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阳蓉 《科技咨询导报》2007,(18):108-109
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沈从文主张文学应远离政治,《边城》便是代表。在《边城》里,作者只是,呈现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也就是告诉我们不应用政治眼光去解读作品,而应基于作品本身,即“文本解读”。  相似文献   

2.
京派小说还乡的情节类型,即归来的模式与归来——离去的模式,这种情节模式蕴涵着反思启蒙理性的文化诗学内涵以及京派作家徘徊于都市与乡村的文化心态,进而总结其对现代小说美学的意义与贡献。  相似文献   

3.
京派小说的性爱写作在性爱叙事的文学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京派作家倾向于传统婚恋观念的批判而对新的伦理观念的建构不足。尊重女性生命主体性是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内在的价值追求。因此。剥夺女性生命主体性的父权家长主宰的包办婚姻和买卖婚姻就成为他们主要的批判对象。京派最有价值的性爱叙述是中国社会在新旧交替的背景之下,性伦理渐变的状况及其尴尬的处境。在京派作家中最具有地域特征的性爱叙事集中在沈从文、师陀和凌叔华的笔下。  相似文献   

4.
何其芳是一个具有深厚“三峡情结”的京派散文作家.面对30年代散文日益趋向“叙事化”和“说理化”,离新文学初期倡导的美文距离越来越远的现实,他试图以自己独特的创作改变这种状况,并对京派文艺理论形成一种契合.  相似文献   

5.
刘湘琦  王莉莉 《科技信息》2009,(21):137-137
成长小说在美国文学史中占有突出地位,本为通过对两篇成长小说的浅析来探讨“身份确立”这一美国华裔成长小说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林琳 《龙岩学院学报》2006,24(1):100-102
成长不仅是一种个体生命的发展过程也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现象,在少年小说中也是一个重要主题。秦文君的少年小说创作从叙事视角、故事结构等方面表现出了稳定的极具个性的“成长意识,”也反映了作家的少年成长观。  相似文献   

7.
疾病在文学题材中往往成为一种隐喻,人物生理或心理的病态与社会的病态巧妙地融为一体。因为求爱不成而抑郁患病是京派小说中最有代表性的疾病模式。京派小说中疯癫者形象有写实性的和象征性的两类。而象征性的又与萧红《呼兰河传》中的团圆媳妇,《雷雨》中的繁漪属于同一类。它批判了宗法制对人的自然本真、本能欲望的压制。  相似文献   

8.
成长小说是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读美国文学的一个独特的切入点。“成长小说”起源于德国,它并不仅仅是关于个人在性格发展时期的经历和冒险故事,更着重描写人物道德和心理发展过程。其内容往往涉及到成长的引路人、成长的顿悟、成长的仪式等方面。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作品中也大量运用了成长小说的理论,赋予其作品成长的特色。本篇论文试图探讨拉尔夫.埃里森在其代表作《看不见的人》中所运用的成长主题的理论策略,以其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9.
曹文轩的成长小说属于“诗化小说”一脉,无论在语言的诗化,结构的散文化,意象性抒情以及象征性意境的营造等方面都呈现出了“诗化小说”的特性。从叙事策略来看,曹文轩成长小说叙事的儿童视角,叙事的主观化和叙事采用的语言,均体现了诗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成长主题一直是西方文学所关注的焦点之一.斯宾塞的《仙后》第一卷描写了红十字骑士所经历的一系列冒险活动,透过这些冒险活动,我们可以看到红十字骑士的心智成长历程,这是一个“堕落—再生”的过程.文章以成长小说作为议题,通过分析红十字骑士的成长历程,认为斯宾塞的《仙后》可以被视为英国成长小说的先驱  相似文献   

11.
新潮成长小说的流变及其精神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成长题材倾心而执的书写是八九十年代中国新潮学的一个独特现象。这一现象的形成绝非偶然,它牵连着当下历史语境与成长小说自身审美品质之间的复杂关系。历史语境的剧烈变动使新潮成长小说在各个时段有不同的特色,其历时流变大致经历三个阶段:“远行”中的幻灭、“都市”里的闯荡与“房间”内的独语、“酒吧’’里的狂欢。贯穿其间的共同精神特征是“困惑”,各个阶段“困惑”形态的不同折射出其背后时代精神状况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青春写作”的玄幻小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玄幻小说的写作是一种“青春写作”。“青春写作”,是青年人成长过程中的某种想象;“青春写作”的负载与超越着传统和历史;对“青春写作”宜采取客观公正的批评。  相似文献   

13.
现代文学中类似流浪汉小说的出现是漫游与成长的文化产物,在革命叙事中,主人公从复仇到革命之间往往经过漫游的环节,从“复仇”到“革命”被赋予“成长”的意味。未曾皈依革命话语的漫游则可能是绝望意味的循环,或是勇者无畏的也无止境的心灵探寻,或者说意味的是另一种成长。  相似文献   

14.
沈石溪成长小说本着文学向“人学”回归的理念,着力反映少年“性”意识和“人”的意识的觉醒与高涨,体察成长的烦恼和痛苦,以浓重的悲剧色彩再现少年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15.
蔡鸣雁 《科技信息》2009,(13):198-198
村上春树的名篇《挪威的森林》经常被当作恋爱小说来读,其实恋爱故事的深处的主题是青春的速茫和成长的苦恼。《挪威的森林》与其说是百分百恋爱小说,不如说是百分百青春小说。“青春”是这部小说的主题,恋爱只是青春主题下的故事。  相似文献   

16.
《失去的金铃子》是一部“往事追忆型”的诗化小说,借抗战时期三峡小镇“三斗坪的故事”描写了一个女孩子的成长过程。小说充满了对淳朴的山乡大自然的无限眷念,蕴涵着透彻的人生感悟、深刻的人性描写,是作者于“绝望的寂寞”中对生活意义的追寻与思考。  相似文献   

17.
京派代表作家汪曾祺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颇有影响,追求自然、和谐、健康是他创作的主题。他的小说代表作《受戒》就体现出主题的和谐、人物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人物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叙事情节的和谐以及小说语言的和谐,绽放出一种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18.
日本近代著名小说《哥儿》,描写了主人公“哥儿”的“自我”觉醒和成长过程,以及其他几位小说人物的“自我”迷失,批判了日本转型期的封建残余与黑暗的社会现实.作者夏目漱石将关注点放在小说人物的主体意识、“自我”的迷失与重塑上,生动描绘出新旧交替时期的日本社会群像,反映出新旧价值体系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30年代朱光潜与鲁迅的分歧,是京派与左翼审美趣味的分歧,也是“看戏”与“演戏”人生理想的分歧。朱光潜以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青睐于西方古典主义的“静穆说”,把“静穆”视为艺术的极境,貌似很西方,实则很古典。  相似文献   

20.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施蛰存与沈从文分别是上海和北京的文坛重镇,虽然海派文学与京派文学有绝然不同的风格,但是施蛰存与沈从文的小说创作上有许多可以相提并论的地方。文章试比较二人创作的相似性,并从施蛰存与沈从文的联系交往中探究构成二人小说风格相似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