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旅游意识是人们生存和休闲时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态度与理性思考,是我国传统文化系统的精要之一。主要表现为:生命为根本的生态旅游伦理意识、“天地人合一“的生态旅游审美观、自然美为审美最高准则的审美观、“取之有度,用之以时“的生态旅游开发意识以及人与自然万物平等的生态旅游观念等。探究传统文化的生态旅游意识,对于充分挖掘生态旅游意识的功能,厘定生态旅游发展原则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生态旅游是当前国际、国内旅游界的热门话题。宗教生态旅游是一种具有宗教旅游、生态旅游之特色,但又不同于二者的新型文化旅游,它是人类寻求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发展,人类完善自身、创建新文明的产物。宗教生态旅游将成为21世纪的时尚旅游。  相似文献   

3.
广西玉林市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构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化生态旅游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发展文化生态旅游,顺应了世界旅游发展的大趋势,对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玉林旅游的发展现状,本文对玉林市发展文化生态旅游的优势做了分析,并对建设玉林市区、容县、北流、博白与陆川等文化生态旅游圈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4.
由于西部的经济基础、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条件的特殊性,川西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且具有独特性和原始性。川西民族地区聚居着大量藏羌等少数民族,拥有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浓郁的民俗风情,文化底蕴深厚。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广阔。川西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旅游业不能走传统的老路,旅游开发务必考虑到生态问题和文化保护问题,要把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以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为主,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是川西民族地区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以爱默生作品为例,阐释美国生态批评拘泥于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忽视了现代意义上的自然生态意识;与西方传统文化建构的关系;以及生态问题背后的文化机制因素。与其说爱默生注重人与自然之失序与平衡,不如说他更注意资本主义文明自身机制的生态缺陷与补救。其文学创作与思想观念对美国文化从近代向现代转型有着重要实践意义,同样不免具有理想主义色彩和时代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生态旅游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旅游形式,强调人与自然的公平与和谐.该文论述生态旅游与生态道德的互动建设关系,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和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两方面揭示生态道德是生态旅游的核心;从道德角度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旅游资源生态价值观、坚持代际公平原则、运用生态道德保障和调节旅游行为四个方面阐述构建生态道德促进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并指出生态旅游利于生态道德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人和睦相处。这一丰厚的“和谐”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传统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8.
人与树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部分。维吾尔人怎样看待树—木文化 ,是其宇宙观、自然观与生态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树崇拜在维吾尔文化中的定位及维吾尔人爱树、护树民俗传统的历史演变 ,其主题是对绿色—生命意识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文化润疆是文化强国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地实践,文化润疆方略的实施能够有效增强各族干部群众自身抵御错误思想的免疫力。文化润疆深刻契合了中国传统“中和”思想,蕴藏着丰富深邃的修身之道,对于推动促进新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协调指导当前新疆社会关系有着标本兼治的作用。文化润疆必须以中华文化为主体,浸润滋养新疆各族人民的身心和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等关系,要从家风家教教育入手,以学校带动家庭、以学生反哺家长;要重视历史教育,以中华视野讲好“新疆故事”,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提升各民族成员追求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的能力,着力促进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协调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和推动人的精神生活的富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地处云南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仑镇境内,坐落在葫芦形半岛上,是集科学研究、种质保存、科技开发、科普教育、生态旅游为一体的,我国面积最大、植物种类最丰富、科研实力最雄厚的热带植物园。当您走进植物园时,就仿佛走进一个巨大的生态园林博物馆。、、内涵。热带雨林民族文化博物馆是我国第一个系统介绍热带雨林及其民族森林文化的博物馆,它以其丰富多彩的标本、图版,以及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的综合利用,普及了“保护热带雨林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科学理念。博物…  相似文献   

11.
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是生态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突破了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价值理念的政治实践方式,塑造了一种新型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另一方面,生态中心主义的整体和谐思想又是对现代主体性美学内在逻辑的背弃与超越,指向人与自然、社会的审美生存之境,所以生态中心主义又是一种新型的生态审美观。因此,以生态中心主义为核心精神建构而成的生态美学必然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它与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语境紧密契合。  相似文献   

12.
泰山以其雄伟峻拔和神秀莫测的自然特征赢得了历代帝王和平民百姓的青睐,奠定了它五岳独尊的显赫地位。但是,泰山的美还不仅仅限于它的自然特征,“离开了人的现实的生命活动,任何自然地理环境都是没有现实意义的。”(许苏民《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简论》等37页)泰山的美有更深层的文化内涵,它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与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点,我们从现有的丰富多彩的泰山文化遗存中,可以相见人与自然那种“物我相亲”、“天人合一”的融洽关系。 泰山现有的文化遗存,主要是建筑和石刻,而最能体现人与自然之关系的,当首推建筑,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发展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和意义,从哲学层次阐明生态旅游的实质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提出了生态旅游规划的具体原则,并揭示出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的体现,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恶化的地球生态环境开始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人们开始追求“绿色”、追求“生态”、追求“(?)真”,在“人定胜天”与“人是自然的奴隶”之间,选择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开始认识到环境意识是一种高层次的文明,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进而产生了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强调维护人——地和谐统一的一种旅游方式,是保护性旅游;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是绿色旅游。  相似文献   

15.
生态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大势所趋,生态旅游的大众化和大众旅游的生态化将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旅游业主体的旅游行为对生态旅游的发展至关重要。旅游业主体的行为表现出与生态旅游不相适应的方面,游客破坏景区景观、政府的经济短视行为、旅游地居民的不欢迎态度等,这些给生态旅游带来不利的影响。要规范生态旅游行为,首先要关注生态旅游意识的培养,从构建生态旅游意识培养体系、拓展生态旅游意识培养途径等方面加强对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地方政府和旅游地社区居民的生态旅游意识培养,以形成良好的生态旅游习惯和行为,促进生态旅游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文化中“南”与“北”的意蕴十分丰富。在这样两个表示空间方位的概念之上,先民们赋予它广博的人文内涵,融入了古代先民的自然时空观、尊卑意识、生命意识等。由此,我们可以领悟到空间方位表达中的自然意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人与自然的本质同源。在这两个层面上,我们能够感受到先民的生存历史和对生存环境的反观、体悟、洞识与把握,也能够把握住其中折射的汉语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7.
红三角社区生态旅游发展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区生态旅游是强调社区参与、促进旅游区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得以保护的旅游形式,在世界生态旅游中日益兴盛。根据国内外社区生态旅游研究实际,结合红三角地区的生态旅游发展优势,提出发展红三角社区生态旅游的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秋"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悲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主题。“睹落叶而悲伤,感秋风而凄怆”,这一“悲秋”文学主题从《诗经》、《楚辞》到“建安文学”,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清诗,历经上千年的发展、嬗变和积淀,从无意识到有意识,最终形成特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悲秋”文学意识。“悲秋”文学意识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精神联系,同时也可窥见中国传统士人悲剧性命运之一斑。  相似文献   

19.
中国有句老话,“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大千世界本身丰富多彩,加之世界各个民族由于生活地城、环境、文化传统、信仰习俗等方面的不同,因而,在审美观上也形成了差异性,甚至还存在着一些畸形、奇特的审美观。非洲西部的尼日利亚人喜欢做“面记”,这一习俗起源于部族之间纷争不绝的战争年代。那时在战争中被掠走的青年、小孩就成了异族的奴隶。为了日后一旦成了异族的奴隶也容易为亲人辨认,许多母亲在孩子出生后不久便用小刀在孩子脸上和身上刻下各种不同图案的小  相似文献   

20.
杨波 《科技咨询导报》2007,(11):120-121
本文就建筑艺术与陵墓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重要的组成元素等方面较为全面地剖析了唐代帝王陵墓文化,追求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显示出的天人合一的时空意识以及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与整合,造就了独特的中国建筑文化品格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