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义与解释     
分析哲学中的意义理论,存在两条不同的研究进路,即形式语义学和交流—意图理论。在这两条不同的研究进路中,意义与解释之间呈现出不同的关系样式。前者预设了意义先于解释,后者则主张在解释中理解意义。研究发现,形式语义学与交流—意图理论似乎不能独自阐述句子的意义,斯托克霍夫对形式语义学的批评以及达米特对交流—意图理论的批评都忽视了合理性在意义解释中的作用。基于真与合理性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形式语义学与交流—意图理论之间相互依赖。  相似文献   

2.
"意图的形而上学"作为行动哲学中的核心论题之一,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关注的重点。在最初的论述中,研究者习惯把意图理解成为一种非本体论意义上的意向状态,即把意图还原成信念或愿望,或者它们的叠加。但是随着行动哲学与心灵哲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对"意向性"论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界逐渐改变了原有的关于意图的立场,认为意图是一种不能被还原的、并且有其独特性的意向状态,而这种独特性对于行动的说明发挥着基础作用。近年来,学界虽然出现了对早期意图理论的新辩护,但这些辩护没能充分体现出意图在行动说明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因此并不构成对意图的独特性的反驳。  相似文献   

3.
说话者的意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图是话语意义的重要方面。意图有很多类型,语效意图和语旨意图是分析话语意义的最重要的两种意图,它们的实现都离不开听者对它们的认识。意图的成功交流依赖于一定的条件。  相似文献   

4.
意图与有意图的行动之间的关系是行动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有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即意图优先进路与有意图的行动优先进路。本文试图表明,意图优先进路是行不通的。任何将有意图的行动分解为意图和中性要素的做法都会在它们之间产生一个无法填平的裂隙。因此,应该像有意图的行动优先进路一样,将有意图的行动看作是形而上学意义上基本的自然类,用它来解释意图。这意味着,在实践理性领域,占中心地位的是有意图的行动而不是意图。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社会心理学的经典理论——公众情境理论和理性行为理论引入消费者对草本产品认知态度的研究中,通过问卷调查考察受众对草本产品健康理念的认知态度,探讨了消费者对草本产品健康理念的态度和行为预测的作用机制。通过行为预测模型发现,相比问题认知和约束认知,卷入度是信息获取的最强预测因素;主观规范和态度都与购买行为意图有强的正相关关系,其中态度是行为意图的最强预测因素。加入信息获取变量后综合模型是可行的;其中,态度依然是与行为意图最显著相关的因素,信息获取也成为了行为意图的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6.
对诺布效应进行理论解释一直是实验哲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传统的理论认为道德判断对意图判断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这种认识受到了越来越多实验证据的质疑和挑战,特别是在没有道德因素的情景中也发现了诺布效应的存在,这显然是不能用已有的理论来解释的。从前景理论的视角看,对行为结果的得失分析和损失厌恶对意图判断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理论解释不仅与已有的实验结果相符合,而且为重新审视大众直觉的可靠性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7.
日常语言哲学学者巴兹认为目前主流分析哲学惯用的案例方法中预设的"理论者问题"与日常实践脱节。通过考察知识定义和知识归赋案例中的"理论者问题",巴兹认为知识论案例中的"理论者问题"缺乏具体的意图和旨趣。立足于此,他持一种激进的不连贯论,即:当下哲学实践中的理论旨趣与日常关切脱节。另一位学者多伊奇反对巴兹界定"理论者问题"意义的方式。本文主张,即便接受巴兹对"理论者问题"的界定,知识归赋案例中的"理论者问题"与日常问题仍具有交集,鉴于此,我们可以捍卫一种温和的连贯论。  相似文献   

8.
实践推理是从"应然"非演绎地推出"实然"的一种推理,它的结论为行动、行动意图或行动信念。实践推理包括目标-行动、意图-意图、意图-信念、信念-信念、信念-意图等五种基本模式。行动意图必然包含着一个行动,使得基于行动意图的行动成为可能。实践推理是一个"目的-手段"的决策过程。在实践推理过程中,从目标过渡到手段暗含着几种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9.
科学进步的合理性问题是近四十年来西方科学哲学界议论最多的问题,也仍然是当前科学哲学关注的重点。逻辑实证主义者、证伪主义者和某些科学实在论者坚持科学进步的逻辑合理性,他们把真理或逼近真理作为科学的目标,通过理论之间的逻辑联系比较不同理论趋向...  相似文献   

10.
著名的诺布效应中包含了两个非对称性,称赞与责备"表态"的非对称性和行动意图之认定的非对称性。从价值应得合适态度之价值论的视角看,称赞和责备的非对称性出自"价值奇点"的理论要求,即阻止合适称赞态度无穷前进所可能导致的世界正价值爆炸。而意图认定的非对称性则是在态度"表白"中作为行动理由而平衡称赞与责备之非对称性的理性结果。  相似文献   

11.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是一种元理论贡献,旨在将历史唯物主义的触角延伸到自然领域,而不仅仅是社会经济领域。其意图也引起了西方学界的争论,学者们从文本的编辑历史、自然科学特性、实地案例论证与哲学范式的创新等角度进一步揭示了争论形成的原因以及恩格斯的意图,证明了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性。这些研究为规划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与自然关系,在科学的概念和实践的生产过程中采用辩证的框架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以信息科学为理论基础,从约定出发探寻社会规范的起源与演化,是近年来行动哲学研究中自然主义研究进路的重要体现。根据刘易斯通过信号博弈模型所做的阐述,约定被理解成信号博弈的某个均衡状态。约定可以被看成是一种描述性的规范,但是其在动力机制与规范性方面都与严格意义上的社会规范有着明显区别,因此在从约定到社会规范的演化过程中需要对社会规范进行理性重建。这种理性重建主要体现在规范性方面,集体意图理论可以为这种规范性提供更为深层次的辩护。理性重建后的社会规范可以运用回到关于科学的哲学探讨之中,比如从社会认识论的视角对科学知识的合理性进行辩护。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引入相关性,给出Lm4c+后承的一个基于经典逻辑概念的形式刻画,进而给出“愿望保持性”和“承诺可传递性”的一个统一的形式规范,从而为“意图调整”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左宗棠转战西北十余年,六次举借外债,计库平银一千五百九十五万两,统称为“西征借款”.不是有协饷吗,为何还要借外债?这就要从协饷谈起.自乾隆改西域为新疆以来,新疆驻军和西北用兵的军费多以协饷方式解决.何谓“协饷”?新疆初置时财政难以自立,故由户部和各省调拨银两维持军政开支,又因开支多用于军饷,故称调拨银两为“协饷”.  相似文献   

15.
科学进步的合理性问题是近四十年来西方科学哲学界议论最多的问题,也仍然是当前科学哲学关注的重点。逻辑实证主义者、证伪主义者和某些科学实在论者坚持科学进步的逻辑合理性,他们把真理或逼近真理作为科学的目标,通过理论之间的逻辑联系比较不同理论趋向真理而进步的程度,他们不仅要求新理论能充分解释!日理论在经验上的成功,而且还要求新理论比旧理论解释和预见更多的经验事实。逻辑主义者严格区分理论名词与观察名词,理论陈述与观察陈述,把观察名词、观察陈述看成是自明的和可靠的,通过逻辑和方法的不变性为理论提供唯一的辩护…  相似文献   

16.
在区分"集体性意向"和"集体拥有的意向"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分析集体意向的两种基本形态:集体信念和集体意图,认为二者都具有集体成员与意指对象的指向关系,但二者又有区别。集体信念可以化归为集体成员个体信念的合取,应归之于"集体拥有的个体性意向"。集体意图则以集体信念为条件,通过集体成员共同意愿的合作行动来实现,因而归之于"集体性意向",不可化归为个体意图的合取。要解释集体行为,仅有集体信念是不够的,必须要有集体意图。  相似文献   

17.
(一)引论量子力学的解释一直以来就成为物理学和哲学上争论的焦点之一,开始薛定格等提出一种机械唯物论的观点,物质波,来说明电子的波动的特征。可是不论在理论上或者实验根据上都发生严重的矛盾,所以最后不得不放弃了这种观点。此后海森堡——波尔的学派提出了唯心主义色彩极为浓厚的并协的理论。这个理论  相似文献   

18.
由姜璐、王德胜等编著的《系统科学新论》最近出版了(华夏出版社,1990)。该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耗散结构、协同学、超循环理论、生命系统论等非平衡自组织理论的基本内容以及探索这些理论所用的突变论、模糊数学等数学工具,还通过对一些实际模型如化学振荡、教育经济系统模型的分析,探索了它们在各个领域内的实际应用。但作者的意图并不仅仅局限于传播这些新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系统科学的整理与综合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诺布效应的发现及其后期研究堪称实验哲学研究的一个典范。通过对诺布效应经典案例--"董事长案例"的实验研究发现,在中国语境下,诺布效应仍然显著存在,行为实施者本身有无意图并不影响受试的意图判断。意图判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专业、出生地、道德责任判断等。伤害条件下,影响因素较为集中,而有利条件下,影响因素则较为分散。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面对伤害条件下的场景,道德责任判断在更大程度上影响受试的意图判断,验证了从道德责任判断角度来解释诺布效应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人工智能的兴起,激发了哲学家将人工智能与人类心智进行全方位的比较,但是鲜有学者思考过,一个人工智能系统,是否能够"认识它自己"。诊断这项阙漏的根源,为此提供正当性理由便是必要的。基于当下人工智能的发展水平和技术前景,表明人工智能原则上可以拥有关于自身信念、欲望和意图之类的命题态度的自我知识。从既有的关于人类自我知识的主流理论中,筛选出一个与人工智能相匹配的理论模型。该模型类似于卡鲁瑟斯的阐释性感觉理论,它也体现了卡萨姆所说的"实质性自我知识"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