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之栖居"是海德格尔后期的主要思想。他把栖居之所具化为天地神人所构成的"四重整体,"通过建立一个本真的自然世界而恢复神与人,存在与大地的本源联系,使人与物的存在居于澄明。无独有偶,张炜在其小说《九月寓言》里也做了同样的努力:对"地瓜"、"黑夜"、"九月"等独特的意象的歌吟,极富诗意地还原了自然生命的本真形态;同时,通过对小村人流浪与安居两种生存境遇的诗意描绘,昭示了诗意栖居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以人类主体性为核心及文化系统为基础的视阈来审美观照"诗意地栖居"中所包含的合理人性因素."诗意地栖居"是海德格尔对人性正常化的解读,海德格尔对"诗意地栖居"的阐释是认识到现代社会中人性异化现象的人性根底.诗性·人性的共通性才是"人诗意地栖居"存在的审美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3.
徽州水口,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是徽州人的保护神和心灵家园。从实用层面上来看,具有定界、防卫、交通导向、休息聚会场所等功能;从美学意义上来看,既有儒家的"比德"思想,又有道家的"师法自然"观念,还有现代意义上的"诗意地栖居"理想;此外,还有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4.
后期海德格尔批判了现代主义主体中心论形而上学人道主义,认为一切人道主义都是形而上学的;这种主客二分的形而上学离开了物道、天道,人道主义成了虚无主义,导致了世界的各种危机;现代主义形而上学的主要问题在于对存在的遗忘;对存在的遗忘就不能处理好人道、世道、物道、天道之间的关系;要超越主体中心论形而上学就要首先恢复人的原本含义,正确看待人在世界中的位置,把人看作是天、地、神、人四元之一,平等地对待世界的各种存在者,按四元要素的整体统一关联原则出发进行筑造和栖居,从而拯救世界,达到天、地、神、人和谐诗意栖居的理想状态。海德格尔对人道主义的批判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在逻辑上出现了悖论,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世界就可能回到蛮荒之原始状态。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的诗学在后期出现了明显的转向。从对“此在”的基础本体论的分析,转向对语言诗化本质(真理)的找寻;再转向对存在的理想状态———“诗意的栖居”的追求;最后转向到对神、神性等“非本真”存在的默认。海德格尔诗学对失踪已久的真理的孜孜找寻,以及对“人,诗意的栖居”之审美理想的执著追求,为我们当前诗学的发展,提供了些许未能引起足够重视的启迪。  相似文献   

6.
米歇尔·德塞尔托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有三个维度:日常生活实践的"抵制"战略战术,"消费是另一种生产","散步于城市"的审美体验。他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对于引导人类走出现实生存困境以及创造人的"诗意的栖居"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的诗学在后期出现了明显的转向.从对"此在"的基础本体论的分析,转向对语言诗化本质(真理)的找寻;再转向对存在的理想状态--"诗意的栖居"的追求;最后转向到对神、神性等"非本真"存在的默认.海德格尔诗学对失踪已久的真理的孜孜找寻,以及对"人,诗意的栖居"之审美理想的执著追求,为我们当前诗学的发展,提供了些许未能引起足够重视的启迪.  相似文献   

8.
自然山水不仅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家园,更是心灵的栖居地和精神家园。旅游文学通过自然山水的描绘负载着儒家的"君子比德"精神、进取精神、忧患精神,这些积极入世精神是中国世世代代人们灵魂的核心。儒家精神像永不熄灭的火炬,在漫漫的历史进程中,引导、鼓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以全部的生命力量与热情,去直面人生,参与现实,不懈求索,直到心灵世界的诗意栖居。旅游文学应充分展现出儒家对个人在社会群体、民族国家中作出的价值思考。  相似文献   

9.
“诗意地栖居”是生态美学的重要命题之一。在广义的生态美学概念下,它是指在生态平衡的立场上,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审美地生存”。《丁登寺旁》和《前赤壁赋》作为东西方山水作品的代表,都表达了人与自然“诗意地栖居”的生态美学观念。但前者受“泛神论”的影响,而后者受到“佛老”思想的影响,在实现“诗意地栖居”的方式上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10.
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场所精神,就整个人类而言,是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的一种不可分离的关系.场所所具有和应该具有的精神,不仅来自于其空间的独特气氛而且也是人的创造与想象力的结晶.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是自然之子,大自然不仅是他赖以生存的生活场所,也是他灵魂安顿的精神故乡,他的生活是诗意的,他的诗意是生活化的,他真正做到了“诗意地栖居”。而这种回归自然、审美地享受平凡而美好人生的生活方式,正是中国文人乃至现代人保持自然本性、摆脱社会文明异化所强烈渴求的。  相似文献   

12.
在一个以科技活动为主的"非乌托邦"社会里,人类自身以及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均已陷入了困境,面对这样的世界黑夜,人类通过努力寻求摆脱危机的方式,以求实现一个美好的"生态乌托邦"社会。在种种方式中,"诗意的栖居"不乏是一种简便易行、行之有效的方式。当今美国深度生态学桂冠诗人加里·斯奈德不仅躬行"诗意的栖居",而且不断地参与创作,从理论高度上阐发了"诗意的栖居"。其散文《返乡栖居》扼述了作者随"返乡运动"回归到家乡后的所见所感,凸显了"地方感",感触了"返本归源"时的真正"归家",凸显了包括生态联系观、生态整体观和生态多样性在内的生态中心主义,饱含着生态本体论和生态存在论的思想理念,昭告人们在"非乌托邦"的社会里也有"诗意的栖居"。  相似文献   

13.
人类在自然中“诗意的栖居”,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关系最生动的阐释,也是人类在自然中理想生存的抽象概括。张泽忠老师在其小说中为我们呈现了人类“诗意栖居”的所在。在这个诗意的家园中有作者永远怀念的侗乡风情,更其有意蕴丰富的生态情怀。  相似文献   

14.
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为当代生态美学观的生成及其建构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陶渊明作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的典范,其人、其诗处处彰显了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平衡关系,其存在实现了"诗意地栖居"。所以,在生态美学的视角下对陶渊明及其田园诗进行再读有着深远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剧,城市已经成为了人类生活主要的栖息地。长久以来城市文学对城市的想象和建构一直都有悲剧化和悲情化叙述的倾向,但人类一直没有放弃在城市中寻找诗意的可能。城市中的“人”与“诗意”是城市文学想象与构建的一个重要且颇具争议的话题。通过对城市中的“人”与“诗意”的讨论,我们力图用一种新的创意和想象,来建构新的诗意,实现人类在城市诗意的栖居。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的哲学沉思,来观照贾樟柯电影对生存的独特表达。文章认为,贾樟柯的电影展示了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存困境,尤其展示了他们因缺失"识别如此境况的能力",而带来的"后悲剧性";精神家园的破碎,更是使他们成为永远"在路上"漂泊的零余人。非"诗意地安居"的生存表达,是贾樟柯电影关注底层生活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7.
自人类诞生以来,就理论而言,物质与精神本是齐头并进,然而在人实际的生存过程中,形而上的层面实则却时不时地陷入一种困境,荷尔德林的"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有时不免落入一种虚幻的追寻。因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人往往难以达到一种自由而"体贴"的人性存在,孕生于文革时期的样板戏《沙家浜》不失为一个生动的阐释。  相似文献   

18.
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看到现在的古诗词教学常常停留在"解释"的层面上,把完整和谐的诗词艺术品分解得支离破碎,学生死记硬背,丝毫不能体会诗词中蕴藏的情感,更谈不上品味其意境美。作为师者的我们,要努力改变这一现状,诗意栖居在古诗词课堂。  相似文献   

19.
荷尔德林说过:人诗意地栖居大地。生存于天地间的生物数不胜数,然而只有人才能活出精彩, 活出诗意。生存不等于生活。生存是生活的前提,而生活是生存的升华。从某种意义上讲,懂得生存者并不一定懂得生活。人类在与大自然的生存斗争中创造了文明,凝聚了宝贵的精神文化,从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当生存对人的威胁进一步降低时,人们开始探索什么是生活,应该怎样生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是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诗意载体、精神境界和审美风格之西部具有丰富的现代诗学内涵,体现出撼人心魄的诗性之美。其诗性之美乃在其诗意栖居的家园意识、灵魂与生命交融的西部体验以及独特的西部精神。中美西部诗人的西部体验成为一种超越时空的诗性体验,他们将这种体验融入诗歌的艺术形式之中,揭开西部厚重而神秘的面纱,重新发现人类诗意栖居之新大陆,表现出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和超越地域意义的现代诗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