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五行"文化特性建构人物形象,这是中国古代部分小说人物形象叙事的一种特殊方式。"五行"之特性影响着人物思想、性格的特性生成,使其成为人物形象叙事的重要原型密码。其中猪八戒与林黛玉属"木",其思想、性格具有"木"的文化特性,揭示出"五行"作为文化密码对两个人物形象塑造的深层影响;但两个形象的文化意义、美学意义有所不同:猪八戒是感性的厚重,林黛玉是灵性的升华;猪八戒是喜剧,林黛玉是悲剧。这不仅反映出两部作品思想意蕴的差异,也体现了两部作品美学旨趣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教学背景】分析王熙凤的人物形象是教学《林黛玉进贾府》的一个主要环节。同样是分析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由于两次教学设计的着眼点不同。教学的效果也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3.
林黛玉是作者深切同情并极力讴歌的人物形象,她的性格中具有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要素,有多种美德。她不仅真诚坦荡,而且率性自然,同时还谦虚逊让,林黛玉也应是中国传统女性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4.
从刘兰芝以死反抗的做法,到崔莺莺追求自由恋爱,杜丽娘为爱情而死,为爱情而生的执着,再到林黛玉与贾宝玉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产生自由恋爱,展现了我国封建社会妇女解放的趋势和爱情文明的进展,从她们身上初步可以探索到中国妇女解放的演进.  相似文献   

5.
轻名蔑禄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永恒主题,是反对封建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历代文学作品都有所反映。比较《西厢记》中崔莺莺、张君瑞和《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的名禄观,分析了他们名禄观差异的原因,探讨了他们在反封建主义文化旅程中的作用,赞扬了王实甫和曹雪芹追求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主义的先进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6.
林黛玉——《红楼梦》众多女性中最为伤感的人物形象。《红楼梦》章章精彩,字字珠玑,红楼人物色彩斑滥、星光闪闪,林黛玉是其中最遥不可及、最让人追随、最亮最美的一颗明星。黛玉之悲,多少人为其特有的悲剧之美倾倒,多少人从她身上感受到最为伤至肺腑的痛。本文从美学的角度阐释从林黛玉身上感受到的魅力以及时代赋予的悲剧性格。  相似文献   

7.
《西厢记》中女主角崔莺莺为追求理想爱情而与封建礼法在心理和在行动上产生的“情”与“礼”的抗争是以一种胶着状态进行的,互有增长,互有低落,最后,崔莺莺与张珙的理想爱情得以实现,虽是张珙与崔莺莺的共同努力,但还是建立在张珙考取状元的前提之上的。  相似文献   

8.
诗词对《红楼梦》成功地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林黛玉就是曹雪芹用这种艺术手段塑造出的最典型的艺术形象。黛玉的诗根据所表达的不同思想和内涵 ,可归纳为三种类型 :一是表现她的多愁善感、自悲自怜 ;二是表现她的孤标傲世和高洁叛逆 ;三是表现她双重性格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9.
诗词对<红楼梦>成功地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林黛玉就是曹雪芹用这种艺术手段塑造出的最典型的艺术形象.黛玉的诗根据所表达的不同思想和内涵,可归纳为三种类型:一是表现她的多愁善感、自悲自怜;二是表现她的孤标傲世和高洁叛逆;三是表现她双重性格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0.
《葬花吟》是曹雪芹塑造林黛玉文学形象的重要篇章之一。杨宪益、戴乃迭和霍克斯对《葬花吟》中的文化负载词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呈现给译文读者的是两个不同的林黛玉。杨译版的林黛玉更贴近原文;而受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霍译版的林黛玉在一定程度上被西化了。  相似文献   

11.
本从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角度探讨了王实甫《西厢记》,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基础为好感与美感。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用饱醮心血之笔塑造了一个个悲剧人物典型,其中林黛玉更是典型中的典型。细品林黛玉,总觉得她的个性中暗含着某种扭曲。林黛玉的人生悲剧的形成不排除社会历史客观际遇的摧残,不排除封建礼教、封建思想的压抑,不排除生理病理等先后天缺陷对她们身心健康的损伤,此外还应该有某种主观自为的原因。这就是作为中国封建时代才貌双佳的少女,其心灵上积着一种彻里彻外的自卑与自尊极度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便是林黛玉人生悲剧的内在根源。  相似文献   

13.
<葬花吟>是曹雪芹塑造林黛玉文学形象的重要篇章之一.杨宪益、戴乃迭和霍克斯对<葬花吟>中的文化负载词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呈现给译文读者的是两个不同的林黛玉.杨译版的林黛玉更贴近原文;而受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霍译版的林黛玉在一定程度上被西化了.  相似文献   

14.
李真  李芳  谢瑞阳 《科技信息》2007,(19):145-145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亦枉然。”《红楼梦》的家喻户晓,从某种意义上说,主要的不仅仅在于它成功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等一系列人物形象,或者是作者所运用的高超叙事技巧以及全书所体现的深刻思想内涵,而是贯穿于全书始终的宝黛爱情悲剧。它的广泛传播,集中地反映出读者的期待视野和接受心理;在更深的层次上也折射出整个社会和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5.
我国文学作品中的春秋笔法是对人物的行为细节、语言等方面进行富褒于贬或寓贬于褒的描写,只有对人物进行仔细分析、反复琢磨,才能品味出作者对人物性格入木三分的深刻描划,以及作者在人物中的深邃寓义,从而更好地理解整部作品的主旨。贾探春在(红楼梦》“十二钗”中名列第三,是仅次于林黛玉、薛宝钗的重要人物,“红学”评论界一直对探春持以肯定的态度,对其姿容,才略及性格都加以褒扬。但是,经过对原著关于描写探春的所有章节加以细致严谨的推敲,我对夙论不敢苟同。我觉得曹雪芹在塑造探春的人物形象中运用了传统的寓贬于褒的春…  相似文献   

16.
林黛玉的死亡本能是贯穿其一生的。这种死亡本能在前期表现出来的是消融自我、融于自然。来到贾府之后这种表现更加强烈,同时也产生了变异——施虐、受虐、自虐,拥抱死亡。林黛玉就是在生命本能与死亡本能相辅相成之下,上演出了令人目眩的动荡人生,也就是《红楼梦》所说:"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并且,林黛玉的真实心理会反映到她的梦里。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对林黛玉进行解读,可以找到其性格和命运形成的内在心理因素,从而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林黛玉及其所作所为。  相似文献   

17.
在崔莺莺、张生和郑恒之间,存在着一个三角关系。历来人们认为崔郑是“门当户对”的,而本文认为崔张才更加“门当户对”,崔莺莺是已故相国之女,张生亦是已故礼部尚书之后。他们的爱情之所以受到阻挠.则是由世俗的、伦理的、家族的等各种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林黛玉自幼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飘零与孤独,使她喜散不喜聚,在日常生活中爱哭流泪,经常说“死”。林黛玉诗词抒写其内心的哀伤凄怆、抑郁不平、苦闷颓伤的情感,孤傲高洁的性情,对自己生离死别的命运有强烈的预感,蕴含着强烈的死亡意识。死亡意识使林黛玉成为最富有诗意也最凄美的生命,使《红楼梦》成为一曲女性生命的挽歌,一出旷世未有的悲剧。  相似文献   

19.
李丽雪 《少儿科技》2011,(12):40-40
看了古典名著《红楼梦》之后,林黛玉那多愁善感、清高孤傲、爱使小性的性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不禁会想:假如林黛玉生活在今天,那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相似文献   

20.
从崔莺莺和杜丽娘的成长环境、所受的家庭教育、争取婚姻自主等方面,以及戏的结局和陪侍丫鬟对她们的作用的异同的探析,挖掘二人的反封建性,且发现杜丽娘的叛逆性比崔莺莺略高一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