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阴市蟠龙山第四纪新构造断裂发生在晚泥盆世五通组砂岩及上覆晚更新世亚粘土地层扒由观察到的特征分析,认为是受近东西向主压应力作用形成的走滑断层。热释光测试证明,断裂应形成在晚更新世后。这一发现,对寻找地下水及第四纪地质、地震地质研究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铜川是陕西和西北重要的耐火粘土基地。为了解铜川地区各种耐火粘土的性质特征,我们运用多种测试手段(偏光显微镜、化学分析、差热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红外吸收光谱分析等),对石炭二叠纪地层中三个不同层位、四种高岭石泥岩,进行了比较系统地测试、分析和对比。本文初步探讨了这些高岭石泥岩的成因;指出了造成硬质粘土和软质粘土、同层位的灰白色硬质粘土和灰黑色硬质粘土明显差别的某些原因;提到了铜川地区的耐火粘土,与一般情况不同,它们不是b轴无序高岭石。依根四种高岭石泥岩的化学组成、结晶程度、有序度和耐火度高低,本文认为铜川地区质量最好的硬质粘土,是上石炭统上部5号煤层中的高岭石泥岩央矸。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SEM扫描电镜及晶相微区分析探讨了稀土氧化物对粘土质耐火制品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粘土质耐火材料制品中加入稀土氧化物后,耐火制品的热震稳定性和荷重软化温度等性能均有所改善,特别是制品的强度、密度提高尤甚。  相似文献   

4.
低孔隙岩石中断裂带内部结构及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量的野外露头资料,研究低-非孔隙性岩石内断裂变形机制及形成断裂带内部结构,分析断裂对非常规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低-非孔隙性岩石内断裂变形机制为破裂作用、碎裂作用和碎裂流作用,分别形成初角砾岩、角砾岩和碎裂岩以及超碎裂岩,前3类断层岩渗透性相对较高,多为流体运移的通道.不同岩性地层内形成的断裂带结构有共性也有差异,共同特征是:伴随位移增加,断裂带逐渐从“一元”结构向“二元”结构发展,一旦大规模断层泥形成,变形集中在断层核上,破碎带宽度不再明显增加.不同的是演化模式的差异,碳酸盐岩压溶作用明显,伴随大量压溶缝形成和生长连接,最终演化成断裂.火山岩特别是凝灰岩中,开始发生断裂变形不形成破碎带,而是先形成断层核.超固结泥岩形成的断裂带开始渗透性增强,伴随断层泥产生,渗透率又会接近母岩.这种差异可能造成断层封闭模式演化及油气富集规律的差异.仅发育破碎带小规模断层、无内聚力的断层角砾岩、碎裂岩以及具有连续断层核的破碎带为典型的高渗透性断层,对非常规储层油气充注起到重要的作用.断层核渗透性决定断层封闭类型及油气富集模式,高渗透性断层核本身不具有封闭能力,主要靠岩性对接封闭,油气通常富集在区域性盖层之下且主要富集在断裂的下盘.低渗透断层核具有很强的封闭能力,油气在两盘均可以富集.破碎带由于大量裂缝发育,成为非常规油气富集的“甜点”区,有些致密气和页岩气富集区沿着断层呈条带状分布.  相似文献   

5.
《河南科学》2017,(9):1513-1517
针对断裂分维与断裂线密度、面密度、组合样式等数学关系不明确的问题,以金湖凹陷阜二段断层为例,进行断层分形计算工作.研究表明,信息维能够克服单一参数在表征断裂复杂性存在的随机性、不稳定性等问题;断裂信息维与统计单元内断层的条数、分布均匀性、线密度、面密度以及断层组合样式等多个参数密切相关,可以看做是描述断层复杂性的综合量化指标.统计单元内断层的条数、线密度、面密度以及断层组合样式与信息维呈对数关系,断层分布均匀性与信息维近似呈负线性关系,通过本项研究,能更为直观、准确地理解断裂信息维的地质含义.  相似文献   

6.
矿井顶板事故的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长庚 《安徽科技》2007,(12):50-51
淮南矿业集团潘北矿位于潘一、潘三矿北面,东部与潘二矿毗邻.全区断层较为发育,走向断层占绝大多数,主要断层有F66、F72、F69等.由于地质构造的作用,使该区煤层的赋存状况极为复杂,夹矸岩性主要为炭质页岩,顶底板为炭质泥岩、粘土岩、砂质粘土岩.  相似文献   

7.
利用精细构造解释、储层预测及小层沉积微相的研究成果,分析肇源南地区断裂发育特征,探讨不同期次断裂对扶余油层沉积砂体的控制作用,结合油水分布特点研究肇源南地区断裂密集带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肇源南地区扶余油层断裂由中期和长期发育断裂组成,受基底断裂控制平面上呈8条密集带分布。在源岩大规模生排烃期东部断裂密集带北北西向断层复活开启,而西部断裂密集带仅边界断层复活开启。受基底断裂和长期同生断裂共同控制,西部断裂密集带与河道砂体呈高角度相交、或河道砂体在边界断层上升盘长距离延伸2种关系;而东部断裂密集带与河道砂体呈低角度相交。肇源南地区扶余油层油成藏模式为:三肇凹陷扶杨油层中的油在浮力作用下沿被河道砂体沟通的断裂密集带长距离侧向运移至肇源南地区,在断裂密集带附近的断块、断层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断裂密集带上油输导方式及聚集部位受断层活动性质、及密集带与河道砂体组合关系控制:东部断裂密集带上开启性断层与河道砂体形成"输导断层-岩性"输导体系,密集带内断块、及两侧断层岩性圈闭均有油聚集;西部断裂密集带上边界断层上升盘一侧形成"边界断层-岩性"高效输导脊,由密集带2侧断层岩性圈闭向内部断块含油性逐渐变差。  相似文献   

8.
 首次报道粤东地区发现的第四纪断层华林断层。该断层切割了时代可能属晚更新世的沉积;断面总体走向300°,倾向北东,倾角75°,下盘尚发育多个向下收敛的分枝裂面,其上的擦痕指示断裂下盘上升。断面向下与基岩中的断裂相连,表明其形成是基底断裂继承性活动引起。  相似文献   

9.
脆性断层形成的递进连通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发育于地壳浅层中的脆性断层常常由一系列次级小断层形成,在结合岩石力学试验“微” 观特征和地质学野外观测“宏”观现象的基础上,建立了脆性断层形成由微裂纹→缝合线状裂缝→宏观断层→超大断裂的递进连通模型,并分析了裂缝递进连通的机制,解释了模型中断裂呈波状弯曲,连接分支及断裂逐渐与在主应力夹角变小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走滑断裂在全球范围不同构造背景下普遍发育,在区域构造、火山地震及能源矿产等领域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相较于发育于板块或块体边界活动构造背景的大型走滑断裂带的深入研究,发育于稳定克拉通块体(盆地)内部的走滑断层为新近得到关注的一类走滑断层,其研究极为薄弱。该文对近几年通过三维勘探地震在中国3大克拉通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新发现的走滑断裂体系进行综合对比研究分析,总结稳定克拉通盆地内走滑断裂的共性特征,讨论其可能的形成动力学机制。结果表明,克拉通盆地内部稳定区走滑断层尽管有时走滑特征典型,但表现出与活动块体区发育的大型走滑断裂的较大不同:(1)基本特征上具体表现为普遍具有小位移、低发育成熟度的特征,断层在垂向上分层、分期发育,与盆缘构造在方向和动力学特征上明显脱耦;(2)在形成模式和发育机制上,克拉通盆地内走滑断裂可能是在区域挤压应力下产生的裂缝基础上,经应力-应变调节或斜向挤压或块体旋转下选择性扭动复活发育而成,该发育方式决定其受先存断裂构造的影响弱,记录了断裂从形成到生长发育的较初期阶段;(3)在动力学过程与意义上,克拉通盆地内走滑断层分层发育特征是断层分期次、上下...  相似文献   

11.
系统分析了贝尔凹陷断裂构造特征,研究了断裂的形成演化对油气成藏条件的控制作用。贝尔凹陷自下而上划分为断陷构造层、断-坳转化构造层和凹陷构造层。根据断裂与构造层关系及断裂运动学特征,将贝尔凹陷发育的断层划分为上部断层系、下部断层系和长期发育的断层系断裂3种类型。各个历史演化时期控制着不同成因的断裂发育,贝尔凹陷早期铜钵庙组~大磨拐河组时期的伸展变形控制断陷盆地的发生、发展、消亡的演化过程,伊敏组时期的走滑变形主要形成一系列断裂密集带,同时形成大量次级盖层断层,青元岗组时期的反转构造变形形成了断层型构造反转和局部的背斜型构造反转。断裂的形成和演化影响主力烃源岩的分布和热演化程度,形成多种类型的圈闭,为油气运移提供良好的运移通道。发育长期活动断层的斜坡带和由长期继承性活动断裂与上部断层系构成的密集带是油气运聚成藏的有利指向区,控制着贝尔凹陷油气富集。  相似文献   

12.
东营凹陷沙三-东营期断裂活动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断裂是控制东营凹陷构造演化的主要因素.应用断层落差法对东营凹陷沙河街-东营期的断裂活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营凹陷古近纪在近南北向的伸展方向上,断裂活动强弱交替,在沙三-沙二早期断层活动强烈,沙二晚期-东营期断层活动明显减弱.东营凹陷的断层在平面和剖面上有多种不同的几何形态,组成了半地堑、半地垒和地堑-地垒多种形式的断块体,其组合分布使整个凹陷具有南北分区块断的构造特征.断裂活动时空分布具有不均一性,在北西-南东向和南北向的双向伸展作用下,东营凹陷的断裂活动在空间上具有分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褶皱相关断裂构造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褶皱相关断裂是在褶皱变形过程中,为了调节褶皱不同部分的应变差异而形成的从属于褶皱变形的断裂构造,其中最重要的是背离向斜逆冲构造和指向背斜逆冲构造,褶皱枢纽楔入武逆冲作用是相对能干性岩层在褶皱转折端部位加厚的重要变形机制.通过手标本尺度和露头尺度褶皱相关断裂构造的定性分析,并结合前人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从断层与相关褶皱规模、断层发育部位与位移量变化特征、断层切层角变化特征以及断层与褶皱构造变形运动学配套关系等方面鉴别褶皱相关断裂构造的多种标志.褶皱相关断裂构造概念与构造模型,对于正确认识区域构造演化,合理进行收缩变形区域平衡地质剖面编制,以及探索褶皱、断裂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综合地球物理勘探在青川县城区活动断层探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通过青川县城区的隐伏活动断层问题,采用了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查明了平武-青川断裂隐伏段在城区内的展布情况,经探槽开挖验证所确定的主干断裂及其分支断裂的通过位置和相关参数均真实可靠.青川县城区有3条隐伏断裂通过,最北的一支为平武-青川断裂的主干断层,总体走向NEE;中支和南支为平武-青川断裂的次级分支断层,走向都是NE向.3条隐伏断裂中的北支和中支断裂错到浅地表2 m以下的卵石层.  相似文献   

15.
通过拟合控圈断层泥岩断层泥比率(SGR)值与其所封闭油柱高度数据,建立断层侧向封闭能力包络线的函数式,讨论断层侧向封闭能力定量评价方法,并对辽河坳陷齐家-鸳鸯沟地区断层侧向封闭性进行综合评价,研究断裂成藏期后活动性对其侧向封闭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齐家-鸳鸯沟地区控圈断裂SGR与其所能封闭的油柱高度具有指数函数关系,断裂成藏期后活动性是断裂侧向封闭能力重要影响因素,当控圈断裂成藏后期活动速率大于2 m/Ma时,将破坏已形成的断裂侧向封闭能力,断裂侧向封闭性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表现在断裂侧向封闭能力影响着圈闭中油气的充满程度,断裂成藏期后活动性影响着圈闭中已聚集油气的保存与散失.研究区上台阶的沙二段及沙三段中上部断层侧向封闭能力最强,是下一步该地区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16.
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的地震资料分析显示,该区域自始新世以来断裂系统十分发育.断层表现出张性或张扭性特征并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在平面上,断裂主要为NWW、近EW和 NE向.根据断层平面展布及组合形态,可将它们分为平行断层系、雁列断层系和树枝状断层系3种组合形式.根据断裂发育时间及规模,可将断裂的活动期次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剧烈活动期(Tg—T8)、较强中等活动期(T8—T6)、平静稳定期(T6—T2)、再度活化期(T2—T1).断裂发育的时间及特点对凹陷的构造演化和沉积过程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断裂信息维在矿井构造相对复杂程度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帮助煤矿寻找井田内开采地质条件较好的区块,将研究区划分为若干个单元,分别统计各单元断裂信息维及其相关因素数据.通过对已揭露区统计数据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断裂信息维能综合反映断层条数、断层密度、断层长度、断层强度等特征,且与断裂构造的相对复杂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将已揭露区各单元断裂信息维及其影响因素(不含断层类指标)统计数据作为样本进行人工神经网络训练,达到精度要求后,用于预测井田不同单元的断裂信息维.对比东庞井田已揭露区各单元断裂信息维的统计值与预测值,准确率达90%左右.图2,表1,参9.  相似文献   

18.
白云凹陷断裂特征对构造与沉积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的地震资料分析显示,该区域自始新世以来断裂系统十分发育.断层表现出张性或张扭性特征并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在平面上,断裂主要为NWW、近EW和NE向.根据断层平面展布及组合形态,可将它们分为平行断层系、雁列断层系和树枝状断层系3种组合形式.根据断裂发育时间及规模,可将断裂的活动期次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剧烈活动期(Tg-T8)、较强一中等活动期(T8-T6)、平静稳定期(T6-T2)、再度活化期(T2-T1).断裂发育的时间及特点对凹陷的构造演化和沉积过程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多方面研究(Moebs,1974·1977·1981;Ferm等1978;Moebs和Ellenberger,1982;Nelson,1981;Iannacchione等1981;Milici等1982)已经证明:一定的地质条件是影响煤矿井下顶板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古河床、侵蚀、尖灭、粘土矿脉,裂隙发育(Moebs和Ellenberger 1982)以及断层和具有光滑擦痕面的断裂构造(Mi-lici等1982和Iannacchione等1981).这些影响因素被系统地收集在表1内.  相似文献   

20.
依据东辛油田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结果对东辛油田底辟伴生构造形成机制和地球物理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Y"型断裂组合是东辛油田底辟伴生构造的普遍断裂样式,"X"型断层组合是形成断裂系统的主要因素;"X"型断层有两种切割方式,一种是在拱张集中区顶部出现,发生在同级或不同级断层间,另一种是在大断层为通道的拱张力作用造成的切割关系;断层的受力强弱应放在一定时间段来分析,在某一时间段低级序断层受到的应力会大于高级序断层,并切割高级序断层,这种新认识可以解释以往作多个砂层组图时出现的矛盾,也将一些被切断层的级序提高,有利于断层封堵性研究和合理的解释油水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