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塞缪尔·亨廷顿11年前在《外交事务》杂志上撰文首次阐发“文明冲突论”后,许多政治家和学者均意识到这一论断的危险性,并为此感到极度不安。“民族国家仍将继续在世界事务中挑大梁,但是全球政治的重大冲突会发生在不同文化体系的国家与团体之间”。“在新世界中,冲突的主要根源不会是意识形态或经济。人类之间的分裂隔阂与首要冲突,根源在于文明”。“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壁垒分明的文明界线,将会是未来世代的战线”。亨廷顿认为,西方决策者面临的挑战是,如何使西方文明日趋强大,并抵御其他文明,特别是伊斯兰文明。亨廷顿一些大胆突…  相似文献   

2.
9.11事件,使亨廷顿和他的“文明冲突论”再次引起广泛注意。1993年夏,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理论。他认为,冷战后全球冲突的主要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或者国家间的经济摩擦和政治对立,而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他特别提出,儒家文明可能同伊斯兰文明联合在一起,与西方世界对抗。这一理论一经提出,立即名噪一时,但赞同者少,批评质疑者多。9.11事件却似乎使亨廷顿的理论得到了证实。这是否意味着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冲突的开始?亨廷顿本人坚决否认。美国总统布什有一次曾把美国在阿富汗的行动比做“十字军”,但立即改口称,这只是反对国际恐怖主义的斗争,不是针对伊斯兰世界的。世界各国政要都极力避免把反恐斗争与“文明的冲突”相联系……“文明的冲突”真的是未来世界的主要矛盾吗?参加本期“论坛”的几位学者各抒己见。——编者  相似文献   

3.
西方面对代表长期趋势的事实:忧从中来;把文明视角引入国际政治研究:值得重视;防止把荒谬的推断变成可悲的事实:需要警惕。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一文发表以后,在很大我围内引发了几乎是一面倒的批评性反应。这一现象禅身就值得研究。首先,从政治层面看,"文明冲突论"乒有鲜明的政治特征,一是以西方(特别是美国)为中J亡的、排斥异己文明的西方中心观,二是基于斗争哲与的、以寻找主要敌手为目的的冷战时期思维定式。岌两点使得被归入非西方文明的那些国家本能地产生打触情绪,而且西方世界的政要们也因此不得不与"多明冲突论"保持距离,以免树敌过多,自找麻烦。李次,从理论层面  相似文献   

4.
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和《如果不是文明的冲突,那是什么?》两篇文章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冷战结束后世界舞台上的一个突出现象是: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遇到重重困难,麻烦成堆,又一时苦于找不到解决良策。另一方面,世界其他地区则出  相似文献   

5.
西方学者对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有不同的观点。的确,即使在伊斯兰世界内部,也存在很多矛盾、许多冲突,如果把所有矛盾、冲突都归结为是两种文明之间的冲突,有许多问题是说不清的。那么,这次伊拉克战争有没有“文明的冲突”的因素?我认为有。如果从更深层次解读这场战争,解读萨达姆现象,解读布什主义,就会发现“文明的冲突”的因素。在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这场战争反映的“文明的冲突”不是整个伊斯兰世界和整个西方世界的冲突,而是伊拉克和美英两国特别是和美国之间的冲突,也就是部分伊斯兰文明同美国的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伊…  相似文献   

6.
西方学术界批评亨廷顿“文明的冲突”论主要有三点:第一,亨氏低估了民族国家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他认为,在21世纪,文化将取代意识形态成为国际纷争的焦点。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民族文化也趋于弱化,代之而起的超民族国家的文化集团各自代表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体系。这些文化集团对内趋于协调、联合,对外则倾向竞争、对抗,成为冷战之后国际政治中的主要冲突源。这些跨国文化集团便是亨氏所谓的“文明”。不言而喻,这一趋势在西方的确很明显,例如冷战期间建立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欧洲共同体和现在的欧洲联盟,等等,都是西方文明内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文化、文明的观点的梳理,探讨了文明与经济的关系,是否存在普世文明以及道德和文化的相对主义,并得出解决冲突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世界知识》2010,(17):69-69
<正>1993年,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提出,随着苏联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世界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这一观点为人们理解冷战后的世界体系和  相似文献   

9.
真正拜读亨廷顿的书,是在去年我去以色列之后,当时我目睹了巴以冲突的一幕幕。在同巴勒斯坦人交谈中,我强烈感受到他们的反美情绪,于是我在希伯莱大学图书馆认认真真地拜读了亨廷顿“文明的冲突”的英文本。亨廷顿对文明冲突的论断对我有很大启发。他认为伊斯兰文明世界出现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伊斯兰世界缺乏一个领头者,不像儒家文明有中国,东正教文明有俄罗斯,盎格鲁-撒克逊文明有美国。有领头者的文明世界容易自律,伊斯兰世界则显得四分五裂。的确,伊斯兰世界有很多问题,它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非常艰难,也可以说这是伊斯兰…  相似文献   

10.
在拉丁语中,“Civilis”(文明)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作为一定社会成员的公民所特有的素质和修养;二是指对公民有益的教育和影响。在西方,英国启蒙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于1651年写就的《利维坦》一书,首先提出了“文明社会”的概念。他当时所说的“文明社会”,是指与战  相似文献   

11.
笔者在美国大学政治学专业读书、教学多年,亨廷顿的名字可谓如雷贯耳。这位著作等身的名牌教授一向备受尊崇,影响之大在全美、以至全世界,很少有人可比。但自《文明的冲突?》(1993年美《外交》季刊夏季号)发表以来,却突然遭到西方各界的冷嘲热讽,其中有学术争鸣的原因(附文后),更有深层次原因。说到深层次原因,那就是亨廷顿的观点不利于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也无益于维持西方文明在世界上的统治地位。冷战的结束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当时的美国学术界出现了一场关于未来国际政治格局是单极还是多极的辩论。美…  相似文献   

12.
亨廷顿是20世纪美国乃至世界最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和国际政治理论家之一,也是近半个世纪以来最具争议的政治学家。他提出的"第三波"、"文明的冲突"等观点,早已成为我们社会生活中的流行话语。其代表作《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并给予我们无尽的思索和启迪。  相似文献   

13.
事实上詹姆斯·费尼莫尔·库柏到过边疆与否并不重要,而他的边疆题材的《“皮裹腿”故事集》的艺术影响力经久不衰。其中《最后一个莫希干人》赢得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同名电影更使它在现代社会中扩大了影响。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理论是美国政治文化意识的必然沉淀物而并非什么新货,我们完全可以在库柏的《最后一个莫希干人》中找到其早已存在的渊源。库柏精心设计了小说情节,并且经常借助“作者权力”的地位让“鹰眼”道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国晚清史》虽然总体上是在费正清以文明冲突为核心的“冲击—反应”的研究模式指导下编著而成的,但是作为一部出版于1978年的著作,该书的研究模式表现出了明显的从“西方中心观”向“中国中心观”的过渡。  相似文献   

15.
“团结的一年”吗? 肯尼迪上台曾在“国情咨文”中公开埋怨西方阵营的不团结。他说:“在欧洲,我们的联盟有空白,而且有点混乱。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团结受到经济上的竞争的削弱,部分地受到了国家利益的侵蚀。它还没有把它的力量充分动员起来,也还没有完全取得共同的看法。”因此肯尼迪竭力强调要加强“西方的团结”,实际上就是要加强美国对西方盟国的控制,加强美国在西方集团中的领导地位。一年快过去了,“西方的团结”加强了没有?美国副总统约翰逊在12月4日发表的一次演说中吹嘘1961  相似文献   

16.
<正>20多年前,有两部书曾经引起了极大的争论。一部是美国学者福山写的《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一人》,认为冷战的结束标志着西方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取得了终极"胜利",秉承高尚价值观的人类成为"最后的人"。留给政治家的任务就是调教世界各地的马车殊途同归,走向这个终结点。后现代主义者更断言,历史这个词已经毫无意义,未来只不过是在现在的基础上加上"更多的选择"。另一部则是亨廷顿写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认为冷  相似文献   

17.
《礼记·学记》上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学业不能长进。创作上也是如此。陶渊明很早就注意到这一点,说过:“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至杜甫,更为重视友朋间的观摩磋商,相互学习。在《杜少陵集》中,“论文”(六朝以无韵为笔,有韵为文,后世沿用,所以“文”也就是指诗)一语屡屡见诸篇什,如:(1)何时一樽酒,共与细论文?(《春日忆李白》)杜甫和李白在开元二十九年(741)第一次相会的时候,曾经非常愉快地畅谈过创作上的体会(见《遣怀》等诗)。他无限怀念那一次的讨论,渴望能与李白再次细细地“论文”谈诗,互证心得。(2)叹息高生老,新诗日…  相似文献   

18.
我国目前通行的西方音乐通史著作版本有:国内学者的编著有《西方音乐通史》(于润洋主编,以下简称《通史》),《西方音乐史简编》(沈旋等主编,以下简称《简编》),《西方音乐史略》(李应华著)…;外国学者的编著有《简明牛津音乐史》(英国杰拉尔德·亚伯拉罕著,顾犇译,钱仁康杨燕迪校,以下简称《牛津》),《西方音乐史》(美国唐纳德·杰·格劳特著,汪启璋等译,以下简称《西方》),《西方文明中的音乐》(美国保罗·亨利·朗著,杨燕迪等译,以下简称《文明》)…由于研究侧重点的不同,《西方文明中的音乐》属于音乐文化史的范畴,其他的论著都应看作音乐风格史。  相似文献   

19.
在西方的经典中,流传最广的莫过于《圣经》,它几乎是家家必备、人人必读的“圣书”。据1981年统计,已有275种不同文字的译本,加上方言翻译和不完整的版本,竞达1710种之多。《圣经》对西方世界的文化、历史、哲学、艺术等影响是不可估计的。我们常在影视片中看到手抚《圣经》宣誓的场面,但最重要的《圣经》也是一座文化宝库,其中的成语、典故极大地丰富了英语语言,成为英语中的精华。 《圣经》(The Bible)分《旧约》和《新约》两部分。The old Testament多为希伯来文,记载了天地的开辟、人类祖先的创造及希伯来族(Hebrew)家长制时期的历史。其中有许多故事、象上帝六日之日造人,亚当(Adam)与夏娃(Eve)偷食禁果、挪亚方舟等,已家喻户晓。“遮羞布”、“和平鸽”、“橄榄树”、“替罪羊”、“迦南地”等也进入了汉语语汇。The New Testement主要包括《四福音书》及《使徒行传》。记述了  相似文献   

20.
亨廷顿理论的启迪与谬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媒体报刊连篇累牍地分析其中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方面的原因。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增加或转换一个角度,从“文明冲突”的层面去观察问题呢?这个视角正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在十年前提出来的,也为中国的国际问题学者思考多年。王缉思对于“文明冲突”的新视角是予以肯定的。同时,他又指出了持有保守基督教信仰的亨廷顿对于中华文明的错觉和误判。文中的许多思想,如果予以深探,将是很有意义的。特别是王缉思指出因为无神论占主导地位,因此我们更容易强调“利益”、不容易理解占世界人口绝大多数的有神论人群的思维和情感,更缺乏对宗教非理性的感性认识。而宗教非理性导致的冲突,从古至今,从未止息。结合当前的实际,我们又就此问题采访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几位著名教授。他们思考、认识问题的过程和阐述亦给人以教益。我们将这两方面的文章在此一并刊出,为“封面话题”。———编者手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