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阳 《科技信息》2010,(20):I0156-I0156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西方第一部从理论内容到理论形式都比较完备的关学和文论专著.它不仅深刻论述了艺术的本质和意义,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悲剧理论,堪称欧洲戏剧理论的奠基之作.本文在一定程度上对悲剧理论进行了阐释,介绍了悲剧的基本定义,并尝试从悲剧理论出发,着重探讨情节和性格两要素在《德伯家的苔丝》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赵氏孤儿》是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被译成外文并广为流传的作品之一。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悲剧理论的奠基者,提出了悲剧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悲剧定义。如果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看元杂剧《赵氏孤儿》,来寻求二者的契合点的话,主要体现在悲剧的情节、悲剧人物的性格、悲剧的表现形式、悲剧的净化作用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了对悲剧及其他文学内容及形式上的要求,成为西方研究文学的典范之一。文章应用《诗学》中对悲剧的要求,对当代美国小说《森林之光》从情节,语言,思想及小说的功用等各方面做出深入的分析,体现出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的经典及当代小说对该理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黄英明 《科技信息》2010,(34):154-154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的著名爱情悲剧。本文以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为基础,从故事梗概入手,概述了亚氏理论的核心悲剧题材、悲剧情节及悲剧技巧和效用,进而分析《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情节和人物性格,探索悲剧的成因。  相似文献   

5.
电影《胭脂扣》自问世以来受到一代代人的追捧,该影片情节结构错综复杂、叙事视角相互交织、人物性格生动鲜明,展现了独特的魅力,同时也留下丰富的解读余地。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悲剧作了系统阐释,其悲剧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借助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从情节、性格、形象3个方面以及悲剧的功能来透视这部影片,有助于梳理复杂的故事情节,发掘作品的深层内蕴。  相似文献   

6.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是从悲剧人物自身寻找悲剧产生的原因,这开创了西方悲剧观的一个源头,也和中国悲剧观区分开来。我们清理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不但可以梳理出西方悲剧理论发展的线索和源头,而且可以比较中西悲剧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因为阐发人类行为的理性特征,从而具有了哲学的意义;又因为结构安排、语言修辞等方面的美学特征,从而成为一个文学读本。由此,《诗学》并不仅仅是研究悲剧艺术的文艺理论经典,更是"哲学之诗"。对《诗学》"哲学之诗"本质的认识有助于人们重估《诗学》之于西方戏剧史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始于悲情 终于团圆——浅析中国古代戏剧的悲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戏剧中的悲剧不同于西方悲剧,它体现的是一种悲情的特点。悲情在中国古代戏剧作品主要表现为剧中主人公大多是社会结构和伦理道德体系中的弱者,同时戏剧冲突在戏剧的结尾处往往被处理为“大团圆”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莎剧《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爱情线索是交织于复仇主线之下的一条副线。这条线索在情节发展上两次引发戏剧冲突,不可或缺地推动着戏剧情节的突转式发展,营造出强烈的悲剧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戏剧中的悲剧不同于西方悲剧,它体现的是一种悲情的特点。悲情在中国古代戏剧作品主要表现为剧中主人公大多是社会结构和伦理道德体系中的弱煮,同时戏剧冲突在戏剧的结尾处往往被处理为“大团圆”的模式。  相似文献   

11.
《庄子》的泛阴阳之"化"的思想是建立在其泛阴阳的二元之道的基础上的,是通过"三"的方法来实现的。"三"的方法既是"化"之完成的途径,也是《庄子》文本的一种言说方式。在东西方的"轴心时代",《庄子》既不同于《道德经》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的第三人称的"庄语"言说,也不同于柏拉图的单一情节戏剧的故事性言说,而是具有串联式情节的故事性言说。  相似文献   

12.
<窦娥冤>是中国古典戏剧的优秀作品,也是中国悲剧的代表性剧作.明代传奇<金锁记>即改编于<窦娥冤>.本文将主要从内容情节、悲剧意蕴两个角度出发,比较二剧的不同.同时兼谈中国悲剧与希腊悲剧的一些差别.  相似文献   

13.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模仿论的基础上对古希腊的史诗和戏剧做了分析,从而建立了各自的诗剧理论。柏拉图强调内容高于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对古希腊的悲喜剧进行了批评;亚里士多德继承了柏拉图的文学价值论思想,从科学层面总结诗歌和戏剧理论,提出了净化说,肯定了古希腊的悲喜剧,奠定了欧洲系统化的文学理论基础。他们的理论成为西方文学理论两大支流的源头: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14.
在《献给爱米尼的玫瑰》中,威廉·福克纳揭示造成爱米尼·格里尔生悲剧的原因是植根于生产和消费模式之中的生活方式的矛盾.生存悲剧的矛盾性质和非对抗性方式决定悲剧故事不需要以一个情节完整的行为作为主题,也不一定需要开始,发展和结束的矛盾过程.读者在爱米尼·格里尔生的悲剧中经历情感的极点,也感受到《献给爱米尼的玫瑰》中体现的悲剧精神正是对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高乃依是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奠基人,被称为法国的"悲剧之父",他在自己的戏剧作品中突破了古典主义奉行的创作原则"三一律"的束缚,对戏剧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以高乃依代表作《熙德》为例,分析了高乃依戏剧创作中对情节统一、时间统一以及场景统一这三个原则的突破,从而指出高乃依在戏剧创作中,自觉地遵守严格的规范,但同时又力求超越,在吸收前人创作思想的基础上自己又有所创新,对"三一律"原则呈现出既服从又超越的矛盾态度。  相似文献   

16.
为比较东西方的戏剧美学思想,这里先从亚里士多德和李渔说起。亚里士多德是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思想家、文艺理论家;李渔是十七世纪中国戏剧理论家,目前还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李渔曾直接接触过那个远隔重洋的古希腊人的思想。然而,他的戏剧美学思想和这个古希腊思想泰斗却有不少是暗暗相合的。我们把他们的那些观点作个对比,也许能更好地了解戏剧艺术的某些规律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
张小溪 《科技信息》2013,(8):191-191
本文认为,《赵氏孤儿》符合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史诗"结构。文章第一部分解释了亚氏所谓"戏剧"结构和"史诗"结构;第二部分从"三一律"、多重悲剧题材的叠加、演员叙述语言三方面进行了论证。由此出发,第三部分说明了中国古代的悲剧之悲,更多的在于过程之悲,而不在结果之悲。  相似文献   

18.
中国戏剧对悲剧和喜剧不做截然的判分,多数喜剧剧本的构成要素以悲剧为主,只是在结局作喜剧处理。喜剧收束不能淡化全剧伤感压抑,悲剧结局也会有善恶果报的补偿。西方悲剧的主旨在于创造剧场气氛,所以它更多追求演剧的震撼效果,考问观众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考验观众的心理承受力。中西戏剧的差异在于对文化的不同理解,中国文化崇尚“中和“,而西方文化追求“崇高“。  相似文献   

19.
张燕 《科技信息》2010,(21):171-171,157
本文以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为支撑,从悲剧性格,悲剧效果,及其作品的悲剧环境三方面对《妻妾成群》做简要分析,以试图寻找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在具体文本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戏剧对悲剧和喜剧不做截然的判分,多数喜剧剧本的构成要素以悲剧为主,只是在结局作喜剧处理。喜剧收束不能淡化全剧伤感压抑,悲剧结局也会有善恶果报的补偿。西方悲剧的主旨在于创造剧场气氛,所以它更多追求演剧的震撼效果,考问观众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考验观众的心理承受力。中西戏剧的差异在于对文化的不同理解,中国文化崇尚“中和”,而西方文化追求“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