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竞技体育美学文化在我国存在忽视连续、全面发展的现象。我国竞技体育由于强调了其工具性而忽视了主体性 ,导致竞技体育美学文化表现为突出广义的人性精神美和社会价值 ,忽视了人性的物质美、形式美。当前世界竞技体育的发展主流是高度的职业化和成熟的商业化 ,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在这种形式下 ,要想实现我国竞技体育产业化 ,竞技体育美学文化及中国的体育文化必需同步、全面发展。在此期间 ,吸纳和兼容现代竞技体育文化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竞技体育美学化在我国存在忽视连续、全面发展的现象。我国竞技体育由于强调了其工具性而忽视了主体性,导致竞技体育美学化表现为突出广义的人性精神美和社会价值。忽视了人性的物质美、形式美。当前世界竞技体育的发展主流是高度的职业化和成熟的商业化,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在这种形式下,要想实现我国竞技体育产业化,竞技体育美学化及中国的体育化必需同步、全面发展。在此期间,吸纳和兼容现代竞技体育化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改革高校体育专业教学,为现代体育发展培养高水平裁判,推动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学校体育工作向更快、更高、更强发展,以适应现代体育在领导、组织、管理等方面人才的需求,也为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大学生开辟新途径,从而促进国民素质增强、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吕梅 《科技信息》2013,(4):340-340
现代竞技体育已成为了一个国家和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及科技等综合实力的"橱窗"。我国培养的大批竞技体育优秀人才参加世界大赛,为国争光,提升了社会主义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为竞技体育事业的腾飞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培养全面发展的智能型竞技后备人才是教育和体育部门共同的责任。学校体育在竞技人才培养上有义务也有巨大的优势,应该树立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将竞技人才的培养融入到教育大环境当中。在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女子院校中,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推动学校乃至地区的竞技体育发展,值得思考与研究。  相似文献   

5.
科学技术与竞技体育的辩证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辉 《科技资讯》2008,(31):226-227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不仅成为竞技体育发展的强大助力,而且也成为制约其健康发展的阻力因素。我们应科学地看待现代科技与竞技体育之间的关系,合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使竞技体育走向健康、有序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
盖丽静  乔凌华 《科技信息》2012,(16):276-276
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把包括竞技体育在内的整个现代发展建立在节约资源、增强环境支撑能力及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竞技体育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配置,以及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竞技体育的人力资源开发主要包括运动员、教练员和管理人员等方面。我国竞技体育50余年的发展在人力资源开发上有过许多成功的经验,但也存在大量亟需解决的问题。特别是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以后,这些问题不解决,竞技体育的人力资源会出现危机,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7.
杨恒心 《科技信息》2006,(3):147-148
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面临着种种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迎接挑战,把握机遇,坚持竞技体育的现代发展和未来发展相结合,有社会环境、经济、政治、科技等等一系列的因素在影响制约着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性发展的实施。  相似文献   

8.
王晓霞  朱杰 《甘肃科技》2005,21(10):133-134
科学化在现代竞技体育中己具备了较为完善和丰富的表现形式。而进一步理顺科学化发展的脉络,明晰竞技体育科学化发展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对于总体认识和把握竞技体育科学化发展趋势,最终完成竞技体育科学化体系的建构,将是竞技体育实现可持续发展、不断超越、不断完善过程中必须面对并无法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分析 ,提出在高校体育教学中 ,将现代竞技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相结合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建立终身体育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竞技体育是一种特殊的体育文化现象,以竞技体育文化为内核的奥林匹克运动超越了一般体育文化的范畴,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文化,更说明了竞技体育文化的特殊性。随着现代社会的整体进步,竞技将更贴近人性,更能表现人类最原始、最本质的力量与价值,存在方式与独立尊严。此文从竞技体育的文化本质、竞技体育文化的民族精神、竞技体育文化的人本思想三个方面探讨了这种崭新并不断完善的文化体系,为更深入地分析竞技体育文化的内涵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从国家和民众二维角度探讨竞技体育及其社会功能,这里将国家要求竞技体育争金牌的竞争意识和民众欣赏竞技体育的获胜意识综合定义为金牌意识,思考与分析竞技体育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及其与大众体育的关系,进而在促进我国竞技体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带动大众体育的普及与发展,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2.
对甘肃省的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的现状进行了归纳和分析,指出应在地域性全民健身运动的特殊项目(长跑、自行车、射箭、摔跤、赛马、武术等)中发展竞技项目,同时以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带动和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3.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联系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现状与规律,对我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两者之间的关系、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回顾、分析与总结。认为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不断发展形成了一种协调发展战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应该赋予更多的新内涵,为促进我国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而不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江西省竞技体育重点项目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及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重点项目的管理体制、人才培养、竞赛成绩等现状进行分析,针对江西省竞技体育重点项目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江西省竞技体育发展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在北京奥运会上突破性地取得了金牌第一,创造了中国竞技体育的历史。从表面上看,我国体育的最大收获是竞技体育上金牌数量的第一。事实上,除了金牌,我们最主要的收获是全民体育意识的觉醒,即除了竞技体育,我们还有群众体育要发展,更要与世界发展同步。从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体育的发展上看,存在的主要问题不仅仅是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如何协调地发展,而是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整合发展的相关问题。因此,诸多的专家及学者认为,北京奥运会将成为我国体育发展的一个拐点,即我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整合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  相似文献   

16.
大众文化是为一般人们信奉和接受的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依靠于政府的引导和控制,才能健康向上地发展.而体育文化作为政府引导和控制大众文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措施和手段,凭借自身的文化的积极作用,在这个引导和控制过程中,发挥了不可缺少的作用.本文就体育文化的积极性,论述了体育文化在这个引导和控制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邵雍的哲学思想是典型的儒道互补的架构。其世界观和认识论具有道家哲学形式,其人性论和伦理学却以儒家观点为内核。邵雍极端重视艺术的社会道德功效,这秉承了儒家美学传统。但他又醉心于“吟咏性情而不累于性情。”这又带有深深的道家美学思想的烙印。他的美学思想既有重道崇实的一面,又有怡情悦性的一面。他深邃而复杂的美学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民间体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健身休闲功能和绿色人文的先天特点。然而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科技日新月异的现代化浪潮中,与竞技体育相比,民间体育没有收到足够的重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文化流失及文化边缘化现象。为传承和发展民间体育项目,弘扬我国传统民间体育文化,提出通过节庆旅游的型式结合民间体育自身的特点,对民间体育项目进行系统规划、开发和营销,成为节庆旅游吸引物,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经济的发展又可以为民间体育的发展注入资金和活力,从而使节庆旅游和民间体育完美结合,达到双赢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通过对夏威夷民间体育项目草裙舞的节庆旅游发展及营销模式的研究,总结了其对我国民间体育发展的启示,实证了节庆旅游导向型民间体育发展模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是现代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传统的身体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相结合构成了现代运动的完整体系.在网球比赛中,运动员展现出来的竞技状态与能力很大程度上受心理因素的影响.网球运动员心理能量的发挥水平,往往成为决定比赛胜负的重要条件.本文通过研究网球运动心理训练的概念、意义、重要性等,分析网球运动心理训练的心理学基础,及其影响因素,以对网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南京市成功申办2014年的青奥会,青奥会在南京的筹办将对南京的城市体育产生重大影响,青奥会对城市体育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1)促进学校体育教育,实现奥林匹克精神在广大青少年中的传播;2)转变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促进竞技体育健康、可持续发展;3)普及奥林匹克教育,繁荣群众体育;4)刺激消费,拉动体育产业快速增长。通过筹办青奥会,南京的城市体育将得到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