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有趣的现象历久弥新,那就是公众的饮食习惯是最需要科学指导的,可它又是科学家们最指导不好的。互为借鉴、凭空臆断的所谓"研究"、"指南",无法深入到科学层面,带给公众的无疑是自相矛盾和无所适从。难怪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人重复着著名讽刺作家马克·吐温的名言:"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让食物自己在肚子里论高低去吧。"  相似文献   

2.
袁闯 《世界科学》2007,(7):40-42
科学传播(SciCom)是一个实践与研究的成长区域。在过去的20年里,科学传播活动、课程和从业者的数目都在稳步增加。但是,科学传播究竟是什么?它在何种方式上不同于公众的科学意识、公众理解科学、科学文化和科学素养?本  相似文献   

3.
2001年6月28日,在辽西北票黑城子地区发现一宽为25厘米,高为20厘米的一个神秘的被称为"太岁"的肉团.这种俗称"太岁"的神秘肉团到底是什么东西?是动物还是植物?究竟能不能吃呢?在人类对自然界已探索数千年的今天,对这样一个世界生物史上的重大发现还有没有可以服人的科学结论?  相似文献   

4.
萨根生前付梓的最后一本书,讲述他与科学终生的爱情故事。这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科普作家对伪科学、反科学、迷信、偏见等种种魔鬼发起的全面战争。在其他的作品里,他主要是作为科学传道者向大众正面阐述科学的优美。这一次,他以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接近普通人对科学的态度与认知,剖析充斥于公众视野的谎言,解释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  相似文献   

5.
"民以食为天",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新世纪吃什么"已成为许多人想要了解的事情. 绿色食品 所谓"绿色食品"是对"无污染"食品的一种最形象表述.严格地讲,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专用标志商标,无污染的安全、优质食品.  相似文献   

6.
Bahm  AJ 王毅 《世界科学》1991,13(1):50-53
问题无问题,便无科学.科学知识产生于对科学问题的解答,而无问题,便无解答,也便无科学知识.然而,是什么使一个问题成为"科学的"呢?任何问题都是科学的吗?不是.既然不是,那么科学的问题具有什么特征呢?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如此多种多样、各不相同,以致要在这个问题上很快达到普遍的一致似乎是不可能的.作为一种假设,我认为:仅当一个问题至少具有下述三个与可传述性、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相应的特征,它才能被认为是科学的.1.如果一个问题是不可传述的,那么称它为"科  相似文献   

7.
正最近公众关注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使我想起了一句名言:科学进展是悲喜交集的福音,例外很少。我是在20世纪最著名的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K. Popper)的著作中读到这句话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以忘怀。本来,在科学传播和应用中,人们普遍接受的是"知识就是力量"的信念。20世纪初,我国发  相似文献   

8.
医学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之一,人类因为有了医学而能够治愈伤病、延长生命.医学终结于死亡,对死亡的判定经历了从"心死"到"脑死"的变革,脑死亡问题涉及科学技术问题、概念问题、伦理问题和法律问题等,至今仍在讨论当中.以脑死亡判定死亡可能也只是一个阶段的认识,医学会发展到什么境地,人类会发展到什么境地,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但我们不应忘记,科学不是世界的全部,医学不是生命的全部,人类也不是自然的全部.  相似文献   

9.
<正>春节假期,惬意的事情之一大概就是吃瓜群众看神仙打架了。这回对阵双方阵容豪华,正方:萨德里·哈萨尼(Sadri Hassani),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物理学荣休教授,积极向公众传播科学精神,著有科普书籍《从原子到银河系》,似乎天然具有对什么是科学的裁判权。哈教授将近年来兴起的在物理学领域进行的关于意识的研究痛斥为"通过借用、误用在物理学领域普遍理解的术语和概念,各种各样的神秘主义给自己换了一身新行头";反方:劳瑞·铎西(Larry Dossey),医学  相似文献   

10.
公民科学素质的本土化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立 《科学》2005,57(3):29-32
什么是科学素质,它应该具有怎样的内涵,国际上目前已有若干种典型的说法.如美国科学促进会的<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即"2061计划")、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印度的<促进科学文化素质>、国际公众科学素质促进中心的米勒(J.Miller)教授等都提出了科学素质的定义.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来,没有哪一门科学比外部宇宙更令人神往,并且最能引起公众的关注了.可是,与此同时,有那么一小部分人却在默默无闻地从事着探索内部宇宙——那装有词汇和想象力的人类的思想宇宙.如今,这些探索者已成为"认识科学"这门引入注目新学科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12.
"生在阳光下,长在幸福中"--现在的儿童真是幸福,要什么有什么,想吃啥就吃啥,但即使这样,几乎所有的父母还是担心孩子营养不够,怕孩子长不高,长不壮,总是鼓励孩子多吃点、吃好点.然而,现在的儿童却存在着营养过剩的问题,而成长过快同样可能会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加强奥运会的安全保卫,在奥运场馆及周边地区、交通枢纽周边、公众聚集区域等重点部位,有关部门安装了各种摄像头,实现重点地区"电子眼"覆盖无缝隙.其中利用红外线报警的装置作用突出,在夜间也可以工作.那么,什么是红外线呢?红外线报警器的原理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4.
<正>为推进《科学24小时》办刊水平,提高青少年科技教育与公众科普宣传的成效,加强科普业务的专家指导,从2017年第一期起,我刊特别邀请了著名科普专家、作家担任本刊特约指导,以期更好体现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特色,满足青少年和公众了解最新科技信息,体验科学魅力的需求。三位专家的盛情加入,一定会让这一全国科普名刊有更加精彩的呈现。李象益著名科普专家,中国首位联合国"卡林加奖"获得者。长期从事科技馆建设、青少年科技教育等理论研究与实践,曾任中国科技馆馆长、中国科协普及部部长、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理事长等职务,主持中国科技馆一、二期工程建设,引进世界科学中心教育理念,率先开展全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等,在全国各地进行过数百余场科普、科学教育、科技馆创新  相似文献   

15.
海岛浩劫     
《大自然探索》2007,(2):18-20
在五次物种大灭绝之后,现在地球面对另一次灾难,也可能引起物种灭绝.2006年1月出版的<自然>杂志和3月出版的<科学>杂志先后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因为它们都触及了一个敏感的话题--我们可能正在经历第六次大绝灭.科学家在对地球6个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研究后做出结论:由于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在未来50年中,地球陆地上1/4的动植物将遭遇灭顶之灾.果真如此的话,那么这将是地球自恐龙在6500万年前消失以来规模最大的灭绝事件,有人称之为"第六次物种大灭绝".而且,与前几次不同,这一次完全是由人类造成的,是地球上首次上演的由一个物种灭绝其他物种的悲剧.但是,"第六次大灭绝说"有一个疑点:灭绝是在什么地方发生的?也许,一些遥远海岛上的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可以让我们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16.
袁岚峰 《自然杂志》2017,39(4):299-303
正2016年8月16日,中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引爆了公众对量子科学的兴趣。许多人都知道了,中国的量子通信走在世界最前列——尽管对于量子通信究竟是什么,大多数人还是一知半解。最近,又有一条"日本成功进行超小型卫星量子通信实验"的新闻刷了屏。典型的报道像这样:新华社东京7月11日电(记者华义)日本信息通信研究机构11日宣布首次用超小型卫星成功进行了量子通信实验,该机构  相似文献   

17.
百问百答     
正7月20日,"科学梦大讲堂"第三期讲座"揭开数字500与大千世界的奥秘"在中国科技馆举办。此次讲座由王渝生和尹传红两位专家主讲,讲述了关于500与历史文化、500与世界科技发展等有趣的话题。现场讲座气氛火爆,青少年听众提出很多"怪"问题,如"500年后地球上有多少人"、"500年前的人吃什么喝什么",让专家们也回答得格外尽兴。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人们见面的第一句问候语便是:"吃饭了没有?"但是饭是什么?南方人说的"饭"就是大米,而北方人说的"饭"就是面食.在山西人的心目中,吃饭就是吃面.事实上中国的面食之根就在山西.  相似文献   

19.
<正>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有着太多神兽。其中有一个名为"饕餮"的神兽,它是龙的孩子,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得太多,最后被活活撑死。简单来说,它就是一个十足的吃货。宇宙中也存在着一群饕餮,它们是疯狂的物质"绞肉机",以各类气体云、恒星为食,来者不拒。它们就像是处于发育期的男生,永远不知道"饱"是什么概念,它们就是黑洞。其实,严格说来,黑洞只是一个空间区域,并非天体。不过,人们往往将两者混为一谈。当然,关于黑洞的误解还不止于此(比如,黑洞会发光,也并非是永恒的)。也许,正因为人们至今还没能直接发现"黑洞天体",所以才会让这种怪兽一直撩拨着科学家的神经。其中,也包括霍金。  相似文献   

20.
为什么每个人都应该关心公众对科学的了解呢?首先,对科学是我们的文化的最伟大的成就这一点是有疑义的,而且值得人们对它进行了解;其次,科学会影响每个人的生活,而人们需要了解它;第三,许多的国家政策的制订都包含着科学,而且只有当这种决策是通过了解情况的辩论而制定出来的,它们才会真正是民主的;第四,科学需要公众的支持,而这种支持至少是(或者说至少应该是)建立在公众对它有一种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