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0 毫秒
1.
英汉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颜色词,大致上可以被分成基本颜色词,实物颜色词和色差颜色词.这些颜色词因语言文化环境的不同而有着各自的国俗语义.作者对英汉语中基本颜色词的国俗语义进行了对比,讨论了它们的异同,旨在促进翻译和英语学习及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国俗词语是指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民情风俗有关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词语。本文从文化交流角度来探讨国俗词语的翻译,提出了以翻译功能理论为指导的翻译原则和具体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3.
国俗词语是指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民情风俗有关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词语。本文从文化交流角度来探讨国俗词语的翻译,提出了以翻译功能理论为指导的翻译原则和具体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李萍 《科技信息》2009,(21):118-118
论语翻译是典籍翻译的热点,本文探讨从论语关键概念词翻译方法中,体会典籍翻译中需要考虑的历史文化差异要素以及语境变化要素。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詹纳尔的《西游记》英译本中人名的翻译。笔者认为,在翻译神话小说中的人名时,译者应从源语言的历史、文化、宗教各方面综合考虑,采用最佳翻译方法,保持原文的文化内涵,同时减少西方读者的阅读障碍。  相似文献   

6.
涂敏  涂鸿 《科技信息》2009,(13):196-196,221
文学作品中人名的翻译时文学翻译中的一大难点和焦点,因为人名是作者精心设计的,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寓意。霍桑的短篇小说Young Goodman Brown中的人名的寓意更是复杂,对译者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该小说的六个中文译本中人名翻译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信息的丢失,这是人名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7.
国俗语义是把语义和文化结合起来考虑的一门新的语言学分支,它是语义民族性的一种表现,其中隐藏了一种特殊的看待世界的方法和角度.植物词汇的使用大多都伴随着一定的植物形象,本文根据关联理论,将植物词语国俗语义的翻译作为一种过程进行研究,并具体落实在形象保留翻译方法上.  相似文献   

8.
翁辉琳 《科技信息》2012,(16):158-158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涉及到的不仅仅是语言,更多的是对两种文化的转换。作为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词汇本身承载着很多文化民族意义,也就是国俗语义。因此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到汉英两种词汇在国俗语义方面的差距。本文分析了国俗语义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等值与不等值翻译,提倡英语教学中引入国俗语义知识,从而增加学习者对异民族文化相似和差异的敏感性,从而避免语言的误用,更好地掌握英语。  相似文献   

9.
孙晓冬 《科技信息》2012,(21):191+206-191,206
越南人名翻译在汉越两国语言翻译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现今对于越南人名的汉译仍缺乏统一,过于随意且缺乏科学性。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初学者在翻译人名过程中遇到同音不同字、字典没有收录、不知如何选择合适词等困难,在此就越南人名音译及义译方法进行初探。  相似文献   

10.
人名翻译究竟该采取归化还是异化策略一直是翻译家们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文学作品中的人名翻译更具有其特有的复杂性,在翻译的过程当中,译者除了要考虑人名本身的文本内语境外,还要考虑到接受语文化语境的影响。本文以《飘》的两种不同译本为例,从诗学规范、文化历史传统、意识形态三个方面对其人名翻译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文化语境在译者对人名翻译策略的选择上有着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国俗语与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地域风貌相关,极富民族特色。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却难免神韵亏损。因此,翻译工作者在翻译它们时应做到“意、形、神”皆备,方为上乘。  相似文献   

12.
所谓“国俗语义”,是指“在词汇直指意义的基础上添加了民族文化色彩的语义,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心理特征”。各种语言在自身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融入并体现着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语义间的差异性与汉、英两民族的处世态度、文化性格有关。该文欲借对汉、英中颜色词的国俗语义的比较来证明国俗语义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上帝"一词是指基督教中所讲的宇宙的最高主宰,他创造天地万物,维持整个宇宙的正常运转,对人类世界拥有绝对的主权。"上帝"一词的意义相当于中国的老百姓常说的"老天爷""皇天"。许多人错误地以为,"上帝"一词是外来词,是基督教传入中国之后为了翻译圣经或传教才产生的。事实上,"上帝"一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产生了,并在诸子典籍中多次出现,早已为古代的知识阶层熟知,它是古语词,而非外来词。后来在和合本《圣经》中借用了"上帝"一词来翻译创造之主,随着基督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上帝"一词也广为普通老百姓知道。本文旨在研究上帝一词在汉语中的历史存在,探究其词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4.
毕丽华 《科技信息》2007,(12):164-165
国俗语义是民族性的一种表现。在英汉语言中,表示颜色的词丰富多彩,由于文化差异,不同民族对颜色词的理解也不同。英汉两种语言中颜色词的国俗语义有着相似性,而差异性也明显的存在着。表现在一些颜色词语的象征意义,民俗沿袭,宗教信仰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杨小凤  王敏 《科技信息》2008,(7):248-248
英汉两种语言里都出现了许多表示人物的名词。这些人名除了它们原有的文化信息外,还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因此翻译时必须注重人名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本文概述了人名翻译中常用的方法,即音译法,加注法和意译法。  相似文献   

16.
从等效翻译的角度,对杨宪益和霍克斯两版本的《红楼梦》英文版回目翻译进行了比较研究,着重分析了两译本在回目中出现的人名、人名前定语和重复词的处理上采取的手法及其优缺点。杨译较多采用实译,注重形式对等,强调对原文形式的忠实传递,用词简洁。霍译把文章内容进行归化处理,艺术性较强,同时最大形式保留了章回的对偶、叠词等特色。  相似文献   

17.
汉英颜色词及其构成的词语都具有丰富的国俗语义。这是汉英民族长期以来经过千百代人民生活实践而形成的。在心理上有崇尚有禁忌;在语义上既相似又相异;在修辞上有褒有贬。研究和发掘颜色词语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和蕴涵的国俗语义,在跨文化交际中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拟对汉语中的“黑”和英语中的“black”这两个对应词的国俗语义异同并存现象做一对比分析,以期对跨文化交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两岸三地外国人名地名翻译异同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近代由于历史上被割裂、地理上被分割,加之文化发展及其方言的使用,使得香港、台湾与内地在对待外国专有名词的翻译上存在较大的差别。在两岸三地语言生活中,典型差异之一是对待外国人名地名的翻译。两岸三地外国人名地名的翻译差异给两岸三地人民的生活、文化交流与经济的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来做一番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9.
莫言在荣获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后,其文学作品在国外的关注度倍增,获奖作品《蛙》的日译本《蛙鳴》在日本一度脱销。好的外文作品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译者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日本佛教大学教授吉田富夫翻译的《蛙》为例,从人名、地名、成语、人称代词、拟声拟态词的翻译角度出发,深入讨论莫言作品日译的翻译方法,为文学研究和翻译方法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汉语蕴含着丰富的国俗词和国俗语义,探讨了汉语词汇国俗语义的英译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