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福州琅岐风景区景观林朴树种群生命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琅岐风景区朴树种群的调查材料,以种群生命表及生存分析理论为基础,通过"空间代时间"方法编制了其静态生命表,并绘制了生命过程种群密度变化的亏损率曲线、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生存函数曲线,分析了朴树种群的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朴树种群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Ⅲ型,在其生命过程中存在2个死亡高峰,分别出现在Ⅱ,Ⅴ龄级的年龄阶段;生存分析引入生命表中的几个函数能较好地说明朴树种群的结构和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2.
以种群生命表及生存分析理论为基础,采用匀滑技术,研究调查乌金山国家森林公园油松种群的年龄结构.研究结果表明:(1)油松种群年龄结构表现为稳定型,但林下幼苗、幼树相对较少;(2)油松种群死亡率曲线变化出现两个高峰,一个出现在第5级、第6级、第8级龄级阶段,另一个出现在第12龄级阶段,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Ⅱ型.  相似文献   

3.
为了更好的了解福建武夷山野生早樱种群结构与动态,运用静态生命表、种群年龄结构图、存活率曲线、死亡率曲线、亏损度曲线、死亡密度函数曲线、积累死亡函数曲线和危险率函数曲线对该种群生命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野生早樱种群的死亡高峰出现在幼龄期,并在龄级Ⅶ再次出现一死亡小高峰;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Ⅲ型。种群年龄结构呈现出纺锤形,幼老年种群株数严重偏少,种群整体呈衰退状态。光是限制该种群增长的关键性因子,建议适度干扰或开辟林窗有利于野生早樱的自然繁衍。  相似文献   

4.
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油松种群的生命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油松(Pinustabulaeformis,Carr.)是九寨沟森林生态系统次生演替的先锋树种之一.本文以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的样地资料为基础,编制了九寨沟不同群落类型中油松种群以径级代替年龄级的生命表来阐明油松种群的结构动态特点.结果表明:①油松林中,油松种群的生存与死亡,死亡密度与危险率存在着波动起伏的特点.生存率与积累死亡率单调下降与上升,下降或上升的幅度是前、后期大,中期平缓.表示种群幼树幼苗死亡率高,老树稀少.种群动态为前期增长,中期稳定,后期衰退.②由于种间竞争,青木千林与落叶阔叶林中,油松种群衰退,幼树幼苗死亡率极高,生存率很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晰自然演替下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种群的数量动态特征,为南京紫金山地区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方法】以南京紫金山南麓受人为干扰较小的固定样地中枫香种群为研究对象,记录样地内所有枫香个体的胸径、树高、冠幅等指标;根据调查样地内枫香个体胸径的大小,划分为9个径级(以0~7.5 cm径阶为径级Ⅰ,后每间隔5 cm划分径级直至径级Ⅸ),用径级来对应种群个体的龄级,绘制枫香种群年龄结构图,并用结构动态指数定量描述种群数量动态。通过编制植物种群静态生命表,绘制种群存活率、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利用生存分析函数和线性平稳时间序列对该种群的结构特征现状及未来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结果】(1)枫香种群个体年龄结构为“金字塔”型,在干扰下种群整体的龄级结构数量变化指数为0.02,表明种群个体数量在当前演替阶段能够维持正增长。(2)种群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Ⅰ型,种群个体生存率逐渐下降,死亡率、消失率、累积死亡率和危险率总体上逐渐上升,死亡密度则趋于稳定。(3)时间序列模型的预测结果表明枫香种群能够在未来较长的演替时间内仍呈增长趋势。(4)枫香树在胸径达到≥3...  相似文献   

6.
太白山林线附近太白红杉种群的生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分析太白山林线区域的太白红杉种群的生存状况,在林线附近设置了1个100m×100m的样地,采用侧生轮枝计数或WinDENDRO系统确定个体年龄.调查数据经匀滑技术处理,编制了太白红杉种群特定时间生命表,绘制了太白红杉种群的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和消失率曲线.结果表明:林线地段太白红杉种群存活曲线位于DeeveyⅡ型和DeeveyⅢ型之间;林线地段太白红杉种群整个生长期中出现了两个死亡高峰期:一个出现在中龄时期(70-80年),另一个出现在老龄时期(180-190年).总体看来,林线区域太白红杉的幼苗很少,更新较差,种群很不稳定,应加强对该地段太白红杉种群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对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中的观赏植物交让木种群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交让木种群年龄结构呈正金字塔型,是典型的增长型种群;其种群个体主要分布在群落9 m以下的垂直空间范围;在海拔梯度上,由于群落发育程度和生境条件的差异,在1 400~1 500 m梯度范围内,种群个体分布数量最多;其种群个体分布格局为集群分布模式;生命表分析显示,交让木种群DBH1径级幼苗位于群落最下层空间,与其它种群个体幼苗竞争资源和空间的优势不明显,生存能力较弱,期望寿命不高,该种群存活曲线为"Ⅱ型"存活曲线,其存活率在各生活史阶段大致相当.  相似文献   

8.
以种群生命表和生存分析理论为基础,编制了三清山小花木兰(Magnolia sieboldii)天然种群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死亡曲线、生存函数曲线,利用谱分析研究了小花木兰种群的更新动态.结果显示:(1)三清山小花木兰种群结构存在波动性,趋于DeeveyⅡ型;(2)小花木兰死亡率和消失率趋势一致,均在Ⅳ和Ⅸ龄级出现峰值;(3)生存函数曲线表明,三清山小花木兰种群中树数量出现锐减现象;(4)谱分析显示,小花木兰种群动存在Ⅸ龄级小周期波动,这一波动与小花木兰进入生理衰老期有关.  相似文献   

9.
天山云杉种群数量动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择了15个设在天山地区25m×25m的样地,通过样地调查和数据统计,研究了天山云杉(Picea schrenkiana)种群的年龄结构、静态生命表,运用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分析了种群数量动态。种群年龄结构分析表明,种群的年龄结构呈倒J 型分布,个体数量主要集中在Ⅰ、Ⅱ龄级(个体数量比例占8270%),幼龄个体数量较多,中、老龄个体数量较少。种群生命表、亏损率曲线、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生存函数曲线的分析表明:天山云杉有1个死亡高峰,出现在Ⅱ龄级的年龄阶段;存活曲线基本介于DeeveyⅡ和DeeveyⅢ型之间;引入生命表的几个函数能较好地说明种群的动态和结构变化。时间序列分析表明:在未来20、40、60、80、100、120和140年中,天山云杉种群幼龄级个体数量相对丰富,种群稳定。  相似文献   

10.
在样地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井冈山不同经营类型毛竹种群胸径概率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纯林毛竹径级分布服从正态分布和威布尔分布,密度函数曲线呈对称钟形,略有左偏;混交毛竹径级分布服从正态分布,密度函数曲线呈对称钟形,略向右偏;且混交林平均胸径大于纯林平均胸径。这对研究毛竹林分结构规律以及对毛竹林进行科学经营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采用样地调查的方法,对太岳山七里峪白桦林种群进行了年龄结构分析、编制了静态生命表、绘制了存活曲线,并对该种群的四个函数(生存函数、积累死亡函数、死亡密度函数、危险率函数)进行数量分析,结果表明:①七里峪白桦种群龄级分布,不同环境下种群结构稍有差异:种群A、种群D为增长型种群,种群B、种群C、种群E趋向于稳定型.②白桦种群存活曲线接近于DeeveyⅡ型.③积累死亡率单调上升,生存率呈单调下降,上升或下降幅度前期大于后期,说明白桦种群在前期死亡率高,而种群后期则相对稳定.④在未来20年、40年、60年和80年中,白桦种群将呈现老龄级株数先增后减的趋势,种群稳定性长期维持较为困难.  相似文献   

12.
利用生存分析数学理论[1,2 ] 对 5个种源鹅掌楸苗期动态生命数据[3] 进行处理 ,构制了鹅掌楸苗期生命表及估计量方差表 ,绘制了 5个种源的死亡密度函数对比曲线和危险率对比曲线图 ,进行生存分析并给出生态对策  相似文献   

13.
利用野外分解袋法分别对秦岭南坡油松和锐齿栎群落内凋落叶进行了为期24个月的分解试验.研究了凋落叶C释放过程及其与凋落叶分解过程中N、P释放和C/N、C/P比值变化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油松群落凋落层(11265.58kg/hm2)C密度显著大于锐齿栎群落凋落层C密度(3047.31kg/hm2)(P<0.01),达到了3.7倍;(2)在凋落叶分解初期,2个群落凋落叶中碳含量均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锐齿栎凋落叶C释放速率大于油松凋落叶C释放速率(P<0.01);(3)在两种群落类型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碳剩余百分率随时间变化规律符合Olson分解指数模型(R>0.81);(4)凋落叶C剩余百分率与凋落叶和N、P剩余百分率之间具有显著的二项式回归关系(锐齿栎凋落叶P剩余百分率除外),与凋落叶C/N、C/P呈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凋落叶的C释放对凋落叶分解速率、养分元素的释放以及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产生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油松生长释放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采自宝天曼自然保护区的一组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树轮样芯,根据树木年轮学的基本方法测量油松样芯的年轮宽度并交叉定年,通过生长变化率的大小对生长释放事件进行了判定.结果显示77.78%的油松有过一次以上的生长释放事件,平均每棵油松的释放次数为4.6次;随着油松年龄的增长,林窗逐渐开放,油松生长释放次数逐渐增多,不同年龄段31~40 a、41~50 a、51~60 a、>60 a的油松,平均每株释放次数分别为1.6、3.6、4.6、11.3次;不同年龄的油松在1969和1999年左右出现了较大的生长释放事件.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皇甫川流域油松蒸腾特点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本文对皇甫川流域主要乔木油松 ( Pinustabulaeformis) ,从蒸腾强度和土壤含水量两个方面 ,研究了其水分状况 .在研究中发现 :油松蒸腾日进程为双峰曲线 ,有蒸腾午休现象 ,水分状况较差时蒸腾日进程曲线到达波谷的时间比水分状况较好时大大提前 ;干旱条件下 ,蒸腾速率较低 ,一旦水分状况好转 ,仍可有较高的蒸腾速率 .以皇甫川流域目前种植状况 ,砒砂岩立地以 3× 1 m2密度种植油松为最佳选择 .  相似文献   

16.
分析青年与中老年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效果。回顾性分析49例青年和98例中老年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青年食管癌占同期食管癌的6.55%,两组患者在性别比例、肿瘤病变部位、病理类型、分化程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病理分期、根治性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青年组与中老年组的手术死亡率分别为0.0%和2.0%,两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青年人食管癌肿瘤病期偏晚,手术切除率更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死亡率优于中老年组,两者在生存预后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植物叶功能性状特征,以了解植物生存的适应性策略。【方法】以松山地区油松天然林及人工林为对象,通过测定不同叶龄油松的比叶面积(SLA)、叶干物质含量(LDMC)、叶氮量(LNC)、叶磷量(LPC)及氮磷比(m(N):m(P),缩写为N/P),得到不同坡向上不同径级油松异龄叶的功能性状特征。【结果】①在天然林和人工林内,不同坡向油松的SLA、LDMC差异均显著(P<0.05),SLA在阴坡较高,而LDMC在阳坡较高。②SLA与LDMC呈显著负相关(P<0.01,其中当年生叶相关系数r=-0.86,往年生叶r=-0.84); LPC与m(N):m(P)呈现显著负相关(P<0.01, 当年生叶r=-0.47,往年生叶r=-0.70); LNC与m(N):m(P)呈显著正相关(当年生叶P<0.05,r=0.23; 往年生叶P<0.01,r=0.45)。③不同发育阶段中,小径级油松的SLA显著高于中、大径级(P<0.05),LDMC趋势则相反,且大径级的LDMC最大。④各径级中当年生叶的LNC和m(N):m(P)均低于往年生叶相应值,但其LPC均比往年生叶的高。【结论】坡向显著影响油松叶对资源和能量的分配策略,阴坡叶的比叶面积性状特征明显,而阳坡叶注重叶干物质含量的积累; 松山地区油松营养限制类型为氮限制,且新叶生长更易受氮限制。异龄叶在不同坡向和各个发育阶段的叶功能性状,表明该地区油松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的不利影响而采取了适应性权衡对策。  相似文献   

18.
冀北辽河源自然保护区油松林火烧迹地土壤化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冀北辽河源自然保护区油松林火烧迹地为研究区,研究不同土壤深度(>0~5cm、>5~10cm、>10~20cm)以及不同火强度(未火烧、轻度、中度、重度和极度)干扰下油松林土壤化学性质,对火烧迹地土壤的改良和油松林的恢复更新具有实践意义.研究结果表明:火烧1年后,土壤pH 有所升高;土壤有机碳、全氮、全钾质量分数除在极度火强度下,其他火强度下都有所升高;磷和有效磷在过火土壤中的质量分数亦增加;土壤pH、有机碳、全氮、全钾、全磷和有效磷质量分数在土层垂直分布上的状况为表层土大于深层土.因此,火烧对土壤表层产生较大影响且强度合理的火干扰可以有效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9.
陕北黄土高原油松人工种群结实与更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调查了陕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油松人工种群的结实特性、种子生活力、幼苗更新和生长状况等基本特征,分析影响油松人工种群生殖及更新的因素,确定了油松人工种群的天然更新边界.结果表明八个地区的油松都具有结实能力.对不同地区种子生活力和发芽率测定表明地区间差异不显著.由北向南,随年降水量的增加,油松球果长、宽、单果种子数、种子长、宽、千粒重逐渐增加.有活力种子的数量可以满足天然更新的需要.北部地区,种子落地后不能萌芽成苗,中南部地区种子落地后能萌芽成苗,但只有南部地区幼苗幼树生长良好,林下更新有效.影响油松人工种群更新的环境因素分析表明降水最是最主要限制因素.油松人工种群天然更新分界线应该在年降水量550 mm的等降水线左右.未来油松人工林培育应立足于降雨量大于550 mm的南部湿润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不宜再扩大油松人工林面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