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C/S的计算机远程监控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了计算机通信的原理以及基于C/S的远程通信和监控实现技术,讨论了利用Winsock实现C/S网络系统的通信过程和编程思想,通过一个实际的开发实例阐述了C/S网络结构中远程监控的具体实现过程。目前利用本系统所开发的网络自动化监控系统已投入运行中,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对目前主要的数据存储方式进行了介绍,针对网络中单个应用系统存储需求紧张而同时网络中存在存储资源浪费、闲置等情况,提出了用软件实现基于B/S模式的网络存储系统BSMSM(B/S Model based Shared Memory),从而实现了跨平台的网络存储.  相似文献   

3.
研究利用了TCP/IP协议实现了低成本的8住单片机的以太网数据传输.以Atmegal6单片机和CP2200网络芯片为硬件平台,对TCP/IP协议簇进行精简,设计并实现了一个智能家电网络数据传输的精简TCP/IP协议,实现了ARP、ICMP、IP、UDP协议模块.通过多项实验对数据传输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具有成本低、易使用、可移植性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基于C8051F020单片机的嵌入式Web服务器系统设计与实现方案。阐述了系统的软硬件实现方法,并说明了实时操作系统μC/OS-Ⅱ的移植。以及嵌入式TCP/IP协议栈的引入和网络驱动程序建立的实现过程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解决异构计算机网络的互连问题至关重要,网络实时通信也是当前计算机网络应用的热点。该文针对这两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异构网的同构化思想,在网络级和应用程序接口级实现了异构网的同构。讨论了网络实时通信的实现原理和实现方法,并基于客户/服务器模型,给出了异构网中解决进程实时通信问题的模型、方案和实现框架。  相似文献   

6.
分布式应用程序体系结构到C/S网络数据模型转换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文章以分布式应用程序体系结构DAPA(Distributed Application Program Architecture)为基础,研究分布计算模型到C/S网络数据模型的转换机制。文章给出总体设计方案,并阐述了相关算法和技术的基本思想,在实现C/S网络数据模型转换的基础上,对B/S网络数据模型转换进行了研究。此项研究直接为MIS软件智能化生产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7.
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GPS/CSM双定位模式的车载导航系统。一方面通过GPS实现对目标方位的精确跟踪定位;另一方面利用GSM网络定位实现大范围的跟踪。通过GPS/GSM网络定位相结合,做到了对目标跟踪的无间断性。  相似文献   

8.
程科 《江南学院学报》2007,6(6):874-877
构造了一种模糊形态学击中/丢失算子.结合形态学神经网络,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击中/丢失算子的模糊形态学网络,并采用模糊形态学网络实现了血涂片图像中白细胞的定位/计数.实验结果表明,这种网络可以较好地处理细胞图像处理中出现的背景干扰、细胞粘连和部分遮挡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利用虚拟仪器技术实施远程网络测控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并利用LabVIEW虚拟仪器软件开发平台以C/S和B/S两种方式实现了网络化远程测控。  相似文献   

10.
Linux系统下的网络编程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戴元军 《应用科技》2001,28(6):29-31
介绍了在Linux操作系统下Socket网络编程常用函数用法及编程过程,来实现客户机/服务器的网络编程技术。  相似文献   

11.
结合废水处理工艺阐述了自动控制系统基本构成及工作原理。介绍了其在废水处理工艺中流量、格栅、水泵、沉砂池、鼓风机、污泥控制系统等的应用。同时阐明了在废水处理厂实现自动化控制的必要性、可行性及给其行业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并对其今后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智力资源整合与创新体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中关村经济为背景 ,运用系统科学思想对智力资源整合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首先阐述了CAS演化规律 ,进行了系统界定 ,指出了智力资源整合、创新体系与系统较高层次进化之间的关系和进化机理 ;其次 ,对系统现状进行了分析和目标定位 ;然后 ,讨论了创新体系构成、主要功能、系统结构并进行了必要说明 ;最后 ,对创新主体需求进行了分析 ,指出了制约其协同关系的障碍 ,探讨了其重新定位与调整问题。  相似文献   

13.
该文研究了基于单个状态变量Liu混沌系统的控制与同步问题.根据Liu混沌系统的具体结构和微分方程的稳定性理论,利用Liu混沌系统中的第一个状态变量设计了适当的控制器,实现了Liu混沌系统的零平衡点的渐近稳定,将驱动系统中的第一个状态变量作为驱动变量,结合响应系统的一些状态变量构造了适当的控制器,实现了两个完全相同的Liu混沌系统的同步.数值仿真结果表明这些控制器是有效的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电磁永磁混合悬浮系统的建模仿真与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降低电磁悬浮系统产生的不参与列车牵引做功的大量悬浮能耗,系统中加入了永磁体,构成了混合悬浮系统,由永磁力抵消。一部分负载力,电磁系统实施快速调节保证动子稳定悬浮,基于等效法建立了混合悬浮系统的数学模型,仿真计算出混合悬浮系统的悬浮力,其值远大于计算得到的纯电磁系统的悬浮力。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比较基本一致,由此验证了所建立混合悬浮系统模型的正确性,说明混合悬浮系统具有小电磁电流和低悬浮能耗的优越特性。  相似文献   

15.
广义Hamilton系统与梯度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义Hamilton系统-9梯度系统是两类不同的重要动力学系统.本文研究这两类系统的关系.首先,给出广义Hamilton系统,它是Hamilton系统的一种推广,而Birkhoff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可成为广义Hamilton系统;其次,研究梯度系统及其意义;最后,研究两类系统的关系,并举例说明结果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为有效预测预报突(涌)水事故、有针对性实施防治水方案,必须建立其理论体系并探索理论与买践统一的研究方法。按照系统论的观点,采矿过程中的突(涌)水,其要素具有特定功能,且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具有系统的五个基本特征,因此可以构成完整突(涌)水系统,且属于具有自组织机能的岩体结构系统与地下工程、地下水干扰系统相互作用下的运动系统。应用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从自组织思想和本质安全化认识观点出发,以岩体结构控制论为基础,采用现代岩体力学、岩体水力学的理论为指导,将岩体结构、地下水、地质32程纳入到突水系统的范畴进行统一研究,是研究突(涌)水系统的思想方法;要实现上述思想,应采用如下具体技术路线:用岩体力学分析原理及方法建立地质体的本构模型,采取力学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探讨系统的整体功能,揭示突水机理,概化突水模式,判别突水可能性;用岩体水力学的分析原理与方法建立地下水运动系统模型,应用耦合技术,建立流(地下水)-固(岩体结构)耦合突水系统模型,预测突(涌)水量。  相似文献   

17.
本文建立了一类不可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与半导体温差热电发电器(TEG)的混合发电系统模型,基于非平衡态热力学理论,导出混合系统一些重要性能参数诸如输出功率、效率和最小电流密度等的一般表达式,分析系统的性能特性和优化性能,给出系统在最大输出功率或最大效率时的优化条件,确定系统一些重要性能参数的优化工作区域,详细讨论系统的一些主要不可逆性对系统优化性能的影响,得到一些有意义的新结论.所得结果可为实际混合发电系统的设计和优化运行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在软件开发中,数据存储方式可以有多种选择,其中使用文件系统或数据库系统是最常用的选择。在分析文件系统或数据库系统作为系统存储特性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系统设计中存储方式的使用实例,提出了文件或数据库两种数据存储方式的选择原则,即根据系统数据的复杂性、依赖程度和应用需求决定使用何种存储方式。  相似文献   

19.
中/重型汽车电子驻车系统设计及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中/重型汽车的驻车制动系统的自动控制问题,研究了气压式电子驻车制动系统的方案设计和控制策略等关键问题。分析了中/重型汽车驻车制动系统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提出了驻车制动系统实现电子化控制所需的各项功能,分析了影响驻车制动系统控制的关键整车状态信息以及其含义。设计了气压式电子驻车制动系统的总体方案,采用具有自保持功能的双线圈二位三通气压电磁阀作为执行器,实现了驻车制动或驻车释放均无需长期供电。规划了系统各项功能模块,制定了自动驻车制动和自动驻车释放的控制策略。通过实车试验验证,证明了气压式电子驻车制动系统总体方案和自动驻车控制功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机电耦合系统归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机电耦合系统的归类进行分析.依据其数学模型归纳耦合条件,建立分类规则,并按此规则将其分为转矩耦合、转速耦合和功率耦合3种基本类型.应用上述定义和规则对目前国内外出现的各种典型系统进行了分析,并对3种基本类型的耦合系统及双模式耦合系统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功率耦合系统和双模式耦合系统具有良好的节能潜力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