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金子山隧道的施工为依托工程,详细介绍了金子山隧道穿越不良地质地段的施工安全措施.为规避施工中的高风险,保证安全施工,在施工中以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为基础,建立了隧道电视监控系统、隧道灾害警报系统、隧道应急照明系统和隧道灾害逃生系统等一系列隧道施工安全系统,达到规避施工高风险,安全施工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公路工程建设施工中,隧道穿山是施工过程中的技术难点之一。近年来随着隧道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公路隧道施工技术日趋完善。而且,新型施工技术的应用也为公路隧道施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公路隧道施工中冒顶问题一直以来都是隧道施工质量管理及安全管理工作的难点。本文从公路隧道冒顶问题的分析入手,对公路隧道冒顶处置措施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3.
隧道施工作为铁路建设施工中的重要环节,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安全事故也是频繁发生。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加大,铁路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隧道施工安全管理已成为施工管理中新的研究课题。本文立足于京沪高速铁路西渴马一号隧道施工管理实际,首次在铁路隧道施工中运用隧道自动登录安全报警系统,实现隧道安全管理信息化,以期对我国隧道施工安全管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有毒有害气体为隧道施工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情况.六盘山隧道为新建天平铁路第一特长隧道,隧道2#斜井施工区需要穿越含H2S地层,有毒有害气体施工质量都对隧道施工产生很大的影响,施工中的每一点疏忽都可能造成安全隐患.因此,论文就隧道穿越该段施工中的工序控制、规范施工进行论述,就施工过程中加强管理等措施进行分析,提出了隧道穿越有毒有害气体环境下的隧道施工的预防、治理措施,确保了隧道的施工安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公路隧道施工是比较复杂的工程,其涉及的范围非常的广泛,并且由于在施工过程中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公路隧道施工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更有效进行公路隧道施工问题的解决,需要系统的进行隧道施工状况的分析,解决公路隧道施工单位面临的相关问题,保证引起有些施工技术人员的重视,从而解决制约公路隧道施工的相关问题,保证公路隧道工程的稳定施工.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公路山岭隧道的施工特点逐步引出山岭隧道施工安全的重要性,同时根据目前公路山岭隧道的施工特点以及作者在隧道监理工作中的经验与总结,对隧道施工全过程提出针对性安全保障措施,在公路山岭隧道施工安全保障措施给予借鉴。  相似文献   

7.
有毒有害气体为隧道施工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情况。六盘山隧道为新建天平铁路第一特长隧道,隧道2#斜井施工区需要穿越含H2S地层,有毒有害气体施工质量都对隧道施工产生很大的影响,施工中的每一点疏忽都可能造成安全隐患。因此,论文就隧道穿越该段施工中的工序控制、规范施工进行论述,就施工过程中加强管理等措施进行分析,提出了隧道穿越有毒有害气体环境下的隧道施工的预防、治理措施,确保了隧道的施工安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公路交通事业迅猛发展,公路施工中隧道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且出现了规模逐渐扩大的趋势。众所周知,公路隧道施工对运营环境的要求较高,因此在公路隧道施工中,保证施工质量,科学地对施工质量进行管理是隧道施工的重要环节。本文就将从施工质量管理的角度对隧道施工进行分析,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公路隧道施工特点的介绍,第二部分是对公路隧道施工中常见问题的解决,第三部分是重点分析一些公路隧道施工中质量管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奥法施工在我国公路隧道施工中的普及与深入,我国隧道施工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现场监控量测是新奥法的核心,结合镇胜高速公路梧桐隧道的动态施工监控量测,深入分析了隧道施工动态监测的必要性,结合隧道施工,优化支护参数和设计方案,为隧道的顺利施工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10.
总结多个隧道施工后,介绍隧道施工隧道涌水、裂隙水在施工过程中的防治,以保证隧道的施工进度及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11.
某浅埋偏压连拱隧道中导洞开挖中隔墙浇筑后,对靠近山体内侧的右洞先行开挖和支护,再进行靠近山体外侧的左洞的开挖,右洞二衬出现部分地段纵向开裂.针对该隧道实际情况,建立数值分析模型,分析了现有地质和施工条件下该隧道二衬开裂的主要原因,提出了类似条件下合理的连拱隧道施工工序.  相似文献   

12.
双连拱隧道中隔墙防排水施工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具体施工实践,对龟型地双连拱隧道中隔墙防排水施工方案的选取进行了简述,并对其施工方法进行了重点介绍,同时对施工中应引起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隧道施工监测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与安全,是信息化施工的一项重要课题,越来越受到施工单位与业主的重视。在灯草塘双连拱隧道中,对隧道围岩变形及地表沉降进行了现场监测与分析研究,获得了隧道各施工阶段的地表沉降、拱顶下沉和周边收敛数据资料,有效地控制了隧道围岩变形,成功地对隧道的地质灾害进行了动态预测、预报,避免了重大事故的进一步发展。研究成果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隧道开挖对地表建筑物影响的随机介质分析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隧道开挖必然会使地表产生下沉和变形,从而对地表建筑物产生影响。应用随机介质理论,对桐油山连拱隧道开挖引起的地表移动与变形进行了分析,推导了简化计算的具体公式,根据中导洞开挖地表移动参数按比例法确定了整个连拱隧道的地表移动计算参数,据此分析预测了隧道开挖对地表建筑物的影响情况,计算结果对指导隧道的施工有一定的意义,也为其它同类结构的设计提供了参考。图9,表1,参9。  相似文献   

15.
浅埋大跨度连拱隧道地震反应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在动态有限元理论的基础上,对浅埋大跨度连拱隧道进行地震反应分析.通过工程分析,求解浅埋大跨度连拱隧道地震反应的结构内力,与单拱隧道内力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连拱隧道中隔墙上部在地震力作用下最大位移、速度、加速度响应值分别为0.107 m,0.580 m/s和4.297 m/s^2,比同烈度下单拱隧道的地震反应值大得多;浅埋连拱隧道洞顶以及中隔墙上部是抗震的薄弱环节,也是拉应力集中区;隧道边墙是压应力集中区;与单拱隧道相比,连拱隧道的抗震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16.
黄梅山隧道是马(鞍山)芜(湖)高速公路控制工程,是安徽省在浅埋软弱围岩条件下修建的第一条大跨径双连拱隧道。隧道洞口段埋深浅,且为坡积物和人工弃土覆盖,围岩松散、自承能力差,存在坍塌、冒顶隐患。采用地表深孔预注浆填充围岩裂隙、固结围岩,以提高洞口段围岩的整体性和稳定性,确保安全进洞。  相似文献   

17.
粉煤灰堆积体自稳能力差,受力即破碎成散颗粒,隧道穿越粉煤灰场区时失稳围岩对施工安全构成极大威胁。以盐坪坝连拱隧道为依托,根据粉煤灰力学性质对比选用了塑性-硬化本构,通过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不同开挖错距进行数值模拟,设置中导洞上下台阶以及左右洞开挖错距工况分别为5m、10m和15m,研究不同开挖错距对粉煤灰堆积地层中双连拱隧道的围岩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导洞台阶开挖错距不宜超过10m,15m错距相比10m错距应力最大值增长了36.82%,左右洞采用小开挖错距可以有效减少中导洞拱顶位移;中导洞开挖完成后左右洞拱顶竖向位移已达到其总沉降量约50%,左洞拱顶沉降位移与开挖错距近似线性增长,后行洞开挖过程中对先行洞造成的影响较大;主洞采用不同开挖错距时应力积聚分布在不同位置,开挖错距大于10m后结构受力增幅快速增长,15m错距相比10m错距应力最大值增长了17.28%。可见主洞开挖错距不宜超过10m。  相似文献   

18.
浅谈矿山法小净距隧道的设计与施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小净距隧道是指并行公路隧道间夹岩石厚度较小, 一般小于1.5倍隧道开挖断面宽度的一种特殊隧道结构型式。小净距隧道方案不仅能很好地满足特殊地质及地形条件,而且有利于公路整体线型规划和线型优化,能较好地解决连拱隧道存在的缺点,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本文将简要介绍一下小净距隧道断面设计与结构设计以及施工中开挖、钻爆作业、中间岩柱加固、监控量测等关键技术,进而得出小净距隧道的合理净距,最后,就目前技术法规条件下,对小净距隧道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溶槽地段双跨连拱隧道的结构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跨连拱隧道以设置地基梁的方式穿过大型溶槽地段.根据地基梁与隧道结构的关系并结合施工的实际情况,确定计算模式与作用荷载;讨论连续跨越不同地基弹性地基梁的受力状态,同时对仰拱的作用及中墙在隧道结构中的重要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种不同地基介质的交界处是地基梁的最危险点,容易发生剪切与拉裂破坏;溶槽充填物的物理性质对地基梁具有显著的影响,充分考虑充填物的承载能力是合理的;仰拱能明显改善衬砌鲻结构的受力状态,但对分散地基梁的荷载作用不大;中墙是隧道结构的关键部位,对其在施工过程中的偏压状态,应该采取工程措施予以改善.  相似文献   

20.
针对中洞法连拱隧道暗挖施工的稳定性问题,依托广州大道中站工程实例,综合分析了开挖过程拱顶沉降、底部变形、洞周收敛、初支结构应力、中隔墙应力以及地表沉降等指标的动态响应特征,总结了不同工艺参数下隧道变形规律,结果表明:拱顶沉降最大值和最大沉降速率以及底部隆起最大值均在后行洞,而先行洞洞周收敛值最大,为1.59 mm;侧洞靠近中洞上台阶支护结构受拉而远离中洞上台阶受压;中隔墙中部主要承受压应力,而顶纵梁和底纵梁则同时承受拉应力和压应力;地表沉降最大值位于隧道中心,为7.20 mm,隧道施工影响区域半径约为25 m;隧道稳定性随中洞上下台阶错距及侧洞相邻台阶错距的增大而减弱,随侧洞拉开距离增大而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