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WLAN用户逐渐增多,网络速度经常不稳定,尤其是在进行大量的数据传输时。其主要原因,就是同近频干扰。我们将以IEEE 802.11b的产品作为研究对象,研究IEEE 802.11b协议相关内容。从原理上说,分离具体频段是相当重要的,频段分离得越开,效果会越好(例如1和11)。不过,依据实验测试,在1和6或者6和11这样的组合下效果已经相当好,分离得更开,效果提升已不太明显,且会导致频段资源的浪费和减少。  相似文献   

2.
由于使用相同频段,使得蓝牙网络与IEEE 802.11b无线局域网之间存在干扰,严重影响系统正常工作.本文首先分析了蓝牙网络与IEEE 802.11b无线局域网之间存在干扰情况,然后对于克服干扰实现两者共存诸方法进行分析与评述,以期为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给出背景.  相似文献   

3.
蓝牙同频段设备干扰特性分析与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蓝牙工作于极易受干扰的ISM开放频段,所以,研究这一频段设备的干扰特征,对如何提高蓝牙工作性能具有实际意义.首先探讨了蓝牙干扰的理论分析模型,在这个模型的基础上,从IEEE 802.11b射频信号发射功率\距离\包长\包速率4个方面对蓝牙的干扰进行了分析,这些干扰因素的分析.对于探讨蓝牙如何与同频段设备共存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研究蓝牙和IEEE802.11b设备在各种环境下最大干扰距离的规律,能够为两者共存时避免冲突提供应用模型.本文对蓝牙和IEEE802.11b三种典型的应用环境模式(视距,城区和办公室)进行了研究,定性、定量地给出了STA干扰蓝牙及蓝牙干扰STA的最大距离关系.  相似文献   

5.
对IEEE802.11b和蓝牙技术的共存性进行解决方案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两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对IEEE802.11b阐述了动态信道选择机制和数据包长度自适应选择机制;对Bluetooth提出了基于多模式的AFH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超宽带(UwB)通信系统与基于IEEE802.11a标准的WLAN设备之间的干扰问题。介绍了UWB和WLAN的理论背景,给出了干扰信号对系统信号与干扰的比率(SIR)影响的仿真结果。结果表明:在视距(LOS)环境中,UWB干扰对IEEE802.11a系统的性能影响不大,IEEE802.11a系统可以维持正常的通信,在非视距(NLOS)环境中,UWB信号对IEEE802.11a WLAN系统的性能有很大影响,同时IEEE802.11a WLAN干扰也会严重影响UWB接收机的性能。  相似文献   

7.
UWB和IEEE 802.11a WLAN的相互干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超宽带(UWB)通信系统与基于IEEE 802.11a标准的WLAN设备之间的干扰问题。介绍了UWB和WLAN的理论背景,给出了干扰信号对系统信号与干扰的比率(SIR)影响的仿真结果。结果表明:在视距(LOS)环境中,UWB干扰对IEEE 802.11a系统的性能影响不大,IEEE 802.11a系统可以维持正常的通信;在非视距(NLOS)环境中,UWB信号对IEEE 802.11a WLAN系统的性能有很大影响,同时IEEE 802.11a WLAN干扰也会严重影响UWB接收机的性能。  相似文献   

8.
最新WLAN协议IEEE802.11g物理层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制定的IEEE802.11g协议标准是最有发展潜力的无线局域网标准.在全面介绍了IEEE802.11g物理层的各项参数后,分析了IEEE802.11g系统性能和吞吐量性能,并给出了相应的系统性能仿真结果,其结论对今后的IEEE802.11g系统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9.
由于蓝牙工作于极易受干扰的ISM开放频段.所以,研究这一频段设备的干扰特征,对如何提高蓝牙工作性能具有实际意义。首先探讨了蓝牙干扰的理论分析模型.在这个模型的基础上.从IEEE802.11b射频信号发射功率、距离、包长、包速率4个方面对蓝牙的干扰进行了分析。这些干扰因素的分析.对于探讨蓝牙如何与同频段设备共存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WPAN应用环境下IEEE 802.11b最优包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WPAN应用环境下IEEE 802.11b的吞吐量,首先分析IEEE 802.11b DCF协议应用时的数据包传输时序,得到IEEE 802.11b系统的吞吐量性能与包长及包错误概率的关系,然后对WPAN干扰网络存在时包错误概率与PLCP服务数据单元(PSDU, PLCP service data unit)值之间的关系进行建模.在理论上证明了在一定的WPAN干扰强度下,IEEE 802.11b系统存在一个最佳的数据包长度,可以使得系统的吞吐量最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WPAN干扰网络存在时的自适应包长方案.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案可以有效地提高网络吞吐量.  相似文献   

11.
将软频率复用(SFR)引入到由毫微微小区和宏小区组成的双层异构网络中,提出基于软频率复用的小区间干扰协调(ICIC)方案.先根据SFR方法对宏小区进行频率资源分配,然后使毫微微小区用户使用宏小区用户未占用的频率资源.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能有效地解决宏小区和毫微微小区间的同频干扰问题.  相似文献   

12.
针对当调频(FM)干扰超出伪码调相连续波雷达自身抗干扰容限时相关输出严重恶化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S-method的FM干扰抑制方法.该方法首先计算回波信号的S-method分布,估计干扰信号的瞬时频率及瞬时相位,并通过迭代校正方法提高相位估计精度,基于最终的估计相位,构造干扰对消器实现干扰抑制.对正弦调频和线性调频干扰抑制前后的相关输出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在信干比(S JR)分别为-20 dB和-25 dB的条件下,该方法能够有效抑制干扰,实现目标正常检测.  相似文献   

13.
利用OFDM符号中插入的导频信号,提出了一种基于IEEE802.16d标准的载波频率偏移跟踪的优化算法,该优化算法基于最小均方误差准则(MM SE).估计过程中,同时考虑载波频率偏移产生的2方面影响:在某个OFDM符号内,与子载波位置无关的固定相位旋转和幅度衰减;载波正交性破坏引入的载波间干扰(ICI).对于载波间干扰能量的估计则充分利用了空子载波提供的信息.仿真结果表明,基于MM SE准则的频偏跟踪算法由于减小了ICI的影响,所以比忽略ICI只考虑固定相位旋转量的跟踪算法能够更有效地减小系统的误码率和均方误差.  相似文献   

14.
基于相关编码正交频分复用(OFDM)系统,提出了一种新的数据辅助载波频偏估计技术,利用相关编码OFDM系统的频域幅度特性估计载波频率偏移,增大了频偏估计的跟踪范围,同时采用改进的迭代估计剩余频偏方法,消除载波间干扰对频偏估计的影响,提高了估计精度.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基于数据辅助频偏估计技术相比,该技术的跟踪估计范围增大为(-1,1),且在较高信噪比的估计均方误差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5.
OFDM系统对频率偏移极为敏感,频率偏移将导致子载波之间失去正交性,于是产生子载波干扰(ICI),从而降低系统性能.针对载波间的干扰,通过对由频率偏移导致的ICI进行理论分析,对抑制ICI的3种方法(基于符号变换的自消除方法、扩展(Kalman)滤波方法(EKF)及频域编码法)进行了性能比较,比较结果表明,频率编码法在不减少频谱利用率的前提下能有效地降低系统的频间干扰.  相似文献   

16.
混沌调制对离线式开关变换器EMI抑制的有效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蔡氏电路加入脉宽调制电路,实现了混沌频率调制,使开关频率随混沌信号随机变代.文中探讨了混沌频率调制技术在开关变换器中抑制电磁干扰的效果,分析了混沌频率调制抑制EMI噪声的原理,并建立了元件级电路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该技术能有效降低开关谐波峰值,而且对输出电压影响不大,具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海洋生态现场检测的灵敏度、精度并降低检出限,针对海水测量产生的信号具有统一幅频的特点,进行幅频特性分析,掌握干扰信号的频域特征,通过过滤海水检测信号,获得真实的监测数据。该系统稳定可靠,可以为海洋生态环境现场监测传感器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结合DRM信道,研究了OFDM系统总的子载波数目N与信道间干扰ICI及信道信息速率R之间的关系,验证了通过选取合适的N值,不仅可以满足系统R的要求,而且可以有效的克服ICI的影响. 同时仿真分析了DRM系统的信噪比R(S/N)与信道时延τ和路径增益ρ之间的关系,证明了采用合适的保护间隔可以有效的克服符号间干扰ISI.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multi-stage parallel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scheme by modifying the conventional multi-stage parallel interference canceller (PIC). At each stage, it first converts the interference-cancelled outputs from previous stage into the a prior information, in terms of which the bit mean values are computed and the multi-access interferenee (MAI) for each user is evaluated, and then an interferenee cancellation is performed to obtain further interference suppression. To reduce the implementation complexity, wegive an approximation expression for bit mean value. The performance over AWGN channel is analyzed and compared to the conventional PIC. The user number K= 7 and spreading factor N= 13 are chosen as simulation parameters. The computer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PIC has better performance than the conventional PIC both with 2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IC) stages, at bit error rate of 10^-3 , for example, about 3 dB performance gain is obtained by using the proposed PIC. It is also shown that our proposed PIC with 1-stage is superior to the conventional PIC with 2-stage in performance, which is of practical value because PIC with fewer stages can bring about shorter processing dela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