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汤显祖创作于南京时期的<紫钗记>,堪称"临川四梦"第一梦.<紫钗记>较好地继承了唐人蒋防传奇小说<霍小玉传>的现实主义精神,也体现了汤显祖的"情至观",鞭挞了封建权责,歌颂了理想的爱情.综合评价"临川四梦",可以说<紫钗记>是希望的春天之梦.  相似文献   

2.
“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永州,使其所处空间发生了巨大变化。《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贬谪永州时的代表之作,从空间角度解读《永州八记》有助于对其文学创作进行更深入地挖掘。在《永州八记》中蕴含着居住空间、游历空间、文本空间三层空间。居住空间是创作的基础,为柳宗元提供了游历的可能性,营造了佛意的思想环境。而与现实空间有巨大差异的游历空间,则真实反映出《永州八记》山水之乐下掩盖的内心之苦。文本空间则是柳宗元对自我的建构,他通过以自我为参照的书写,在《永州八记》中建构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文本空间,并对空间进行改造,将自己的理想精神和人格精神寄托于其中。  相似文献   

3.
晚明清初,南戏《琵琶记》的针线与关目受到了戏曲界的批评与诟病,其中对其批评最严厉的无过于李渔。而毛声山则以评点的方法对这种批评做出了回答。从“极情尽致”与“合情合理”两个角度,可以寻找到南戏创作在早期阶段的特点与疏漏,也可以看出戏曲来自于民间又无法完全脱离民间的俗文化品格。对《琵琶记》针线关目的批评揭示了戏曲由社会批评向艺术批评的必然转变。  相似文献   

4.
元末高明创作的南戏<琵琶记>是一部代表着南戏艺术最高成就的剧目,也是一部较为复杂的古代戏曲作品.不同版本的文学史对其的分析不尽相同.针对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中对<琵琶记>的两段描述展开讨论,发现撰写人由于没有深入到文本的底部发掘出它更深层的文化意蕴和话语权力来,因而这些描述就难免流于表层.  相似文献   

5.
《琵琶记》与《拜月亭》高下之辩,是明中叶至明晚期一场史无前例的戏曲论争,反映了不同戏剧美学家的美学思想,各有其立论的原因、意义。这场众多曲坛学人围绕《琵琶记》、《拜月亭》的高下问题而展开的论争,因各人评论立足点相异,故多有见识未到之处,真正见解深刻的是思想家李贽。  相似文献   

6.
汤显祖《牡丹亭》有着深刻的传统文化的烙印。汤显祖以非凡的文采,对传统民俗文化加以整合、改编,并巧妙地融合了当时的时代要求——妇女解放,创作出了戏曲中的精品——《牡丹亭》。《牡丹亭》中杜丽娘春日游园,游园惊梦,香消而殒,死而复生的情节发展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佳人伤春""梦示征兆""人鬼相恋""死而复生"的题材相暗合。  相似文献   

7.
《娇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两部经典的爱情悲剧,而这两部作品又都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倾向.本文阐述了两部作品在爱情之上附载的更为深广的进步意义.同时指出从悲剧主人公对待外界强制力量的态度来看,两部作品又呈现出不同的特质.  相似文献   

8.
杨慎杂剧作品自明代以来就存在着诸多争议。根据历代文献书目和学界研究成果对存在较大争议的杨慎《太和记》与许潮《泰和记》进行考述发现:杨慎《太和记》作为由24种剧本组成的杂剧合集,极有可能出自一人手笔;其题材选择具有明显的历史化倾向;《太和记》形式体制的独特性和开创性,在戏剧史上具有典型的意义。从具体文本考辨杨慎《洞天玄记》与陈自得《太平仙记》之间文字的差异看出:杨慎创作《洞天玄记》一剧不容置疑,陈自得《太平仙记》实乃改编自杨慎《洞天玄记》。  相似文献   

9.
高则诚的《琵琶记》是我国元代著名正南戏之一,历来被称为“南戏之祖”,在我国戏剧史上占有很高明地位。这部诞生于六百多年前的剧作,问世后便风行海内,受到人们的高度赞誉,几百年来饮誉剧坛,传唱不衰。明清的文人对它很是重视。著名的学者王世贞,戏剧家汤显祖、徐文长  相似文献   

10.
《马家河寻兄传奇》《七襄机》《南楼记传奇》《南楼记》等四种传奇杂剧均诞生于晚清民初,并曾见于某些著录,但或只是简要提及,或被标为待访剧目,因而未能引起戏曲研究界的充分关注。上述作品皆为中国戏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学价值、文献价值和戏曲史意义不容忽视,理应受到关注。鉴于版本稀见,兹述于此,并就作者和作品的来源与背景作出必要交代和力所能及的考证,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凌濛初是明代著名的小说家.也是一位有影响的戏曲家,但很少有人对他的戏曲作品进行研究。本文对他的杂剧代表作《宋公明闹元宵》展开初步分析,以期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文本的核心意向不是情,而是自由。贾宝玉对于人生意义的理解及其恶劝和意淫人格,无不体现任性自适、洒脱自由的精神意蕴。同时作者将人性自由的渴望寄墨于大观园诸芳。曹雪芹的自由观具有独特、鲜明的历史文化内涵,决不是此前任何文人学士的自由观的翻版。受制于时代和所属阶级,他所倡导的只能是有限自由。  相似文献   

13.
孟浩然毕生的审美追求是“求真”“求自然”。这种追求为盛唐诗人的创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审美范式,它具体表现为三点:一是将日常生活入诗,二是将兴寄入诗,三是独特的抒情手法和入俗致雅的语言风格。孟浩然的创作,扩大了唐诗的题材,有效的抵制了初唐时期的浮靡诗风,谢灵运结合在一起,完成了由陶,谢到王维过渡,将山水创作推向繁荣,孟浩然的创作确立了平淡诗风在盛唐诗坛的地位,开启盛唐诸大家的视野。  相似文献   

14.
顾随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一生主要从事古典诗词戏曲的教学与研究,同时还创作了大量旧体诗词与戏曲。精于旧学且擅长填词谱曲的顾随,表面上更像是一位旧式学人,实际上却和新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顾随的旧体诗词写作和古典文学研究,背后都有新文学的立场和精神的底色。整体来看,顾随与新文学的关系可谓貌离神合,即使将其视为五四新文化和新文学传统的传人,恐怕亦不为过。  相似文献   

15.
高适是盛唐杰出的诗人,他心怀天下,有着积极的济世理想,尽管遭遇诸多挫折,但诗人穷其一生都在为入仕而做积极的努力。诗人能够关注下层普通民众的生活,勇于揭露社会的阴暗面,对于唐王朝的边疆政策,有着独到的见解,这些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汤显祖是明代著名的戏曲家,不仅戏曲写得好,他的诗学思想也非常丰富。在发生论上,他提出‘‘士奇则心灵,心灵则能飞动”的创作理念,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提倡抒写性灵,不拘格套。在构成论上,他认为“世总为情,情生诗歌”,万物之情,各有其志。在审美论上,他有着“情理统一”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7.
诗人陶渊明不满现实和黑暗的官场,追求身心的闲旷,归隐田园,回归自然,他亲事耕作,寄情山水,找到自己精神的真正归宿,满怀着喜悦的心情享受着他的归隐生活。然而由于自身刚直绝俗,离开只是对现实的愤慨,他以归隐来对抗社会现实,是一种被欣喜掩盖着的悲凉。  相似文献   

18.
人格蕴涵与家学渊源——初唐文杰王勃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勃是初唐文坛转变风气的代表性作家,为初唐四杰之一。其出身名门,幼举神童,但命运坎坷。一生虽然短暂,但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通过对王勃其人及创作文化心理的探究,挖掘出其理想人格的潜在内质。这种内质形成于唐初多种因素的整合,其中,家学思想的熏陶成为其最为近接的影响因素,王勃乐观、向上的生命情调也由此奠定。  相似文献   

19.
李煜词中充斥着感发生命的力量,这是他得以获得历代读者共鸣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结合晚唐五代的时代背景、文人心态、社会思潮等问题探讨李煜词中的生命意识,认为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忧患情绪、向往自由的心态、怀疑生命的本质意义并力图超越、对生命的热爱与眷恋。  相似文献   

20.
试论纳兰边塞词的时代个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兰性德在中国词史上是个特异的存在。他那与其出身、身份、教养等极不相称的词作风格,引起人们多方的分析与揣测。笔者试图以边塞词作为切入点,探求他这种不相称的由来和表现。纳兰边塞词这种抑郁感伤的情绪与他所处的时代是分不开的。清朝不同于唐王朝和宋王朝,社会上弥漫的晚明遗民情绪与满族旗人特有的感伤情绪相交织,在满汉思想文化冲突的大背景下,构成那个时代特有的悲情色调,体现于纳兰的词作中,形成挥之不去的凄迷与逃避的情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