放出来的病毒粒子,较多角体切面中的稍细长,约379.2×45.5nm.病毒粒子的切面,其DNA 核心为288.2×36.4nm,包有厚约91(?)的外膜及厚约79.8(?)的内膜,两膜之间的空隙为45.5(?)。本文还讨论了多角体膜及蛋白分子的超微结构.  相似文献   

6.
质型多角体病毒在家蚕体内入侵与复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在家蚕活体内研究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BmCPV)的入侵增殖复制过程,探讨BmCPV的入侵过程和增殖复制机制。实验用健康的三龄起蚕经口接种BmCPV后不同时间取中肠后部固定,制作电镜样品,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发现BmCPV病毒被食下1.5 h后,在中肠上皮组织圆筒形细胞微绒毛之间有病毒粒子存在,6 h后病毒进入微绒毛内,并向细胞质移动,9 h后观察到圆筒形细胞质中有病毒粒子。作者认为病毒入侵是以整个病毒粒子穿越中肠围食膜,吸附并进入微绒毛,感染圆筒形细胞,与前人病毒入侵只是髓核进入细胞,而病毒衣壳仍留在细胞外的推测不同。随后病毒核心物质进入细胞核,启动复制循环。经过隐潜期后病毒复制,在感染24 h后,细胞质中形成病毒发生基质,子代病毒开始形成,逐渐增多。感染48 h后,圆筒形细胞质中的多角体蛋白逐渐沉积并将病毒粒子包埋,最终形成新的多角体。  相似文献   

7.
对昆虫NPV-DNA的研究已有报导,如1965年Onodera等人从家蚕NPV中分离出活性的DNA,它的分子量是2.2×10~6道尔顿,在超离心和柱层析中都只有一个组分。以后Kok等人用酚和去污剂分离NPV-DNA,得到了沉降常数分别为14、45、61、94、140的五种DNA组分,最大的分子量为1.17×10~8道尔顿(DNA链的长度为45.2毫微米)。Shvedchikova等人认为NPV-DNA分子中的某些部分特别易切断,因此分离而得的DNA是包含切断的和完整的DNA分子混合物。为了进一步搞清这些结果不一致的原因,本文主要对棉铃虫NPV-DNK进行了提取及分级分离的研究,分析讨论了各研究者所得NPV-DNA组分不均一性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8.
VHA-273和HA-MEV是两个不同来源的中国棉铃虫多粒包埋核型多角体病毒毒株。前者是从我国湖北省荆州地区获得。后者最初来自苏联。为了探寻对这些病毒敏感的细胞系,建立起较优的病毒——细胞体系,用这两个毒株分别感染了七种鳞翅目昆虫的八个细胞系。这些细胞是中国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的BCIRL-HA-AM1、美国棉铃虫(H.zea)的BCIRL—HZ—AM3、烟夜蛾(H.virescens)的BCIRL—HV—AM2、黄条行军虫(Spodoptera ornithogalle)的BCIRL—SO3—HNU1与BCIRL—SO4—HNU2、草地贪夜蛾(S.frugiperda)的IPLB—SF—21、粉纹夜蛾(Trichoplusia ni)的TN—368(CLI)和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的BCIRL—PX2—HNU3。此外还用VHA—273感染过另一种实夜蛾(H.Subflexa)的BCIRL—HS4—HNU4。病毒接种物包括稀释的病虫血淋巴以及具有感染性的细胞培养基。不论是病虫血淋巴或具有感染性的培养基都能使敏感细胞受染。病毒的复制以培养的细胞在细胞核中出现病毒多角体为标准。发展最快的,在接毒后三天,核内即可见到多角体,但大多数在一周左右。试验结果表明:对VHA—273敏感的包括粉纹夜蛾、草地贪夜蛾和小菜蛾的三种细胞系,对HA—MEV敏感的有草地贪夜蛾和粉纹夜蛾的二种细胞系。其他各种受试细胞对这些毒株敏感性很低或不敏感。将已复制多角体后的细胞用超声细胞破碎器处理以释出多角体,三次重复计数的结果为:VHA—273在粉纹夜蛾、草地贪夜蛾、小菜蛾细胞内复制量分别为13×10~5PIB_s/ml、11×10~5PIB_s/ml、2.7×10~5PIB_s/ml;HA—MEV在草地贪夜蛾、粉纹夜蛾细胞内复制的量分别为3.8×10~5PIB_s/ml、3.5×10~5PIB_s/ml。用细胞培养复制出的病毒多角体稀释成不向浓度,感染对本病毒敏感的美国棉铃虫的初孵幼虫,每种浓度试验用虫25—50头,其致死中浓度为VHA—273:830PIB_s/cm~2,HA—MEV:478PIB_s/cm~2。当浓度为1000PIB_s/cm~2时,VHA—273与HA—MEV感染幼虫的死亡率分别为74%和82%,浓度为5000PIB_s/cm~2时,其死亡率均达92%。  相似文献   

9.
1980年8月以来,在广州郊区的乌桕树下,发现不少纵带球须剌蛾(Scopelodescontracta)幼虫自然死亡,经检查、鉴定是由核型多角体病毒所引起的.国内有关这种刺蛾的病毒病尚未见有报道.感病幼虫病征,初期无异常表现,随着病程进展,食量逐渐减少,行动日趋迟缓,体色变得暗黄,失去原有光泽.发病末期,虫体肿胀,环节高趋,有时可见近胸部的腹  相似文献   

10.
11.
12.
引言自六十年代中期以来,在昆虫病毒的应用中,对辅助剂或增效剂的研究,进行了很多工作。首先是对化学辅助剂的试验,如三硝基甲苯(三通)、甲基胆蒽、毒杀芬及穿透性油等。这些物质,亦称为表面活化剂,与病毒混用时,既无不利影响,又能增加对棉夜蛾类的防治效果(Ignoffo,1966;Reichcderfer 和Benton,1973;Wolfenbarger,  相似文献   

13.
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多角体蛋白的抗血清与其同源抗原,在双向免疫扩散和免疫电泳中产生一条沉淀线和一条沉淀弧,病毒粒子的抗血清与其同源抗原,在双向免疫扩散和免疫电泳中形成两条沉淀线和三条沉淀弧。异源系统之间无交叉反应。凝胶内吸收试验表明多角体蛋白与病毒粒子之间不存在共同抗原,两种组分无血清学关系。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litur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示范推广、施药方法改良、残毒检测的应用与研究,得到此病毒增效剂的平均防效为768%,其防效最优,且其使用浓度比广州病毒低2倍,天敌种类、数量都有增加,经济效益增效明显,其增净产值比清水对照、常规分别高2623.5、1014.0元/公顷,经捡测,其农药残毒量最低。  相似文献   

15.
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strand)又称茶辣子,是我国茶区的主要害虫之一。幼虫咬食茶树叶片,严重时连树皮花果都吃光。它不仅严重危害茶树,而且其体表毒毛到处飞散,触及人的皮肤,使人痛痒红肿,直接影响到茶农的身体健康。茶毛虫一年发生三代,而这三代都正值春、夏、秋三茶的采摘季节,采茶前后使用化学农药,必然会影响茶叶的质量。因此寻求新的防治方法,特别是大力开展生物防治以控制茶毛虫的危害,在茶区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的一个核多角体病毒毒株是VHA—273,它的毒力较强,且较稳定,对它的生物学测定,已有过报道;它用于较大面积的大田防治试验,也获得一定的效果。在它侵入宿主体内的形态发生,也做过初步的观察。  相似文献   

17.
18.
 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litura multiple nucleopolyhedrovirus, Splt MNPV)不能成功感染亲缘关系相近的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为了探究其中原因,取Splt MNPV感染甜菜夜蛾离体细胞Se301,利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以及DAPI(4′,6-Diamidine 2′ phenylindole dihydrochloride)荧光染色等方法对其进行检测。结果显示Se301细胞被Splt MNPV感染后出现早期凋亡特征,但未进行至细胞凋亡晚期形成凋亡小体;病毒感染受到阻碍,始终没有病毒多角体和有感染性的芽生型子代病毒产生;综合以上结果说明早期细胞凋亡仍然是限制病毒完成复制周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20.
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egt基因的克隆和部分序列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AcMNPVegt基因中的保守区部分片段为探针,通过Southern杂交确定SlMN-PVegt基因的位置在PstⅠ4970bp和XbaⅠ2600bp的片段上.采用双链DNA序列分析方法测序,在2600bp片段上的EcoRⅠ位点两侧得到594bpDNA碱基序列,用计算机DNASIS和PROSIS软件,将594bpDNA碱基序列所推测的氨基酸序列与AcMNPV和SliMNPV的egt基因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比较,其同源性分别为45%和86.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