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审美现代性是近现代以来西方学界一个重要的理论话题。在西方学者那里,审美现代性是与社会现代性相对立的概念,审美现代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发挥作用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自律性的审美和艺术来批判物化现实,抵抗工具理性和资本逻辑对社会的控制,但也陷入了对历史进步的怀疑和悲观主义情绪之中。马克思主义美学看到了审美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不仅有对抗的一面,更有结合和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一面。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既充分肯定资本主义社会现代性的积极作用和进步意义,审美现代性的发展有赖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也主张通过审美现代性克服社会现代性的阶段局限性、特定时期的片面性,进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编辑在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承担着传播、积累和提升社会文明的重任,编辑工作从产生开始就是受一定的审美意识指导进行的,编辑美学是随着人类生活进步,编辑事业自身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和美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在编辑活动中,编辑人员不仅要具有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能,还应该有较好的美学素养与审美能力,优秀的出版物必然融入了编辑美学素养的灵魂和美学创造的实践,时代需要编辑工作者不断提高自身的美学素质,积累审美经验,使报刊文化传播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3.
在人与自然构成的多种关系中,审美关系是人与自然之间诸多关系的一种,具体表现为无功利性,形象性,和以情感为中心特征。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了人脑的进化和生理感官的成熟,为审美关系的存在提供了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审美关系也在逐步向前推进。同人与自然的其他关系相比,审美关系具有兼容性、个体独特性和历史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4.
审美变形是指人类运用其以想象力为核心的主体审美创造能力,通过激活和塑造人类精神活动所获得的意识形态材料,使它们摆脱认识属性与伦理属性的功利性束缚,从而使人类与对象世界的审美关系得以表达出来。艺术作品的审美属性是由于审美变形活动生产出来的,审美变形是艺术美实现最根本的基础,也是实现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必要手段。尽管不同艺术家的审美变形手段具有无法描述的多样性,但它们的基本特征却是相同的。具体说来,审美变形机制主要包括这样两方面内容,即艺术主体的“陌生化”原理,艺术对象的“审美外观”创造,它们本质上都是对于日常感觉模式与日常形式结构的审美突破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从人类造物活动的生物性根源出发,分析了人类对服装需求的机制和特点,阐明了触觉和视觉在人类着装行为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生产力水平导致的社会文化概念对服装审美的影响,并针对服装设计这一普遍现象进行剖析,提出思辩性问题,论证出服装的本质,服装设计的理念思维模式和指导目标设计的方法,得出一些明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董志琛 《科技信息》2007,(30):73-73
一、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审美误导1.研究缘起。随着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迅速发展,美术教育也趋于包括整个社会和人的整个一生的方向,其本质也转向培养受教育者的艺术审美和创造能力,促进其全面和谐地发展。但是,当前的中学美术教育却多置美术之美育功能与任务于不顺,只施以临摹写生的纯  相似文献   

7.
审美教育是审美活动与教育活动相统一的特殊实践活动,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对审美教育的意义与作用展开阐述,并结合教学实际重点论述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审美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加强中小学的审美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应将美育贯穿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去。在贯彻实施修订后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大纲和活动课程方案时,必须根据活动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把审美教育作为活动课程的一个中心内容,从而达到强化素质教育这一根本目的,使受教育者能够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相似文献   

9.
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当代社会,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各种欺世盗名的“艺术李鬼”现象时有发生,不但混淆了人们的视听,而且践踏了人类的审美理想和艺术的尊严,严重阻碍了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所以重振人类艺术追求真善美统一的伟大审美理想,不仅是新世纪文化艺术复兴的希望,更是促进健康人性与社会和谐的希望和归宿。  相似文献   

10.
审美教育是审美活动与教育活动相统一的特殊实践活动,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对审美教育的意义与作用展开阐述,并结合教学实际重点论述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审美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审美艺术活动并非康德以来的美学所宣称的是一种文人雅士无关痛痒的、审美的趣味性活动,而是一种与科学研究一样的人类的知识生产活动。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来观照,知识的本质是境域性的,而非传统客观的、价值中立的:从这一知识观出发,探究审美艺术活动何以达成真理性知识,从而为艺术活动在整个知识生产中的地位和艺术审美教育在整个教育活动中的地位的重新认识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这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人的意识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人类最初的意识是人类各种意识和观念雏形的混合体,马克思把它叫做人类的“自意识”。自意识的产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表现在:人类内心需求目的被意识是一切创造性活动发生的主要动力:人类对象化作品的被肯定及其需求满足的情感体验,进一步促进了人的感受、情感、想象等心理机能的发展;体验和反思能力的发展是开展审美活动的决定性心理因素。人类乐生需要的被意识并从功利活动中独立出来加以创造性地表现,就产生了人类的审美创造活动。  相似文献   

13.
一、职业道德与社会风尚职业道德是指从事各种职业的人,在整个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职业道德是人们从事各种职业生活的灵魂,是社会道德风尚的重要基础。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是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人类社会的形态在最近几百年里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背后隐藏着的是人类思维方式的转变。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从“天人合一”逐渐过渡到“主客二分”,从而也改变着人与世界的关系。工业化进程改变了人类物质社会的原有面貌,同时改变着人们的审美意识,特别是文化工业的兴起让人们的沦落到对世俗欲望的追求和满足中。这样,审美就应该承担起对现代社会人们精神世界的拯救。本文试图通过对审美现代性的意义和局限的论述,来建立以“存在论”为核心的现代审美视野。  相似文献   

15.
张恺 《科技咨询导报》2014,(28):163-163
从古至今,人类对于美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过。而审美的能力是贯穿于人类整个发展历史过程中。在我国音乐教学中,古筝教育是古代乐器中极为重要的一环,而古筝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重视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更能够帮助学生竖立正确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16.
蔡璐 《科技信息》2010,(16):132-133
阅读,这个人类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认知活动,同时也是审美活动。将审美活动渗透于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品味、感悟、想象、拓展,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丰富学生的情感阅历、引发学生的美的想象力以及激发学生美的创造力。学生就会获得更多的审美感受,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使阅读教学绽放出异彩。  相似文献   

17.
从生产劳动实践活动上揭示人类社会的本质 ,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 ,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实践论的基点 ,也是认识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的哲学依据。先进生产力是社会实践活动的集中体现 ,代表着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 ,是无产阶级政党掌握社会发展规律、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 ,是检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根本标准 ,也是检验党的一切实践活动成效大小的根本标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是统一的 ,不可分割的  相似文献   

18.
从人类造物活动的生物性根源出发,分析了人类对服装需求的机制和特点,阐明了触觉和视觉在人类着装行为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生产力水平导致的社会文化概念对服装审美的影响,并针对服装设计这一普遍现象进行剖析,提出思辩性问题,论证出服装的本质、服装设计的理念思维模式和指导目标设计的方法,得出一些明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人类创造美的活动实际上就是一种对象化活动。《西厢记》的创作体现了艺术创造的不断发展,创作者的精益求精是人类审美体验、审美理想的进化表现,马克思文艺学理论揭示的美的规律为我们更好理解《西厢记》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陈峥嵘 《科技潮》1998,(9):84-84
科学技术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强大武器,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均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全方位地体现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迅速发展。因此,邓小平曾明确地提出:"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而且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第一生产力。"这一旗帜鲜明的主题,为当今社会倡导"科技兴国、科教兴国"指明了方向。一、科学技术转化为劳动者的智力因素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劳动者是起主导作用的决定因素。但劳动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