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英汉歇后语探析与对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歇后语在英语语言学中还没有它的学名,但歇后语并非是汉语的专利,英语也有歇后语。从词语的理据、修辞手法、句法结构和文化意蕴四个方面对英汉两种语言的歇后语进行初步的探析与对比。  相似文献   

2.
高建坤 《科技信息》2011,(22):I0175-I0175
汉语歇后语是中华语言的奇葩,反映了汉族独特的民族文化。文章探讨了歇后语的英译名,从修辞方面对歇后语进行了分型,分两部分探讨了歇后语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3.
歇后语是现代汉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校园歇后语在语言特点、构成机制、形成原因等方面与传统歇后语存在些许差异,所以可以称作是一种"准歇后语"。通过分析校园歇后语在语法和修辞上的特点、构成机制、产生的原因等内容,从而对校园歇后语这一语言现象做出较为全面的阐释,丰富对校园歇后语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歇后语是一种独特的表达形式,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在对歇后语进行中韩翻译时需要灵活性和艺术性,当然其中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本文针对歇后语中韩翻译中的问题,探索适当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5.
体验哲学强调语言的体验性,认为心智和意义都是体验的。歇后语作为汉语系统中独特的语言形式,是人类心智和物质世界交互的结果,也是体验的,体验是歇后语产生的起点和源泉。转喻和隐喻是歇后语认知识解的重要手段,转喻首先实现框架内的投射,再由隐喻进行跨框架的映射,最后实现歇后语隐性涵义向显性涵义的转化。  相似文献   

6.
歇后语表层的字面意义和深层的蕴含意义,分别指示着不同语言交际现象的外延和内涵.在做汉英翻译时,歇后语的意义诠释需要兼顾表里,结合翻译中的语境、语体和语用因素,综合权衡,区别对待,灵活做出选择和判断,以达到循名责实,成功地进行歇后语英译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利用概念整合理论从认知的角度呈现歇后语意义形成的动态过程,丰富了歇后语的研究,为人们对歇后语的欣赏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证明了概念整合理论对歇后语具有阐释力;同时提出歇后语是认知语言学的三种认知现在语言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8.
探索和创新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的英语翻译人才。本文首先就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以目的论为基础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改革进行了重点探讨。  相似文献   

9.
歇后语是现代汉语中富有表现力的一种语言形式。它生动精炼,幽默俏皮,蕴涵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十分耐人寻味。本文试就构成歇后语的修辞方法进行分析论述。 比喻是构成歇后语的基本方法。歇后语中的比喻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取材广泛。它的内容可以是现实中的各种事物。例如,“天上的星星——没有个确数”,“绣  相似文献   

10.
英语中有一种类似汉语歇后语、能表达双关和幽默的语言形式:Tom Swifties。它的语义建构机制与汉语歇后语有很多相似之处,都采用谐音法、语义双关法、拆字法以及典故法等基本语义建构模式。由于它和汉语歇后语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可以将其翻译为“英式歇后语”。对Tom Swifties语义建构机制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英语的这种幽默手法。  相似文献   

11.
试论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芳 《韶关学院学报》2009,30(11):102-105
英语与中国文化的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变体——中国英语(ChinaEnglish)。中国英语有益于传播中华文化,将随着中国人使用英语的普及和中国特色的形成而逐渐发展,从而丰富和发展英语与世界文化。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存在区别,也有其联系。中国式英语(Chinese English)是中国人在学习和使用英语的过程中,由母语的负迁移影响而形成;中国英语表现在语音、词汇、及语篇层次上,这启示我们在英语学习与英语教学中必须重视中国英语这一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2.
中国英语及其表达形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中国英语”研究的回顾,分析了具有汉语语言和中国化特点的英语表达形式,说明中国英语的客观存在及其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3.
翻译的关键在于语篇,翻译的最终效果要通过译文的整个语篇反映出来。英汉语在语篇上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一定的差异。探讨英汉语篇在衔接、连贯和语篇发展模式上的差异及对英汉翻译的影响,目的在于更好地认识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和规律。在英汉互译实践中能有意识地对语篇进行有效的调整,以提高翻译质量,实现翻译动机。  相似文献   

14.
武玉梅 《科技信息》2010,(23):I0022-I0022,I0008
大量新词不断涌现说明全球化影响已深入语言领域。本文探讨了英语新词的主要构成方式及翻译技巧,英语新词的汉译丰富了中国文化,对促进跨文化交际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广州英语”是中英通商导致的洋泾浜英语,它是中英语言接触的产物。作为当时中外通商的通用语言,“广州英语”的使用者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特点,这些使用者基本上都与对外贸易、服务业有关。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英语在世界范围内的使用也日益普及,国际化已经成为其发展的一大趋势。在英语进入中国的过程中,由于不同的语言习惯与文化背景以及社会环境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它的本土化,即出现了英语的中国变体——中国英语。本文将从中国英语的成因及特征入手,讨论它与中国式英语的区别与联系,并分析它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英语在中国传播和普及的同时,越来越明显地被融入很多中国元素,构建中同式英语很有必要。在构建中国式英语的过程中,既要坚持传统英语的基本规范、借鉴其他国家构建本土英语的经验,更要突出英语的中国特色,强调中式英语的综合性。中国式英语构建的路径是一个相对系统的综合体,体现在发音、构词法、词汇、词组、语法、句式结构、习惯表达法和叙述模式等方面。长远来看,中同式英语将会得到广泛重视和认同。  相似文献   

18.
英汉词汇,语法结构和语用层面上的概念差别分别体现了英汉语言在文化和认知上的丰富纬度。因此,英语学习应该是一个概念重组的过程。只有超越英语语言系统本身,将其和语言使用背景下的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并最终将英语语言民族的认知系统和我们自己的认知系统同时纳入我们的头脑,才是学好英语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Heat flow distribution in Chinese continent and its adjacent area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Using a compilation of 6980 heat flow measurements, we produce a new heat flow map for the Chinese continent and its adjacent areas. We develop an objective and integrated method to interpolate the heat flow data, taking into account both the uniformity within geological units and coherency of regional heat flow. The geologic units are outlined based on Zhang et al.'s active tectonic block model. Our heat flow model is presented in two formats: a contour map and a heat flow dataset with values on a 1 × 1° grid for the Chinese continent and its adjacent areas, reflecting detailed variations in some regions. Also provided is a resolution map which helps understand the reliability of the heat flow model. Our results reveal that (1) Heat flows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Chinese continent are relative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western part except that in the Tibetan Plateau area. (2) Heat flows in the Ordos and North China blocks are around 60 mW/m^2, and are 50-55 mW/m^2 in South China except for the continental marginal sea regions. (3) Heat flow is the lowest in the Junggar Basin, only 35-45 mW/m^2, and is 45-55 mW/m^2 in the Tarim Basi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provide an important dataset for studies on thermal and rheological structures of the Chinese continent and its adjacent areas.  相似文献   

20.
朱碧珊 《科技信息》2010,(11):212-212,206
“中国英语”是英语的语言变体之一。本文从对“中国英语”的正确理解出发,列举英语从汉语中吸收的大量借词,从而体现“中国英语”与时俱进,并体现其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