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戚城寻考     
聂保春 《科技信息》2010,(22):153-154
戚城寻踪"戚城"名称的由来:关于因何命其"戚城"和它的由来,还未找到出处。现蠡测如下:《山海经·海外西经》中有段"刑天舞干戚"记载;《韩非子·五蠹(du)篇》有一段禹操干戚伐有苗的故事等等。告诉我们:古代"干"与"戚"常同时出  相似文献   

2.
水鬼渔夫型故事是中国民间故事的一种重要类型,"水鬼"与"渔夫"是这类故事的两个主角,因此被命名为"水鬼渔夫"型。事实上,在有的故事中,渔夫被铁匠所代替,形成一种与"水鬼渔夫"型相似的"水鬼铁匠型"故事,"水鬼铁匠"故事不但丰富了"水鬼渔夫"故事,而且对此类故事的命名也有一定的帮助,"水鬼铁匠"型故事还与中外鬼怕冷的故事相符。《生绡剪》中的"水鬼铁匠型"故事当是现在已知最早的"水鬼成城隍"类故事之一。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14篇出土文献孔子言论为参照,尝试订正一千八百余年来对《论语.子罕》首章的误谈。通过分析《论语》本文,尤其是以出土文献为参照,可以看出,孔子很少说到"利",而多次谈论"命"、"仁"。作为儒家创始人,孔子信从命与仁的观念。《子罕》首章的句读当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与"当看作"举"(称引)的通假字。该章可直译为:孔子很少说"利",却(多次)称引"命"、称引"仁"。  相似文献   

4.
《韩非子·说难篇》中讲过一个故事。卫灵公非常宠幸弄臣弥子瑕。有一次弥子瑕的母亲病了,弥子瑕得知后就连夜偷乘卫灵公的车子赶回家去。按照卫国的法律,偷乘国君的车子是要处以刖刑(把脚砍掉)的。但卫灵公却夸奖弥子瑕孝顺母亲。又有一次,弥予瑕与卫灵公同游桃园,他摘了个桃子吃,觉得很甜,就把咬过的桃子献给卫灵公尝,卫灵公又夸他爱君之心。  相似文献   

5.
杨雅婷 《科技信息》2010,(2):206-207
《梦十夜》,是明治四十一年(1908年)七月二十五日至八月五日,在《朝日新闻》上以一天发表一夜(一篇)的形式连载的。本论以"第七夜"为中心,展开对其主题分析的阐述。  相似文献   

6.
《文心雕龙.通变》篇中关于"九代"的论说,各家的观点各不相同。以"九代咏歌,志合文则"为中心,从刘勰写作《文心雕龙》的主导思想和《通变》篇的主旨出发,对几个有争议的朝代(楚、汉、刘宋)的文学特点分别进行论述。无论从题材亦或手法,秦汉之间的继承发展关系是不能分割的;刘宋文学则多不符合刘勰的"宗经六义"的特点。通过较为详细的论说,最后得出结论:刘勰所谓的"九代"为黄、唐、虞、夏、商、周、楚汉、魏、晋。  相似文献   

7.
翻译的道德     
刘怡 《世界博览》2010,(19):82-82
华夏出版社近来出了阿兰·布鲁姆所作柏拉图《王制篇》(旧译《理想国》)疏解的中译本。对多数人而言,安坐着接受先哲智慧的只言片语,比如《跟孔子学管理》、《跟庄子学做人》、研究《修昔底德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远比浪费时间在一本神神鬼鬼的疏解集上更加明智。  相似文献   

8.
牛丽君 《科技资讯》2012,(23):177-177
《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第五册的第一课,是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作者自豪与赞美的感情,一个"情"字贯穿全文。本文简述教学过程,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9.
何迪 《科技信息》2010,(34):194-194
《Vanity Fair》是英国文库中的瑰宝,作者萨克雷为我们展示了一幅19世纪英国物欲横流的社会画卷。这篇小说笔调暗含讥讽却又不乏幽默风趣,无论是从深度还是可读性上讲都可谓佳作一篇。伍光健先生将此文译作《浮华世界》,以其简洁明快的译笔把这篇外文读物带给中国读者(有时又将中国读者带去萨克雷的《Vanity Fair》。)此文将伍光健先生翻译的《Vanity Fair》的序言部分《Before the Curtain》与原文做对比阅读,并记录下一些不成熟的"比"后感。  相似文献   

10.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提出了应当尊重人类认识的感性领域、应当与哲学中研究理性事务的完善(真)一样,为研究感性事务的完善(美)开辟道路。用"想象逻辑"把必然与本体对立、知性与理性对立、知识与信仰对立;用知、情、意探讨人类在怎样一种条件下感知事物的美和完善,提出"纯粹美"(形式美)和"依存美"(自由美)的判断原则;用"反思判断"的情感形式逻辑,将音乐推到自由情感艺术的最高位,为音乐的"自律论"与"他律论"注入深刻内涵,开辟了现代音乐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1.
在人类的思想领域,神秘感起源于原始宗教和古代人们的鬼神信仰,原始宗教和鬼神信仰则源自远古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思索和普遍存在的对鬼神的敬畏心理。在神秘感影响下,神怪小说具有其独特的审美特色,小说中的神怪活动的场所是神秘瑰丽的世界,不论在空间或时间上都与尘世显著不同。经过世俗性的变化,神仙形象被人们广泛接受和喜爱;精怪则通过拟人化之后,具备了具体可感的形象特征,从而推动了神怪小说的创作、欣赏和传播。  相似文献   

12.
海派鬼文学并没有以科学精神祛除鬼文化的幻魅,反之,它包容了传统精神。鬼文学再现了中国鬼文化的神秘,凸显了中国人的怕鬼心理。对鬼的可爱,它也多有涉及,这主要体现在人鬼恋情上。海派鬼文学反拔了现代文学的新传统,继续书写了鬼的奇幻。  相似文献   

13.
生态女性主义主要关注父权制世界观对女性的统治与对自然的统治之间的关系。约瑟夫·康拉德的《黑暗的心》通过讲述欧洲白人在非洲大陆探险、殖民的故事,揭示了西方先进文明对原始自然的迫害,以及女性在男性中心论的社会中被抛离、被压迫的现实,呼吁推翻父权制度,反对文明与自然、男性与女性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体现了作者的生态女性主义观。  相似文献   

14.
在目前发现的汉画像石中共有20余幅鸡首人身神怪图像,这类图式多数在西王母座前出现,学术界较少问津。结合目前我国所发现汉画像中人兽混合神怪图像的基本情况,从象征主义角度出发,在对汉画西王母神怪侍者进行图像志的研究基础上,解读鸡首人身神怪的神性,探索背后的文化象征意义:反映汉代人对太阳神的崇拜、对吉祥的追求,从而生发出鸡首人身神怪驱除鬼邪的神圣职能,其中展现了汉代人超越自身主体的审美精神底蕴。  相似文献   

15.
《即将成人》是理查德·赖特的一部著名短篇小说,也是一部关于美国黑人青少年的成长小说。运用成长小说理论,通过分析主人公戴维·桑德斯的成长经历和成长过程,探讨成长主题在《即将成人》中的主要体现,试图从新的视角解读作家的创作意图和文学主张。  相似文献   

16.
莫里森在第五部小说《宠儿》中借助哥特式的鬼魂形象,再现了走投无路的奴隶为保护自己的孩子而不得不把她杀死的血淋淋的哥特场景,以及血腥的奴隶制度给广大黑人带来的无以言说的精神创伤。小说把揭开鬼魂身份的过程和再现蓄奴的历史过程完美地融合到一起,表明鬼魂无疑成了美国黑人奴隶历史的载体。哥特式的鬼魂形象的塑造,体现了莫里森特有的哥特情怀。  相似文献   

17.
自《春秋》中出现有关赵氏家族的记载,“赵氏孤儿”的故事历经无数文人、艺人的改编和演绎,迄今已有多个版本。日本净琉璃歌舞伎《菅原传授手习鉴》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中国“赵氏孤儿”故事的题材,吸收了中日两国中有关“赵氏孤儿”历史典籍的精华,并受到日本本土文化的影响。《赵氏孤儿》在欧洲的传播也对日本产生了一定的间接影响。近年来,《赵氏孤儿》这部传统戏剧及其故事也逐步通过影视、网络等多种手段继续传往日本。  相似文献   

18.
《聊斋志异》以写神仙狐鬼精魅的故事著称,奇思幻想的情节、血肉饱满的人物形象,别具一格的美学理想,使得《聊斋志异》有一种独特的魅力。鲁迅称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但是《聊斋志异》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超越,它把人物故事、环境都升华到一种诗歌般的意境,令小说变得丰美,富有生活情趣和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19.
凯特·肖邦的短篇小说《德西蕾的婴孩》长期以来被误读为肖邦抨击种族歧视的力作,作品中的女主角德西蕾有着灰姑娘般的身世和经历,却与灰姑娘是完全不同的命运与结局。她们之间存在的相同和相异之处构成本文对此小说进行戏仿解读的基础。通过戏仿解读,可以看到潜藏在表层文本下的肖郑的真实种族观、肖邦对黑人的厌恶、对白人的同情和她作为白人的优越感都在戏仿解读下一览无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