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英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TerryEagleton)曾说过 :英语文学批评是骑在战时民族主义身上兴起的一门学科。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兴起 ,也可以看成是中国现代性的民族 -国家建构的产物。五四新文化运动有赖于文学批评作为变革先驱开拓突破之路才可能向前推进 ,五四新文化运动也直接推动了中国的文学批评。在新文化运动时期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文学批评与大众媒体互动发展 ,它们在现代性理念和社会建构方面达成一致。就思想文化意义而言 ,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是以知识分子为主体而展开的历史实践 ,具有历史自主性的知识分子 ,主…  相似文献   

2.
近现代回族新文化运动积极地投入社会实践,其中创办报纸是其主要的组成之一。回族报刊本着开启民智、发展教育、改革宗教、振兴民族、凝聚人心、化除畛域的宗旨,在回族社会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这场运动被当时著名汉族学者顾颉刚先生称为"近代中国回教徒第一次自觉发动的文化运动",也被今天的学者誉为是"近代中国穆斯林的新文化运动,中国历史上伊斯兰文化的第四次文化高潮"。从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正是这场深入回族民间的伊斯兰维新思潮运动,推动了近代回族社会的转型。  相似文献   

3.
早期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一部分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开始倾向于社会主义。“五四”以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造就了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他们从“五四”运动中看到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决心深入工厂农村,深入劳苦大众,从事实际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了重要准备。本文较为系统地阐明了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内在联系,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韩胜利 《甘肃科技》2013,(24):80-82
中国近代报业的转变与初步发展,始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一阶段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政治变动的时期,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了3次办报高潮,报刊业在由最初的出现到逐步形成的过程中,第一次在中国政治生活中产生影响,刺激了中国政党报刊(主要是言论纸,而不是新闻纸)的兴起,政治新闻学在中国居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5.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文化运动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从五四运动时期文化变革的发生,到抗日战争时期党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形成,新文化运动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经过了一个发展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中国共产党文化实践的历史经历,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变革相结合的体现。研究民主革命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及其基本特征,对于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关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史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开始,到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前夜为止,前后八十年。它是一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前期的历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前期的近代中国,不仅在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性质上与在它之前的封建社会的古代中国相区别,而且在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社会阶级结构以及革命性质上还与在它之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期的现代  相似文献   

7.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大家对新文化运动的诠释总有着各种不同的话语。其中“文艺复兴”说甚为流行。但通过对“文艺复兴”说进行追根求源,并将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运动在产生、发展、价值取向、作用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得出结论:新文化运动不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相似文献   

8.
发生于1915—1923年的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的文化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京剧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尤其是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前后,学界展开了以京剧为代表的戏曲问题的论战。而1919年恰是梅兰芳京剧事业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此梅兰芳步入自己的艺术鼎盛期。这场运动不仅为身处新旧交替、社会动荡历史环境中的梅兰芳在思想上带来深刻思考,而且还使梅兰芳在艺术创作中进行改良,从历史发展的视野看,更为梅兰芳京剧艺术的流派形成甚或整个京剧的发展都带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科玄论战”是新文化运动最后的一场文化思想论战,它发生的时空特殊,所论及的哲学主题对中国现代哲学影响深远,它促成了中国现代哲学新格局的形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女性教育思潮的产生、演变是中国近代女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社会的一次客观度量.中国近代女性教育思潮从鸦片战争时期至“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先后历经三个阶段.近代女性教育思潮是社会变革的产物,又是一种推动社会变迁和时代进步的一种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1.
钱渝 《科技信息》2007,(32):231-231
一、引言从梁启超等有识之士提出"戏剧改良"开始,戏剧就是有志之士改变中国社会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二十世纪上半叶最活跃的文学形式。话剧,作为一种西方戏剧形式,从19世纪末开始大量传入中国,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起着主导作用,极大地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但  相似文献   

12.
韩胜利 《甘肃科技》2011,27(23):86-87,78
新文化运动自觉吸收外来文化的营养,以自由、民主、科学和探索社会解放道路为启蒙主题。这一时期既是近、现代史的转折点,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在中国新闻传播史上新文化运动与新闻报刊为内容的联系中,以该时期的思想传播为背景,把握报刊的社会功能性思考。这场震撼人心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中国的新闻界蓬蓬勃勃地展开,在一定意义上进人了中国新闻报业的黄金时期,这也是中国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中启蒙思想家改造中国国民性思想的分析,认识新文化运动的立足点,并揭示其历史意义,认为启蒙思想家批判陈旧的国民性,呼吁国民思想的更新,力图改变国民性的思想,时于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仍旧有着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认为黎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的出版发行,作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一翼,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其学术价值在于它开创了现代汉语语法学研究和教学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5.
陈独秀在《美术革命》一文中提出了"美术革命"的观点,将"王画"作为革命的对象,并主张用写实主义改良中国画。作为"新文化运动"一部分的美术革命,与其他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一起,受到民初否定传统、全面学习西方的文化思潮的影响,只有将"美术革命"论置于"五四"语境,并联系历史上下文,才能准确推论它的正误以及历史价值。通过全面分析文中"革王画的命""输入写实主义改良中国画"这两个关联命题,可以认为,"美术革命"论是契合时代需求的,它对民国美术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郑君华同志创作的《芙蓉风》这部长达120回,洋洋洒洒百万余字的长篇章回小说。从60年代写到90年代,时间跨度前后30余年,篇幅巨大,人物众多,千头万绪,变化万千,令人目不暇接。它历史地真实地写出了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生活特点,它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是中国当代文学中少见的,具有很高的历史认识价值、美学价值和珍贵的文献价值,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长篇历史画卷。一、60至70年代,在极左路线下,中国人民经历了一场重大的苦难历程。书中柳萼之死有其特殊的历史意义。某些领导人打着“科学种田”的旗号,在农村强制搞密植,…  相似文献   

17.
伍启元的《中国新文化运动概观》是较早地对新文化运动系统研究的著作。作者在书中叙述了新文化运动后的民国学术思想变迁,并作了一系列的分析。该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是叙述新文化运动的思潮,下篇是叙述各种思潮之间的碰撞。通过对该书具体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民国学者是如何定义“新文化运动”的,从而有利于反思当今的新文化运动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一九一九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揭开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序幕。她不仅是一次影响深远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而且也是一次规模空前的新文化运动。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浙江地处东南沿海,靠近上海,现代工业发展较快,最早经受帝国主义的侵略,鸦片战争以来,经过多次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文化渊源,因此,在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十分活跃,是全国先进的省区之一。  相似文献   

19.
汉字在中历史上起了重大的作用 :一、汉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 ,它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社会文化心理 ;记录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二、汉字在中国历史上起了极大的团结作用 :它是维系汉民族文化统一的纽带 ,它沟通古今不同时期 ,团结南北不同地方 ,起了政治统一的桥梁作用。三、汉字能不断适应中国历史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近二十几年来,清末新政史的研究经历了从否定到被肯定,然后逐渐被捧高的过程。与此同时,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却愈来愈低落。其实,从新政的历史背景及其本身内容看,尽管它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社会变革,它对于中国社会的促进及其在现代中国社会政治制度转型中的作用却难于与辛亥革命相比较。从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来看,辛亥革命是非进行不可的,并注定将推翻帝制。辛亥革命既是民族革命,同时又实行了政治革命,它是近现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基本事件,开启了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之新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