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党校图书馆是党的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新形势下,州(市)级党校图书馆必须围绕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核心要素,深入开展图书馆的文化建设,不断发挥图书馆"以文化人"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当前,在中职学校中及时引入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教育是校企合作发展的重要趋势。通过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促进企业文化教育在平时教学中具体实施,不断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相似文献   

3.
我们常常将职业精神比喻为医疗从业人员生活的"镜"与"灯"。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确实需要一面心灵的镜子,以不断从价值层面判别、确认、省思。本文以文化为切入点,从升华精神文化、突出制度文化、凝练物质文化、提升行为文化等四个方面,粗浅地探索了找寻执业价值的隧道口和提炼妇幼卫生文化精神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长征精神上承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下启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宝库中的奇葩和红色文化体系重要组成部分。长征精神丰富的内涵、隽永的意义是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文化"文化自信"的基石、旗帜、号角,是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和凝集中国力量的源泉,继承弘扬长征精神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需要和必要选择。  相似文献   

5.
陶瓷是景德镇的立镇之本,称都之源。几千年的发展历程,积淀了传统陶瓷文化的深厚底蕴,凝聚成"大器成景,厚德立镇"的景德镇精神。历史地看,景德镇精神的凝聚贯穿于传统陶瓷文化发展的全过程;辩证地讲,景德镇精神既统一于传统陶瓷文化,又有其特殊性。弘扬景德镇精神,要结合时代特征,充分汲取传统陶瓷文化的养分,深化改革,锐意进取,不断助力陶瓷文化自强,实现陶瓷文化振兴,进而丰富景德镇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6.
香山文化与以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为代表的红色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宝库中的奇葩,是近代以来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和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精神产物;二者因同具"革命"的基因与魂魄,故而在实现"救亡图强"和"振兴中华"为主题的中华民族复兴中一脉相承,谱写出民族精神的崭新篇章;香山文化和红色经典文化是区域及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必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弘扬和创新。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精神"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精神文明理论的最新发展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习近平从文化视角,揭示了精神的多重含义,包括精神标识、精神追求、精神命脉三个方面.习近平深刻阐述了精神的纽带和动力作用.习近平高度重视精神问题的两个缘由,一是为了解决党员干部精神缺钙的需要,二是为了构建国民精神家园的需要.习近平"精神"思想具有战略性、系统性、求实性、创新性等几大特征,表明习近平"精神"思想极具特色、极为出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当今是文化、科技、创意三者互相渗透的时代。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关注的话题不仅仅只是温饱,精神的满足占据着人们生活的重要地位,我们日常所需的"衣、食、住、行"产品中也不断融入了审美、经济元素,更重要的是融入了很多创新元素。  相似文献   

9.
文化建设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求,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职业院校文化是学院文化的一个重要类型,具有职业性、实践性、行业性等显著特征。该文以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提出加强职业院校文化建设要突出职业院校文化特色,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将文化育人落实到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办学实践中,努力实现文化育人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有机结合、相辅相成,不断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0.
殷周革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变革。周代初年总是对殷商革命不断进行历史反思,对殷商革命的历史反思决定了周代文化的历史走向。周初文化属于中国文化的"前轴心时代",周人取代殷商后,高举起"偃武修文"的旗帜,建构了以礼乐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周代礼乐文化体现了从巫术的迷茫走向理性的清朗、从尚武传统转向尚文精神的发展趋向,这是殷周之际文化变革的根本标志。其主要体现在宗教的伦理化与礼乐文化的思想基础、政治的秩序化与礼乐文化的制度保证、生存的风雅化与礼乐文化的人格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中国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系列梦想的追逐,而这些中国化的元素必然根植在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之上。无论是“中国梦”的实现,还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建,都需要我们在新的时代下深度体认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追逐“中国梦”的大环境下,必须加强高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相似文献   

12.
《黄金》讲述的是一个有关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供养、精神文化、生活照料等方面的故事。如史伯伯的悲剧是中国现代化道路无法避免的伤痛,是中国文化转型的阵痛。中国的道德失范问题的实质是农业文化道德解体之后,社会基于历史、现状、需求等重塑道德范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中华文明是贯穿“三交”的一条主线,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三交”的社会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三交”的重要内容,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三交”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三交”的最大公约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三交”的核心。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只有以中华文明引领才能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动力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隐逸文化的旅游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逸文化沉淀着大量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成为一种具有很高旅游价值的文化旅游资源。充分认识隐逸文化的内涵,发展隐逸文化旅游,有助于进一步开拓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内容、提升旅游品位。发展隐逸文化旅游应突出个性原则、主题原则、文化原则。提出了若干发展隐逸文化旅游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建国初期,私营文化事业在一定时期内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但同时也成为陋俗文化得以蔓延的土壤。党和政府对私营文化事业的政策经历了由扶植到改造的变迁。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我国顺利完成了对私营文化的社会主义改造,为党和政府开展对陋俗文化的改造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对这段历史进行梳理,对于当前正确处理发展国有文化事业与民营文化事业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谈论中国的文化传统,常常使人陷入一个悖论环境。但是若对这个问题加以变焦处理,可以看出不同侧面:从虚实分,西方文化其用在“实”,中国文化其用在“虚”;在某个历史阶段,西方文化其优在“先”,中国文化其优在“后”;从“段位”看,西方文化段位在“中端”,中国文化段位在“高低两端”。在中国国力日渐强大的今天,物质进步与我们的精神气质显得有些不相称,这是我们追讨传统的一个最重要的理由。  相似文献   

17.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特定的生存环境使珞巴族逐渐形成自己的传统文化。自然简朴的物质体现和神秘丰富的精神内涵构建了珞巴文化的完整式样,其特点具有明显的非物质文化性质,其发展也受社会形态和生产方式的制约。在旅游开发背景中的琼林村,珞巴传统文化的现状遭遇保护、传承与利用的诸多问题,在我国少小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中具有典型性。  相似文献   

18.
陈云作为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领导人,为我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回顾历史,研究陈云文化思想,重温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文化观:借鉴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推动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大传统新视野为探寻华夏文明独特性找到重要线索.在距今4 000年之际的文明国家形成期,中原地区金属生产尚处于萌芽状态,与华夏社会共生的核心价值体系来自早于金属生产的玉礼器生产,附属于史前宗教祭祀仪式,形成一整套玉教神话观,并通过长期的文化传播逐渐构成中华认同的精神基础,在观念形态上统一了中国多数地区,这要比秦始皇用武力获取的行政版图的统一,早两千年.  相似文献   

20.
军校文化精神是军校对办学理念的追求、优良传统的继承、育人特色的彰显,也是时代精神的体现。针对当前培育军校文化精神现实情况,军校加强文化精神培育的总体原则在于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石,以培育传统和履行使命为两翼;军校加强文化精神培育的根本措施在于确立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塑造精神相互渗透的办学育人理念,形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相互支撑的建设格局,以培育骨干队伍,打好军校文化建设持续发展的组织基础。建立和完善传统方法、时代方法和特色方法相互促进的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