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目前,世界人口不断增加,资源和能源短缺日趋严重,环境日益恶化,人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妥善解决经济、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无法回避的重大难题.碳对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碳是构成地球上生物的重要元素,没有碳就没有人类本身.从资源角度看,碳资源对于人类也极为重要.碳资源包括不可再生的化石碳资源和可再生的碳资源.不可再生  相似文献   

2.
1998年是联合国“国际海洋年”.随着21世纪的到来,加快开发利用并注重保护海洋资源已成为必然趋势.本文论述了21世纪的海洋资源及其分类.海洋可为人类提供生存与发展的物质资源、空间资源和能源.自然资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本文分析出27种时间理论模式.人类将以1-2-2时间模式开发利用海洋资源.21世纪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海洋利用的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3.
<正>人类以牺牲未来几代人的健康为代价,获取当下的经济利益.过去基于不可持续的资源开发,人类文明得以发展,但是所引起的包括气候变化、海洋酸化、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过度捕鱼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等环境变化对人类未来的健康构成了巨大风险.而这些负面环境变化趋势是由极度不公平、低效、不可持续的资源消耗和技术发展模式,以及人口增长共同推动的结果.2015年6月23日和7月16日,Lancet分别发表了题为"Health and climate change:Policy responses to  相似文献   

4.
植物转基因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口、资源、环境一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近年来,由于人口增长、气候变化、金融危机等因素,出现了全球性的粮食短缺,主要农产品价格快速上涨,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粮食危机与恐慌.  相似文献   

5.
<正>在生态学领域,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无疑是一个重大课题,尤其是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生物多样性正在丧失的当下。21世纪兴起的微生物组学又为生态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落脚点,尽管有科学家对此颇有微词,认为存在过度炒作的嫌疑。人体内的微生物群落事关人类的健康和生存,因此人类微生物组计划仍需从多样性和整个生态系统出发,积极破解生命的规则。在科学研究的生态系统中,多样性同样值得关注。本期"科学与  相似文献   

6.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正受到人口膨胀、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等因素的困扰。为了人类的长远发展,科学家把未来生存的目标瞄向了太空,试图寻找适合人类生存的第二颗星球。此外,科学家打算把一部分人移居海洋,把神秘的海洋变成我们的生活乐园。  相似文献   

7.
以物种大面积濒危为特征的生物多样性危机是目前人类面临的危机.在人类出现以前,物种消亡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地球上的物种处于不断的生灭过程之中.物种灭绝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其未能适应环境的结果,还有可能是机遇的结果,甚至可能是由于某种荒唐的原因(wanton reason).人类已经成为生物进化的重要选择力,导致了许多物种的生存危机.除了生物学的、进化的原因.生境丧失、过度利用、污染是物种濒危的主要因素外,还有气候变化、入侵物种等因素.这些因素都与人类有关.史前已经出现了5次物种大灭绝.当代的物种消亡速率高于物种消亡速率历史背景值,有证据显示,我们面临着第6次物种大灭绝.人类活动是当代物种消亡的主要推手."解铃还须系铃人",人类既然能够导致物种消亡,人类能够、也必须采取措施,避免物种高速消亡.  相似文献   

8.
森林和人类的未来随着科技发展,人类的生活快速变迁,通讯产品和计算机相连,让我们坐在家里便能和全世界联系,也可在家里完成工作、购物等各种活动。这些20世纪出现在科幻小说或电影中的情节,现在已逐渐在生活中实现。科技发展带给人类舒适、便捷的生活,也促使人类贪婪无止境地使用地球资源,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已超过地球可承受  相似文献   

9.
气候变暖对中国生态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变化尤其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已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中国位于对气候变化敏感的东亚季风区 ,加上本身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因而受全球变化的影响较大 ,诸如野生动植物资源、农业生产以及人类的生存发展等诸多方面都受到严重影响 ,进而威胁到国家的生态安全 .因此 ,有必要加强对气候变暖的了解和研究 ,并采取相应措施以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实现国家的生态安全 .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环境资源恶化程度的加深,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威胁越大,作为经济活动的一部分,现代物流活动同样面临着环境问题.为保证社会实现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需要人们从环境的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分析,探讨物流活动的发展路径,形成绿色物流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11.
海洋,浩瀚无垠,深邃莫测。海洋的资源是那样富饶,简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怎么会不堪重负呢?然而,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占据地球表面积70%的海洋确实出现了危机,因为人类加给它的负担实在太重了。这令海洋难以承受的重负主要来自于2个方面:过度捕捞和严重污染。过度捕捞多少年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口的激增、资源的匮乏和环境的恶化,人类在地球的生存与发展遇到了严重的危机。在危机面前,人们把希望的目光转向了蔚蓝色的海洋。广袤无垠的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71%,她是生命的摇篮、交通的要道、风雨的源头、资源的宝库,是人类未来广阔的用武之地。许多事实证明,只要合理开发和保护好海洋,人类就能“转危为安”,就能够在地球上继续生存和持续发展。下面我们向大家介绍“走向海洋丛书”,希望通过它,使大家能更进一步认识海洋。  相似文献   

13.
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婴儿呱呱坠地之后,接触到大自然的第一印象就是光.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人类感官接收的外部信息中,约90%以上通过眼睛传递给大脑.有了光,人类才能看到这五彩斑斓的世界. 尽管如此,很多时候人们可能意识不到光就在我们身边,而且在不断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4.
进入21世纪,随着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我国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令人堪忧.文章就如何节约用水、充分开发利用本资源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关毅 《自然杂志》2012,34(4):241-244
夏季的到来让北半球的天气像是下了火一样.放眼国内,神九"飞天"、蛟龙"探海"彰显了中国的科技发展实力.太空漫漫,沧海茫茫.面对地球上日益拥挤的生存空间、日渐匮乏的资源能源,探索宇宙、开发海洋,不仅关乎人类的梦想,更是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上天、人海,攀登科学高峰、探索深海奥秘,中国从未停下创新的脚步.  相似文献   

16.
长寿新说     
无论生存状态如何,人们都希望自己能生存得更长久.对长寿不衰的探索、猜测,与人类文明共生共荣.人类始祖低头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人为什么会死.  相似文献   

17.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水是人类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质,是工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不可替代的极为宝贵的自然资源.水资源匮乏已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全球性课题.从长远来看,要冲破这个制约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只有利用海水,被冰山、冻土固化的淡水等,扩大传统的水资源范围,树立"大水资源"的观念,这样才能挣脱社会和环境条件的制约,实现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加大科技力度,不断创新,人类才能完成"呼风唤雨"的农业的终极革命目标.  相似文献   

18.
我们把由动物传播给人类的疾病称为动物源性传染病,在医学上包括人畜共患传染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 自从猿类进化成人,人类就和动物们共同生存在同一片蓝天下,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类作为一种高智能生物,应该和动物和谐相处.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动物,可以说:人类与动物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但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砍伐森林,侵入野生动物世代居住的领地;人类造成的环境污染,破坏了动物生存的必需条件;人们为了满足无尽的食欲和贪婪,大量捕杀野生动物,食其肉、谋其皮,导致了许多种动物的灭绝. 人类的这些行为遭到了大自然的无情报复.其结果是:源自动物的传染病越来越多.20世纪80年代初,有专家统计,动物源性传染病大约有150种,30年后的今天,专家们统计出了200种以上.  相似文献   

19.
自18世纪工业文明开始,人类即循着这样一种模式生存和发展——“大量开采资源→大规模生产→大量消费→大量产生废物”。依据物质不灭定律,人类消耗多少资源,即将产生多少废物。于是,20世纪末的今天,资源和环境同时出现了危机。 当今我国城市垃圾的产量暴增,1998年全国668座城市的垃圾清运总量达到1.13亿吨。据统计,北京市城市生活垃圾如不加节制,  相似文献   

20.
封面说明     
<正>未来10~20年,人类必须面对有史以来最为严峻的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和资源耗竭等生存风险.为了克服这些从全球到局部尺度的挑战,实现人类社会持续发展,2015年各国领导人已经两度聚首,就发展融资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寻求策略.12月又将在巴黎就新的全球气候协议进行磋商.短短一年中的这些重大决定,将影响深远.面对这些对人类和地球生态系统健康的挑战,受Lancet的委托多国科学家联合完成并在Lancet发表两篇特邀报告.把健康作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协同效益,呼吁各国就保护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