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翻译活动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文化间的误读。本文简要分析了翻译实践中的两种文化误读现象,并就其产生的原因和对于翻译研究的意义提出了浅显的看法。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应站在文化的高度,这有助于更好地认识翻译的性质和提高译者的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2.
文化误读在文学作品翻译中普遍存在,《红楼梦》在海外传播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多"文化误读"现象。本文从目的论的视角,以霍克斯的《红楼梦》译本为范例,对其中有意识地文化误读现象进行客观分析,认为在批评这些误读的同时,应看到译者当时的翻译目的,从而更好地了解误读的根源,更加客观地看待霍克斯的译本及其在当时的背景下产生的积极效果和对《红楼梦》的海外传播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人们对文学文本的不同理解使翻译实践不会静止地停留在某一个瞬间,重译使文本处于动态发展之中。文本的复杂性产生误读现象,误读表明了文本理解的历史未完成性,意义的这种不完善性揭示了意义的人为创造性,因此,重译不仅是可能的而且还带有主观创造性。  相似文献   

4.
李科 《科技资讯》2008,(14):201-201
后结构主义的出现以及其在翻译研究领域的应用,对翻译文学理论产生了剧烈的冲击和影响,给翻译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思考模式,尤其是翻译文学中的误读现象。  相似文献   

5.
美国著名诗人庞德在翻译中文诗歌时一反传统的翻译方法,大量使用误读、误译的翻译手法,用独特的方式再现中国文化。从解构主义视角剖析庞德误译汉诗的合理性,可以客观、理性地理解和解释误读、误译这一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6.
刘伽 《长沙大学学报》2012,26(1):108-109
翻译误读问题产生的根源是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流的活动中翻译是极为重要的媒介,其本身就是两种文化的协商与对话,文化差异与意识形态的差异都会导致文化误读。跨文化翻译中的文化误读主要表现在文体风格、学术误读、生活习惯、宗教文化等方面。在大多数情况下,误读极大地影响了跨文化交际,因此,译者需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广度与深度。  相似文献   

7.
谈到文学翻译,人们会立即想到"翻译者,叛逆也"这一说法。由于中西方语言体系之间存在极大的差异,而文学翻译的目的是进行文化传播与信息交流,所以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势必会发挥主观创造性,甚至是叛逆性,对原著进行变通。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在文学翻译作品中普遍存在,对于各民族文化交流而言具有重大的意义。结合《红楼梦》库恩德译本对"创造性叛逆"这一文化现象进行分析,探讨其内涵意义以及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8.
翻译是一项跨文化的交流活动,不可避免地涉及不同的文化因素。文化差异处理得好坏往往是直接影响翻译成败的关键。文章从翻译中文化误读的现象入手,分析文化差异造成文化意象传递中的曲解或错位,探讨不同文化语境下文化意象传递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9.
劳伦斯·韦努蒂因其异化翻译策略为人们所熟知,但是对其异化翻译理论人们的认识还是有所局限的,甚至是有某种程度的误读。从文化方向分析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策略,对其翻译策略进行更加深入的剖析。林语堂的作品个人风格较明显,在文化上将中国古典的文学名著以翻译的形式引入西方文化之中,必然会与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有着某种呼应与吻合,因此选取林语堂的译作《凤姐说茄子鲞》予以印证。  相似文献   

10.
冯启萍 《科技资讯》2010,(11):232-232
古诗词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丰碑,其语言凝练、思想深邃、情景描述雅致,可以说其情、其景、其意境都非常美,怎样把这些美在翻译过程中逐一表现出来呢?可以说很多的因素都对这样的翻译产生深远而较大的影响,本文的重点放在了文学误读这一现象对我国古诗词翻译的影响上。  相似文献   

11.
本文拟对文学翻译中由于不同民族在语言、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等差异造成的译文与原作的"变异"现象做初步考察,用顺应理论进行阐释,试图说明在文学翻译中,变异现象普遍存在,而且是不同文明间交流的必然产物,是顺应语言与文化语境的自然结果。顺应理论对文学的翻译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丹 《科技信息》2013,(6):518-518,520
受到时代、传统、文化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翻译过程中译者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翻译意图和文化背景对原作进行必要的加工和再创作,这一现象在文学翻译中尤为突出。近年来,译者主体性研究日益受到学界的重视。本文通过对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行深入全面的阐释,对鲁迅和林语堂的翻译思想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探视文化意识、翻译目的和审美取向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龙璐 《科技信息》2013,(16):189-189
本文从多元系统论的视角下描述和阐释了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的地位变迁这种文化现象。从而进一步指出在近代中国文学的危机或转型时期,因建立新文学的需要,近代翻译文学逐渐在整个文学系统中从边缘走向了中心,从次要转向了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4.
从翻译与文化的关系之视角对清末民初的翻译现象进行分析,阐述了"功利"的文学观及其对翻译文本选择的影响和游戏的消遣的文学观与翻译文本的选择,分析这一时期文学观的变化对翻译文本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从中国古诗词英译看诗歌翻译的不可译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诗词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棵奇葩,它容入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精髓,是文学语言高度的凝练。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某些文化意象的不等值,诗歌翻译中经常会出现文化冲撞现象。本文针对这种冲撞现象,指出诗歌翻译中不可译成分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梁超慧 《科技信息》2008,(5):181-182
本文从读者和文化传播两个方面来讨论文学翻译的最终目的是在读者能够接受的基础之上最大限度地介绍和传播文化.针对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差异现象作何处理,在翻译界,产生了异化和归化两种翻译理论,经过对两种理论的研究对比,结合翻译实践得出在具体文学翻译中走异化和归化相互结合的道路更有利于读者理解作品和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7.
在影视作品中存在大量的文化缺省现象。字幕翻译作为一种新的文学翻译形式有着它自身的特点。以美剧《生活大爆炸》为例,探讨影视作品中文化缺省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翻译研究中的“误读”运行轨迹以及翻译哲学转向给“误读”提供的理论支撑,指出:一方面,“误读”在翻译研究中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由于文本的确定性及公共视阈的制约,译者对原文本的“误读”只能体现在翻译过程的理解环节而不是翻译的表达环节,译者应该尽可能的保留原文中容易引起误读的成分,把解读的权利留给读者,使译者可以读到原汁原味的译作。  相似文献   

19.
《孙子兵法》英语复译本在“中学西传”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西方译者对中国文化进行解读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误读。任何的误读形式都与译者身份密切相关。就《孙子兵法》Minford译本而言,译者采取的有意识误读的翻译策略是由其多重文化政治身份所决定的。本文尝试从文化社会学的“文化误读”概念入手,基于对Minford译本副文本的描述与解释,探讨“文化误读”与“译者身份”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提出译者对源文本的误读反映了译者本人及译者所属群体的社会心理及意识形态观念。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翻译研究中的"误读"运行轨迹以及翻译哲学转向给"误读"提供的理论支撑,指出一方面,"误读"在翻译研究中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由于文本的确定性及公共视阈的制约,译者对原文本的"误读"只能体现在翻译过程的理解环节而不是翻译的表达环节,译者应该尽可能的保留原文中容易引起误读的成分,把解读的权利留给读者,使译者可以读到原汁原味的译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