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取得不易离析的路面颗粒材料,研究了不同级配颗粒体的离析性能。根据路面材料离析过程设计了颗粒体的离析试验,以四元矿质颗粒体为研究对象,建立颗粒体的粒径连续分布模型,确定表征级配的参数,分析级配参数与颗粒体离析程度的关系。研究发现,随着颗粒体平均粒径和粒径分散系数的增大,其离析程度有加剧的趋势;且粒径分散系数差与平均离析率线性相关,前者既可在离析试验中评价颗粒体的离析程度,又具有在工程中便捷评估离析材料可用性的实用意义。以上四元颗粒体的研究结果也可用于更多元颗粒体和沥青混合料的离析分析。  相似文献   

2.
 为取得不易离析的路面颗粒材料,开展了级配对矿质颗粒体离析的影响研究。首先通过实验研究,确定反映路面颗粒材料离析的试验方法;然后应用级配设计理论,设计不同级配参数的矿质颗粒体,根据各颗粒体离析试验结果,采用级配设计参数与表征颗粒体粒径分布的平均粒径与粒径分散系数,分析颗粒体级配与其离析程度的关系。研究发现,最大粒径相同的颗粒体,平均粒径和粒径分散系数存在离析程度最小的临界值,超出此临界值的颗粒体离析程度变大;临界值对应的级配为次级粒径颗粒填充上级粒径颗粒空隙时,留下适当空间的级配;且平均粒径和粒径分散系数存在良好对应关系,粒径分散系数随平均粒径的增大而减小。另外,对比分析了矿质颗粒体离析试验与沥青混合料施工离析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3.
通过建立块石颗粒采场运动模型得到充填后采场的块石颗粒离析分布状态。该模型将颗粒的运动分为2个阶段,通过力学分析得到颗粒在关键节点的运动状态,最终得到颗粒水平运动距离的解析表达式。采用此模型对影响离析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计算。计算结果表明:通过调整块石最大粒径和充填井倾角等参数,可以达到控制块石颗粒离析程度的目的。研究结果可以应用于矿山块石充填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沥青混凝土面层离析问题解决方案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石程华 《工程与建设》2006,20(3):228-230
在破损的沥青混凝土面层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水侵害而造成的,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条是在沥青混凝土面层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离析现象,造成面层有层间水。随着黑色路面的快速发展,其在高速公路面层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解决沥青混凝土面层离析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级配离析沥青混合料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室内试验,分析混合料级配离析状态和离析程度对沥青混合料体积参数、路用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离析程度下,粗集料离析对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大于细集料离析的影响.在粗集料集中区域,由于空隙率过大,吸水性和渗水性增大,对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极为不利,还将大幅度降低沥青混合料的疲劳寿命和强度.在细集料集中区域,压实空隙率过小,虽然对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和抗疲劳性能无不利影响,但将使沥青混合料的抗车辙能力和抗滑性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6.
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离析状况,主要是由其混合料组成成分中集料的分布状态所决定。基于这一点,在对目前的沥青混凝土路面离析评价方法进行回顾的同时,提出了沥青混凝土路面离析评价方法的新构想。  相似文献   

7.
砂土小应变条件下动力特性的细观分析是解决工程微振动实践问题的重要依据。越来越多的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导致高压条件下,砂土的动力特性会因为颗粒材料状态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本文通过Ottawa砂,福建砂,粉煤灰三种不同颗粒材料在高压条件下应力应变、剪切波速、压缩波速以及K0等土力学参数的演化过程对砂性颗粒的动力特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三种砂性颗粒在7MPa左右压力下会产生破碎;颗粒的剪切波速和压缩波速会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增加。K0在加载过程中增量较小,但是在卸载时会随着压力的减小而大幅增加;同时验证了弯曲压缩元可以在高压条件下可以正常工作。  相似文献   

8.
沥青混合料材料离析的预防与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材料离析现象的危害性,并从原材料管理、搅拌设备的整定、摊铺过程的控制技术等方面提出了减少材料离析的解决措施,有利于改善和提高新铺沥青混合料的施工质量,实践证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连续再生颗粒捕集器对柴油机颗粒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某重型柴油机为原机,研究氧化催化转化器(DOC)与催化型颗粒捕集器(CDPF)耦合而成的连续再生颗粒捕集器(CR-DPF)对柴油机颗粒排放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CR-DPF的安装导致排气温度升高;原机测点颗粒数量浓度呈双峰对数正态分布,CR-DPF的前测点为三峰对数正态分布,后测点则呈多峰对数正态分布;前测点粒径小于191nm颗粒数量浓度及核态颗粒数量浓度分数均高于原机测点;CR-DPF除对7~15nm粒径颗粒的捕集效率相对较低,对其他粒径颗粒具有显著的降低作用;对聚集态颗粒的捕集效果优于核态颗粒,导致后测点核态颗粒数量浓度分数高于前测点.  相似文献   

10.
施工离析对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4条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中的调查数据,沥青混合料离析可分为无、轻度、中度和重度四种水平.在室内模拟试验中,考虑施工时混合料级配、用油量、空隙率等关键指标的变异性,采用旋转压实成型试件,定量测试真实离析水平下材料性能衰减程度.在轻度、中度、重度离析时,力学指标马歇尔稳定度、劈裂强度、回弹模量分别下降10%~20%,30%~40%,40%~60%;高温稳定性在偏细、重度离析时才明显降低;中度以上离析冻融强度比则超出规范临界值.  相似文献   

11.
级配碎石弹性模量的动三轴试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室内动三轴试验,提出了级配碎石弹性模量随应力状态而变化的非线性模型,分析了含水量和密实度对弹性模量的影响,最后提出常应力状态下级配碎石弹性模量建议值。  相似文献   

12.
基于横观各向同性碎石底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所建的横观各向同性层状弹性体系解,使用编制的基于该理论解的路面结构分析程序ANISOLAYER,分析了碎石材料横观各向同性特性对碎石底基层半刚性沥青路面结构的影响,对于软土地基来说,起到一定的加筋作用,随着粒状类材料水平模量的减小,可有效地降低半刚性基层底部的拉应力,使路面结构的受力状况更加符合实际,而且从路表弯沉、沥青层底部拉应变、半刚性基层底部拉应力以及路基顶部压应变来看,都使路面的寿命减小。  相似文献   

13.
颗粒物质表面摩擦性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颗粒物质的摩擦性质与普通的固态物质有很大的区别.通过两颗粒层表面间的相互摩擦实验发现:(1)表面粘有固定颗粒的滑块与离散颗粒层表面发生相对运动时,最大静摩擦力随颗粒层中颗粒尺寸的增大而减小;(2)滑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与颗粒层数有关,颗粒层数小于三层时,滑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随颗粒层数增加而增加,当颗粒层数大于等于三层时,滑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不再增加.通过拟合得到最大摩擦力F与尺寸R满足F=A Bexp(-R/C)关系.  相似文献   

14.
利用实验测得的与流场有关的特征参数值和相关理论,确定粉尘的本构方程,基于该方程,利用激波极曲线理论,可得到该流场特征参数随激波速度变化的关系曲线,对该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可描述波后的流场结构,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15.
用实验方法研究了在离散态颗粒物质中以不同速度向上提拉探测杆时,杆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实验结果表明,滑动摩擦力F随测量时间t成非线性上升然后下降.对F进行功率谱分析的结果表明:功率S(f)与频率f存在幂函数的关系,即S(f)∝fβ,-2.0≤β≤-1.0.这现象利用自组织临界模型得到了很好解释.  相似文献   

16.
将地聚物砂浆和水泥砂浆作为灌浆材料制备半柔性路面,在灌注率分别为85%,90%,95%的条件下进行马歇尔稳定度、高温车辙、冻融劈裂和低温抗裂试验,以评价两者的路用性能.结果表明:当灌注率为90%时,两者的路用性能最佳;相较于水泥砂浆半柔性路面材料,地聚物砂浆半柔性路面材料的马歇尔稳定度明显提升,高温稳定性与水稳定性更优,但低温稳定性不佳;地聚物砂浆推荐配合比的矿灰比为0.43,碱激发剂掺量为14%,水玻璃模数为1.5,水胶比为0.45,砂胶比为0.2.  相似文献   

17.
提出以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为主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的综合评价方法.二者相结合使评价方法更科学、精确,结合成灌高速公路实例介绍该模型的具体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不同成型条件下级配碎石力学特性研究何兆益黄卫邓学钧(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南京210018)近年来,国内在一些重大工程的实体试验路上,也成功地使用了级配碎石基层,并初步证实了其防止半刚性基层反射裂缝的作用,然而要进一步成功地使用碎石基层,尚应从材料级配...  相似文献   

19.
在直流电机和拉力传感器测量电路的基础上,通过变送器将探测棒的力传送给A/D转换卡,再利用程序将数据读入数据库并进行汇总处理。保证了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数据采集、测量结果处理自动化。  相似文献   

20.
颗粒型多孔材料中基体颗粒存在多种堆积形式,分为绝对稳定堆积和亚稳定堆积。建立无边界影响的堆积颗粒型多孔材料孔隙率理论模型,获得无边界影响下多孔材料的理论孔隙率。理论分析认为每种堆积形式存在的概率相等,推导获得颗粒型多孔材料的孔隙率为定值0.377。通过与文献数据对比,发现该数值与文献数据吻合良好。此外,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当多孔材料直径与颗粒小球粒径比值增大时,即多孔材料边界效应减弱,实验获得多孔材料孔隙率越接近该数值,从而证明了该数值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