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孔子思想由“礼”起,进至“仁”、“义”,它以“仁”为核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孔子对“仁”的界定,实为“仁”的主要含义。这是一种超越了“礼”和“义”的大公境界,是最高的“德”。而“忠恕”之道是达成“仁”德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直译”和“意译”是百年难题,“直译”和“意译”没有统一的定义。翻译理论界一直把“直译”和“意译”的重点放在对译文和原文形式的比较上,认为重形式的翻译是“直译”,不重形式的翻译是“意译”。深入研究发现,“直译”和“意译”与形式无关,与词义有关,此观点是“直译”和“意译”重新定义的基础,因此推出翻译方法不是“直译”和“意译”,而是“直译”“意译”和“直译加意译”。“音译”是一个习以为常的术语,然而是一个错误的术语。  相似文献   

3.
庄子认为“无”是“道”之本源,“虚”是“道”之禀性,“无”与“虚”蕴藏着勃勃生机。芒德勃罗发现了空集的价值,揭示了自然界虚实相间的生长状态。庄子和芒德勃罗都“以无观有”,认为“无”是“有”潜藏的存在,“无”和“空”是生成万物的根源,在“空隙中生长”是宇宙的常态。芒德勃罗的空集是一种形而下的研究,其指向是现实存在物的实体和空隙合一,是对象性的整体观。庄子之“无”所看重的是人内心世界的空灵,是主客心物合一的非对象性的整体现。  相似文献   

4.
孟子“仁政”的核心是“亲民”,“亲民”不仅仅是情感上的,还体现在制度安排上。孟子之所以提出如此之“仁政”,是基于“义”的原则来变革当时的社会制度,以求使社会达到公正、有序。“仁政”的基础是“不忍人之心”,而“不忍人之心”是一种“本源情感”,正是本源情感的“不忍人之心”使孟子的“仁政”成为了可能。也正是因为这些,重新研究“仁政”具有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事物的客观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相对性是绝对的,绝对性是相对的。“绝对真理”是为反对“相对主义”,“相对真理”是为反对“绝对主义”而提出的。“真理”是实概念,“绝对真理”如“纯金”、“理想气体”是理想概念。并对马文提出了商榷。  相似文献   

6.
从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出发,讨论亚里士多德关于“是”和“一”不是“本体”的论证过程。“本体”是“是”的首要意义,而“是”作为普遍事物,它不是“本体”。这个问题的讨论能够更清楚地显示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一书中或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思想中的“是”和“本体”的关系。“是”不是“本体”的论证是理解亚里士多德“是”和“本体”关系的最关键环节,也是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所要解决的最艰难和最困惑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称善简曰圣”,缺处当补“副”字,“简”是实情的意思。“立制及众曰公”,“制”字当作“志”,是指的“无私”之志。“刑民克服曰”,“武”字当是“成”之误,“成”与“武”形近,易致误。“博闻多能曰献”,作“献”当不误,“献”是才能多的意思。“不隐无克曰贞”,“克”有作“屈”、“屏”、“藏”者,当以作“藏”是。“贞”当为“真”字之误,“贞”、“真’二字形近,易误。  相似文献   

8.
腾冲的“罗古城”、“罗密城”是白族的先民在宋“大理国”时期所建。它们以白语命名,“罗古城”是“虎踞的关口之城”,“罗密城”是“老虎的生命之城”。它们不是后人传说的“哥哥”城、“妹妹”城的意思。  相似文献   

9.
造型是中国人物画的重要基础,“形”与“神”是人物画造型的两个重要方面,“形”是人物画的基础;“神”是人物画的灵魂,“形神兼备”是中国人物画的最高标准。本文旨在探讨“形”与“神”的辩证关系,说明造型在人物画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怯气”“惬气”明清小说中常见,词义均同“服气”,“惬”可能是本字,而“怯”是通假字。《鼓掌绝尘》中的“恡气”当校为“怯气”,意为“服气”。虽然“怯气”“惬气”在现代汉语中仍使用较多,但词义都不再是“服气”。  相似文献   

11.
“毕兹卡”是土家语对土家族的自称,“毕兹卡”的具体翻译成汉语是什么意思?最传统的说法是“毕兹卡”是“本地人”的意思。但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考察,土家语“毕兹卡”与汉语“本地人”没有对译关系,也就是说,土家语“毕兹卡”中没有汉语“本地人”对应词来对译。从语言学、民俗学和历史学的角度看“毕兹卡”是“男人哭嫁的民族”的意思。  相似文献   

12.
从道德哲学视野,“人肉搜索”具有3方面的特征,一是“虚拟”与“现实”的交融,二是“自律”与“他律”的博弈,三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对“人肉搜索”加以道德哲学反思,将为网络伦理的构建与发展带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汉语中的“是”,在汉民族历史长河中产生、发展并演变着。上古时,汉语“是”只作代词,不作判断词:“是”作主语;“是”作宾语;“是”复指前置宾语。先秦时,有些“是”很像判断词,但仍是代词。“是”作判断词,是在东汉时,由指示代词发展而成的,且代替了先秦“……者……也”判断句句型。“是”作判断词后,衍生出一系列修辞作用。汉语“是”的代词、判断词、修辞三作用,既有明显区别,又有微妙联系。  相似文献   

14.
《水浒传》是对“义气”文化的最好诠释。小说生动地表现了“替天行道”是“义”的根据、“济困扶危”“仗义疏财”是我们民族“义气”的基本内容、发现并尊重人才是“义”的最高表现形式,而且“义”还是团结人教育人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从《乐记》音乐教学思想的总体构成看,《乐记》教学思想与方法就是“审”与“知”。从教学角度讲,“审”是先决条件,有了“审”的能力,才可能达到“知”的结果。“审声、审音、审乐”的能力培养既是音乐教育的任务,也是音乐教育的成果。“知”是在“审”的能力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学的行为的结果。“审”是“知”的前提,“知”是“审”的证明。在实践中,两者互为关系,难以绝对分开。  相似文献   

16.
“是”“兹”“之”是古汉语中最早出现的近指代词。“兹”“之”甲骨文中已见,“是”始见于西周金文中。甲骨文中“兹”“之”已表现出句法功能上的对立性,两周金文中,加上新出现的“是”,三者形成了严格的句法功能上的互补关系,即“是”主要充当前置宾语和复指前置宾语,“兹”主要充当定语,“之”主要充当一般宾语。与传世文献相比,两周金文在指代词的使用上存在着较为严格的“格位”倾向。  相似文献   

17.
“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是具有同等意义的辩证法。“海弗利克极限”预示,“一分为二”不是无限的,物质演化史和生物发展史都表明,“一分为二”是事物的分化与延续、选择与淘汰的过程,它维护事物的发展方向;“合二而一”是信息组合积累的过程,是新事物产生的机制,是对旧事物的挑战,“合二而一”不是和稀泥,是扬弃,是创新。  相似文献   

18.
在方法论视角下,王充“命”观念表现为自然客观化的逻辑进演。“自然”是对人格意志的排除;“自然”挂靠在“气”之上而令事物有“性”、“命”之特征,因此,“性”、“命”也是“自然”;人格意志归根到底也是“自然”。故而王充认为:“命不可勉”。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的发展现和“以物为本”的发展观是截然对立的。“以物为本”的社会发展观实际上是马克思所批判的“人依赖于物”的“物化社会”的意识形态,即“拜物教唯物主义”,其现实危害相当严重。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灵魂。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观,需要深刻理解马克思关于“人是目的”、“人的本质”及“人的自由”等重要思想,强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社会主义最高原则,才是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哲学理想。  相似文献   

20.
但有的差使无推故。 1)单句里的命令句。意思是“只要是差使大家都得去干”。这句充分显示了口语特征。 2)“但”,音义同“只”,相当于现代口语的“只要是”或者“凡是”,偏正词组。早期白话里“但”这种用法很普遍,《水浒》里就很多。“但有的差使”是主语,“有的差使”是“但”的宾语,易言之,主语的内部结构是“判断词——宾语”形式。”“有的差使”的“的”是表示完成体的时态助词,相当于“了”,但具有口语特征。又,下文“下的车”就是“下了车”。谓语是主谓词组“无推故”,是“你等无推故不干”的紧缩形式,省去主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