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用浊度法测定三元体系异丙醇-水-硫酸铵在30 ℃恒温下的平衡溶解度,同时测定了该体系形成双水相的液-液相平衡数据,回归了溶解度经验方程(R≥0.999),绘制了相应的溶解度曲线和相图.  相似文献   

2.
测定了2.3-二氯丙烯(1)-环氧氯丙烷(2)完全互溶二元体系恒压下的气液平衡数据,2,3-二氯丙烯(1)-水(3)、环氧氯丙烷(2)-水(3)部分互溶二元体系的相互溶解度数据,同时测定了2.3-二氯丙烯(1)--环氧氯丙烷(2)-水(3)于5个不同温度下的液液平衡数据。用单纯形法回归出UNIQUAC方程参数,并对完全互溶二元体系的汽液平衡及三元体系的液液平衡进行了计算。结果与实验值较一致。  相似文献   

3.
实验测定了仲丁醇-水-(NH4)2SO4体系在25℃时的液-液相平衡数据,相平衡数据表明产生的仲丁醇相中含有可以忽略的盐,水相中含有可以忽略的仲丁醇,因此采用(NH4)2SO4可以比较有效地分离仲丁醇-水体系.采用Pitzer理论和NRTL方程对液-液相平衡数据进行了关联计算,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说明所选热力学模型对上述体系具有较好的计算精度,为采用硫酸铵分离仲丁醇-水体系提供了基础数据和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4.
异丙醇-磷酸氢二钾-水三元体系的溶解度和液液相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浊点法测定在常压和35℃下,异丙醇—磷酸氢二钾—水三元体系的平衡溶解度,及该体系的液液相平衡数据.绘制相应的溶解度图和相图,结合回归溶解度经验方程(R≥0.999),并探讨这种双水相体系形成的条件和相平衡的初步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异丙醇—磷酸氢二钾—水能形成稳定的双水相体系,其成相的质量分数范围为磷酸氢二钾(0—0.7286)、水(0—0.6814)、异丙醇(o一1.oo).该双水相体系有可用于物质的苯取、分离和纯化.  相似文献   

5.
实验测定了不同温度下辛烷-水二元体系和辛烷-磷酸-水三元体系的液-液相平衡数据.用5参数NRTL方程对液-液相平衡数据进行了关联,精度满足工程设计的要求.为共沸精馏塔的设计计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采用自制的的液.液相平衡测定装置,在磁感应强度分别为0.165T、0.310T和0.515T的磁场作用下,对乙酸乙酯-酸-三元体系液-相平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磁场对乙酸乙酯-酸-体系液-相平衡有影响,总体呈正效应,能增大乙酸乙酯-酸-体系的选择性系数,有利于分离过程的进行选用NRTL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关联,并提出了磁场对乙酸乙酯-酸-体系液-相平衡的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7.
实验测定了不同温度下辛烷-磷酸-水二元体系和辛烷-磷酸-水三元体系液-液相平衡液-液相平衡数据。用5参数NRTL方程对液-液相平衡数据进行了关联,精度满足工程设计的要求。为共沸精馏塔的设计计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采用氟化钾分离吡啶-水恒沸物体系.将氟化钾加入到吡啶-水体系中,可产生水富集相(水相)和吡啶富集相(吡啶相),实验测定了吡啶-水-氟化钾体系在25℃时的液液相平衡数据.当水相中氟化钾浓度分别大于或等于30.57%时,产生的吡啶相中含有可以忽略的盐,水相中含有可以忽略的吡啶;当水相中氟化钾浓度为50.40%时,吡啶相中吡啶的浓度高达93.84%.因此用氟化钾可以有效地分离吡啶-水体系.采用Pitzer方程计算水相中水的活度,用Wilson、NRTL或UNIQUAC方程计算吡啶相中水的活度,将二者结合对液液相平衡数据进行理论计算.结果表明,采用Pitzer方程与UNIQUAC方程结合的理论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其绝对平均偏差水相为1.01%,吡啶相为0.70%.  相似文献   

9.
将碳酸钾加入到吡啶-水体系中时,可产生水富集相(水相)和吡啶富集相(吡啶相).实验测定了吡啶-水-碳酸钾体系在25℃时的液-液相平衡数据.当水相中w碳酸钾≥34.55%时,产生的吡啶相中含有可以忽略的盐、水相中含有可以忽略的吡啶;当水相中w碳酸钾为51.25%时,吡啶相中吡啶的含量可达到90.67%.因此,用碳酸钾可以有效地分离吡啶-水体系.采用Pitzer方程计算水相中水的活度,用Wilson、NRTL或UNIQUAC方程计算吡啶相中水的活度,将二者结合对液液相平衡数据进行理论计算.结果表明,采用Pitzer方程与UNIQUAC方程结合理论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其平均偏差水相为0.89%,吡啶相为0.92%.  相似文献   

10.
对101.3kPa下苯-DMF、苯-噻吩、噻吩-DMF二元体系,苯-噻吩-DMF三元体系,苯-噻吩-水-DMF四元体系VLE数据进行了热力学关联,并用二元体系的相平衡数据对三元体系进行了热力学推算。关联精度符合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1.
含有聚乙二醇(PEG)和硫酸铵(NH_4)_2SO_4的两水相系统,能有效地用于从发酵液中提取糖化酶。研究表明:随着PEG平均分子量降低、成相组分浓度的适当增加以及加入较高浓度的无机盐,均能提高酶的分配系数。PEG浓度增大,(NH_4)_2SO_4浓度的减小有利于相比的增大。在同一条系线上,相比的确定应从提取收率和酶的浓缩两方面综合考虑。已发现,在含有26%PEG400-16%(NH_4)_2SO_4,pH4.4的系统中(相比1.2),糖化酶的分配系数为47,收率为96%。  相似文献   

12.
针对含有[C4mim]Br和K3C6H5O7/H3C6H5O7的双水相体系在不同pH值的相平衡数据,建立神经网络模型对其进行了关联和预测,提出了隐含层节点数和误差控制值的二维寻优法,获得了较为满意的计算精度.与热力学方程对比显示,所建模型的精度与Wilson方程基本相当,优于NRTL方程.  相似文献   

13.
基于[C4mim]Br/K3C6H5O7离子液体双水相体系相平衡的特征,提出了"子网络"的概念和"实验数据放大适当倍数"的策略,将体系在278.15 K、298.15 K和318.15 K温度下的相平衡数据分为训练和检验样本,建立了相应的神经网络数据模型.模型对实验测量的依赖性较低,且计算精度优于文献中的Setschenowtype方程,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该体系的相行为.  相似文献   

14.
基于离子液体双水相体系相平衡组成的高度不对称性,提出了"动态参数"模拟的概念,以体系在298.2K、308.2K和323.2K温度下的数据为样本,建立了神经网络关联模型,经比较,其精度优于文献中的Othmer-Tobias/Bancroft方程.此外,模型对实验数据的依赖性较弱,在一定的范围内,具有对体系相平衡组成进行直接预测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静态双水相系统分散相液滴上升速率的数学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静态环境中双水相系统相分离过程的恒速阶段进行了适当的模型假设,并采用机理分析方法建立了分散相液滴上升速率模型.实验测定了11种不同PEG(聚乙二醇)/磷酸盐双水相系统的上下相密度差、粘度和相比等参数,根据相分离过程分散相体积变化的相关实验数据,求取了不同组成双水相体系分散相液滴的上升速率,进而用系统辨识方法确定了模型参数,得到了双水相系统相分离过程分散相液滴最大上升速率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6.
采用双水相体系直接从重组巴氏毕赤酵母发酵上清液中分离人溶菌酶,研究了体系中聚乙二醇(PEG)平均分子量,PEG、硫酸钠和氯化钠浓度,pH对人溶菌酶和总蛋白的分配系数、相体积比、萃取率和纯化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EG 4000、N a2SO4和N aC l质量分数分别为0.08、0.13、0.06,pH为5.6时,在室温下的双水相萃取率达96.63%,纯化因子为6.5。  相似文献   

17.
以PEG/磷酸盐双水相系统萃取BSA为对象,研究了双水相系统成相浓度、外加盐NaCl,BSA起始浓度等对BSA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和BSA下相萃取率的影响,结果发现,BSA在部分被萃取入双水相体系的下相,成相组成的PEG6000 10%(质量分数)/PO4^3- 6%(质量分数)和PEG10000 6%(质量分数/PO4^3- 6%(质量分数)的双水相系统有利于BSA的萃取分配;外加NaCl对PEG6000 10%(质量分数)/PO4^3- 6%(质量分数)系统萃取BSA的影响不大;得出了上、下相BSA浓度和BSA在两相间分配系数K与系统BSA起始浓度之间的表达式,与实验结果有较好的拟合。  相似文献   

18.
采用聚乙二醇(PEG4000)/硫酸盐双水相体系,经一次萃取从地木耳细胞破碎液中富集分离藻蓝蛋白.分别考察萃取时间、硫酸盐种类及浓度、PEG4000浓度、溶液pH值和离子强度对双水相萃取分离地木耳中藻蓝蛋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萃取时间为30 min,Na2SO4的质量分数为15%,PEG4000的质量分数为12%,加入...  相似文献   

19.
双水相体系热力学模型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介绍了根据Flory–Huggins理论建立的双水相体系的数学模型,此公式和实验结果相吻合。并分析了热焓、混合熵的对体系相行为的影响。这一模型为选择恰当的双水相分离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使双水相体系的构建变得更为简单。  相似文献   

20.
包衣酶在油/水两相体系中催化水解橄榄油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合成的谷氨酸十二烷基酯核糖醇对来源于Candidarugosa的脂肪酶包衣后在油/水两相体系中水解橄榄油为反应模型.确定了最佳水油比范围为1~3,最适pH值为7.0左右,温度为30℃,油相有机溶剂为异辛烷.包衣酶的最大活性达到48.8mmol·min-1·g-1蛋白质,是天然酶活性的1.8倍.对底物选择性研究表明:包衣酶和天然酶的最适底物均为橄榄油,酰基链越长,酶活越高.包衣酶的米氏常数只有天然酶的一半,最大反应速度是天然酶的1.4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