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汉画像石作为汉代丧葬习俗的产物,它隐含了汉代人的群体习俗、理念以及信仰等精神意识。与古代汉语书写文本相比更能直观形象地反映汉代社会生活的现实。熊作为当时人们现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被汉画这一艺术形式真实地记载了下来。南阳汉画像石中的熊图像,由于出现时的环境和相配的人物事物的不同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含义。根据这些不同的含义,熊在汉画中体现的意象大致可以分为五类:田猎之熊、守门之熊、斗兽之熊、大傩之熊、娱人之熊。  相似文献   

2.
南阳汉画像石与古埃及壁画之间的巨大差异表现在构图、风格、线条及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不同的文化信仰和审美需求是造成该差异的根本原因,这说明任何一种艺术的生存和发展都要依托于其独有的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历史文化研究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乐舞百戏是汉代社会娱乐生活的主要部分,在郊庙祭祀、出行卤簿等仪式中都有相应的乐舞百戏活动,主要分为音乐、舞蹈、百戏和杂糅四种类型。本文研究南阳出土的含有舞蹈、百戏的画像石,分析它们的构图、特征方面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音乐与政治的相互作用关系。即音乐内容即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又是对政治的反映;政治不仅影响音乐作品的题材内容,还影响着它的体裁形式;音乐既从属于政治,又影响政治。因此我们应该依据音乐与政治互相作用的关系唱响时代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5.
四灵是南阳汉画像石中常出现的形象,主要刻画于画像石墓的墓顶、墓门、门楣等处,含有天文指向、驱魔辟邪、羽化升仙等不同内涵.对汉画像石中的四灵图像进行分析,有助于研究汉代科技水平以及人们追求死后升仙的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6.
洛阳30·14号汉墓画像中的龙、鱼图像是祥瑞标志,也是汉代升仙思想的反映;墓门所饰凤凰(朱雀)、铺首且画虎,寓意安宁、吉祥、辟邪和守护,龙与飞廉、龙与虎的组合象征上天;土伯后土神兽形象置于墓中有辟邪镇墓作用。  相似文献   

7.
南阳目前发现的汉代画像石墓题记题刻有许阿瞿墓志汉画像石、唐河郁平大尹冯孺人画像石墓题记题刻、杨官寺西汉画像石墓题记题刻、方城胡奴门画像石题记等。现存的汉代碑刻主要有:张景造土牛碑、李孟初神祠碑、赵蓟碑、南阳都乡正为弹碑等。这些珍贵的汉画像石墓墓志题记和汉代碑刻记录了汉代的社会历史、书法等内容。对研究汉代的历史文化、书法艺术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洛阳出土的西汉卜千秋等墓室壁画遵循了以圆为尚的审美理想,将圆的意念和形象附着、表现于画面上,代表了其时代绘画艺术主要倾向。  相似文献   

9.
汉画像石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同时,它也是反映汉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其中所体现的古代休闲娱乐体育方式更是种类繁多,雅俗共赏。汉代以蹴鞠、射箭、角抵、博戏、投壶等门类为主的休闲娱乐体育,不仅使汉代祖先求得身心的调节与放松,达到了生命保健、体能恢复、身心愉悦的目的,而且其技术和方法以及要领规范,对我们当代休闲娱乐体育活动项目的发展仍具有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汉代以孝治天下的措施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重孝治表现在统治者对孝道思想的具体实践上,制定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来全面实施其孝治方针.从皇室到民间都有相应的措施来规范,从而保证了孝治方针在全国得到广泛的贯彻实施.  相似文献   

11.
乡村在我国传统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光绪《南阳府南阳县户口地土物产畜牧表图说》、光绪《南阳县志》等志史文献为主要依据,重点探讨晚清南阳县乡村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研究发现,晚清南阳县乡村多数为中小规模,部分村落修筑寨墙自卫。乡村人口多操农业,从事商业、手工业者甚少,乡村集市数量较之嘉庆年间有较大增长,但集市经济并无质的飞跃,其分布受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和自身交通区位因素的影响制约。  相似文献   

12.
袁虹 《河池师专学报》2010,(3):30-33,54
音乐赋发展到唐代,在乐教思想,文道说,重功利文学观及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更加注重理的阐释,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尚理倾向。具体表现在赋作内容多述说君臣之道、处世之道或生活中的其他哲理;在对音乐的描写上多以抽象之语叙述;在创作程式上也体现出由尚情转向尚理的趋势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穷奇是汉代画像砖(石)墓葬中占据画幅较多的神兽,并且以两种形象出现在不同时期的汉代墓葬中。似虎形象的穷奇出现在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早期的墓葬中,但多数汉代画像墓葬中却是把穷奇刻画成牛的形象。似虎而非虎,似牛而非牛,因此人们常把它们称之为神兽。本文对穷奇作以探索考释,求证于从事汉画研究的同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