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刘炼 《科技信息》2011,(6):225-225
本文涵盖了P2P技术的起源、背景、有关模型、流行应用和市场前景分析,在文中主要介绍了两种对等网络模型的知识和原理。21世纪,平等的网络世界到来了,P2P技术的到来使网络世界的主宰权重新回到了用户手中。  相似文献   

2.
P2P技术的应用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2P是peer-to-peer的缩写,可以理解为“同等”或“伙伴对伙伴”,应用在网络之中时则称为对等连接或对等网络。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一种基于IP多播技术的解决方案并加以实现,满足了对上机学生按系或班级分组进行管理与各类统计的需要,实现了传统C/S结构所能实现的全部功能,解决了传统机房信息管理系统使用带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P2P网络移动节点设备资源短缺,导致网络资源负载不均衡,使P2P网络处于动态多变的状态。传统方法依据权重大小对最近节点进行定位,所耗费资源较多,无法对负载的网络资源均衡调整,导致定位精度差。提出基于信任度和蚁群算法的P2P网络中最近节点定位优化方法,对P2P网络中节点间的信任度进行计算;并及时更新计算结果。在此基础上,采用蚁群算法对最近节点进行定位,将转移概率函数值最大的节点作为最近节点。为避免节点定位过程中负载不均衡的问题,对其进行优化处理,引入转移概率函数值、能量值以及业务执行等候队列长度,获取定位最近节点的均衡函数,选择均衡函数值最大的节点作为最近节点。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提高了P2P网络中最近节点定位的效率和精度,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虽然IP多播的性能优势无可否认,但是它却面临着部署上的困难.近年来,P2P多播作为提供多播服务的另一可行途径正不断为人们所认可.研究非对称链路延时网络环境下P2P多播的路由问题,提出一个新的P2P多播路由协议:BowCast.该协议采用基于树(tree-based)的分布式路由策略,使多播组成员之间能自组织地构建一棵基于源的最小延时P2P多播树.BowGast主要利用范围受限的单向探测技术(BOW)来实现路由优化算法.BOW能提供端系统节点间的单向相对延时,无需全局的同步时钟.仿真实验表明,BowCast能很好地适应非对称链路延时环境.通过调节BOW的探测范围,BowCast能灵活地在路由性能和控制开销之间进行折中.  相似文献   

6.
P2P网络技术     
P2P技术是目前互联网应用领域的热点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大规模和高速率的通信系统。详细分析P2P网络模型及其关键技术,并给出P2P网络技术的一般应用。  相似文献   

7.
尽管从IETF(InternetEngineeringTaskF0rce)提出关于网络层纲一播的RFC(RequestforComments)已有20余年了,但是网络层纲一播由于可扩展性差、缺乏拥塞控制、难以管理、部署难度大等各种技术或者非技术的问题,一直得不到大规模的应用。在此背景下,P2P技术的快速发展又为大规模流媒体应用提供了新的模型。  相似文献   

8.
对等网络(P2P)的出现,在实现效率和公平利用网络资源中引起了新的挑战。特别是,P2P的应用主要依靠低效率的网络节点,缺乏与网络供应商的沟通,导致P2P应用和网络供应商双方潜在的低效率。提出了一个简单,轻量的p4p结构,以便更有效的与网络供应商合作。  相似文献   

9.
王中宇 《创新科技》2005,(11):34-35
互联网上的术语P2P是peer—to—peer的缩写,peer意为“同事”、“伙伴”,表示大家的对等地位,P2P可以理解为“伙伴对伙伴”的意思,或称为对等联网。其实,在互联网最基本的协议TCP/IP中,所有的设备都是通讯的平等的一端。例如,互联网上所有的邮件服务器都是对等的,它们相互协作,使任意两台计算机可以通邮。这里不存在一个中心来控制、协调整个互联网的邮件业务。早期互联网应用方式中的Telnet、Usenet等都体现了P2P的对等思想。  相似文献   

10.
XML技术在P2P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走向一个新的起点——P2P,与传统的C/S模型比较,它在网络资源利用率、消除服务器瓶颈等多方面有明显的优势。文章先描述了P2P的特点和优点,接着又通过实例Jxta和Globus介绍了XML技术在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P2P流媒体直播系统的特性和体系结构.对组播树的构建与设计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提出一种单播树、多播树结合的组播树构建方案,该方案结合了单组播树维护方便、多组播数节点负载均衡的优点.对节点组织策略进行了分析,对新加入节点利用及时服务策略进行了研究,提出一种及时优化策略.在新节点加入的时候就探测其服务能力,调整组播树结构,及时发挥新加入节点的优势,提升系统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2.
组播技术在Internet上的日益广泛应用,使人们对其安全性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本文在深入讨论了组播安全性等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单播系统中新一代安全标准IPSec,提出了组播安全的相应解决方法,并讨论了安全组播和IPSec的兼容性等问题,最后给出了相应的具体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3.
电子邮件一直是互联网最重要的应用之一,但现有基于SMTP协议和客户/服务器模式的电子邮件系统采用类似路由器的转发机制,由于服务器无法验证最初发送者的身份或源地址的真实性,导致垃圾邮件泛滥,而现有基于内容分析的过滤机制误判率高,经常导致邮件丢失.本文研究基于真实IPv6地址访问的P2P电子邮件体系结构,提出了基于真实IPv6地址的发信人身份认证技术,设计实现了基于真实IPv6地址访问的P2P电子邮件系统,实现了对发信人源地址的认证与追踪,使得假冒源地址的垃圾邮件根本无法发出.  相似文献   

14.
多描述编码(MDC)在提高P2P流媒体系统的服务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作为其传输平台的应用层组播树系统的构建及其在高动态网络中的性能研究是目前互联网研究领域中的重要问题.本文针对多描述编码的特点,设计实现了采用确定性组播树管理算法的多组播树系统,并基于PlanetLab分布式实验床分析了系统在P2P流媒体系统中应用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节点非正常退出时,采用确定性算法构建的多组播树比单组播树和采用随机性算法构建的多组播树具有更好的数据传输连续性,而系统的恢复能力和数据传输连续性随着系统中组播树数量的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现有的备份技术方式及其不足,介绍了P2P的概念,并提出了基于P2P实现并行数据备份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电子邮件一直是互联网最重要的应用之一, 但现有基于SMTP协议和客户/服务器模式的电子邮件系统采用类似路由器的转发机制,由于服务器无法验证最初发送者的身份或源地址的真实性,导致垃圾邮件泛滥,而现有基于内容分析的过滤机制误判率高,经常导致邮件丢失.本文研究基于真实IPv6地址访问的P2P电子邮件体系结构,提出了基于真实IPv6地址的发信人身份认证技术,设计实现了基于真实IPv6地址访问的P2P电子邮件系统,实现了对发信人源地址的认证与追踪,使得假冒源地址的垃圾邮件根本无法发出.  相似文献   

17.
利用地理位置信息提供的便利,针对Ad Hoc网络多播协议存在的不足,通过局部范围内构造网状多播树结构、减少链路长度、降低应答请求数目和预测节点移动情况等方面做了进一步优化。还介绍了协议的操作方法、协议格式和数据结构。仿真结果表明该协议有较好的数据传递率和较小的延迟。  相似文献   

18.
应用关系集合的P2P网络信任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解决当前P2P(Peer to Peer)网络中存在的一些安全问题,提出一种应用关系集合的P2P网络信任模型RSTM(Relationship Set Trust Model)。该模型利用关系集合,随机抽取节点,对给出应答消息的节点进行推荐,对提供服务的节点进行评估,对有不良行为者给予一定的惩罚措施。仿真实验证明,此模型可有效地剔除大部分恶意节点,阻止恶意节点集体欺骗行为,并在减小网络搜索范围的情况下,不失全面性地对节点进行评估,有效提高了P2P网络的安全性,可靠性。  相似文献   

19.
魏功 《河南科学》2007,25(3):480-483
无线宽带的接入需要目前计算环境提供对固定IP网络主机移动性的支持.一方面,互联网工程专门小组(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在现有IP协议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支持主机漫游的网络层协议—Mobile IP;另一方面,作为一种高效的多点通信方式,IP组播在固定IP网络中提供了支持分布式多媒体应用和海量数据传送的机制.以移动IP作为路由协议面向移动主机提供组播机制是一个极具理论和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案,与现有移动IP组播机制仿真试验结果的比较表明,在相同环境下具有较小的资源开销和较高的效率,从而提供更好的网络服务质量(QoS Quality of Service)保证.  相似文献   

20.
一种基于Super Peer结构的P2P视频点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各种P2P网络的特点,为了使用户在视频点播过程中获得快速、稳定的流媒体数据,提出了一种采用Super Peer 结构的P2P视频点播设计方案.讨论了以该方案为基础的拓扑树的构建、拓扑树的变更等关键技术,并对该系统进行了性能分析,证明其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