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当前,我国经济正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人才是关键.我们要牢固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理念,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2.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三个第一’的重要论述,着重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意味着,将教育、科技、人才摆在了新时代新征程发展的重要位置。”10月17日,  相似文献   

3.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江山深入践行企业主体导向,聚力平台、聚焦主体、聚心服务,做到院校不足平台补、活力不足政策补、人才不足合作补、创新不足服务补,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驱动成效显著,科技创新已成为江山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相似文献   

4.
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上海未来发展的根本出路和希望所在。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期既是上海转型发展、攻坚突破的重要关键期,也是科技人才创新创业、价值实现的重要机遇期。紧紧把握机遇,应对新挑战,要特别重视人才建设。人才是第一资源,要真正集聚起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在世界科技前沿领域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打造汇聚科技创新人才的高地,聚焦人才高地  相似文献   

5.
周一富 《今日科技》2023,(11):18-19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近年来,温州湾新区(高新区、经开区)、温州市龙湾区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聚焦浙南科创新城、科创高地建设,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区首位战略,努力开辟创新驱动发展新境界,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2022年,温州高新区排名进入全国前40%,创新指数位列全省第八、  相似文献   

6.
《广东科技》2012,(10):6-9
每月聚焦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科技渐成广东发展"第一引擎"4月8日,《人民日报》头版报道广东科技工作,指出科技进步正推动广东从拼体力、拼汗水、拼环境、拼资源,转向拼科技、拼知识、拼创新、拼人才,逐渐成为转型升级和科学发展的"第一引擎"。报道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7.
常金玲  王跃 《创新科技》2015,(10):52-54
深化改革是为了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使企业实现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创新驱动是为了突出人才作为第一战略资源加以优先利用,从而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归根结底,深化改革就是市场导向,创新驱动就是人才驱动。本文通过对促进科技创新顶层设计的研究,认为还需要在政策、制度、载体和环境方面进一步改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了历史性成就,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已经世界领先,但我们拥有一流独创性学术思想和原创性技术的人才还比较少,自主创新能力还很薄弱,关键设备和技术仍受制于人。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在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转变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无疑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水平研  相似文献   

9.
坚持人才优先发展策略,是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福建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工作的现状和存在不足,提出"十三五"期间适应创新驱动的科技人才发展对策,为推动创新型省份建设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0.
正"十三五"开局之际,安徽省科学技术厅全面总结"十二五"时期全省科技创新改革的实践与成就,谋划部署2016年省科技创新工作的重点,强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为建设创新型"三个强省"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一、"十二五"时期全省科技工作总体情况"十二五"时期,是安徽省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的五年,是科技改革创新深入推进的五年。省委、省政府把"建设  相似文献   

11.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列为专章进行部署,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行业对实践动手能力强的产业创新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然而由于学科设置、课程设置等原因,高等院校的学科体制不能完全适应快速变化的产业技术发展需求。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解决产业创新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矛盾,破解产业创新人才培养难题,浙江省充分发挥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行业技术引领、高层次人才集聚以及体制机制灵活等优势,联合省属高校和职业技术学校,积极探索“科教融合”培养产业创新人才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曾科 《科技智囊》2020,(6):40-44
人才是支撑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第一资源。通过研究分析湖南省科技特派员工作现状、模式及其特点,从健全工作机制、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加大支持力度3个方面提出加强县域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11月30日至12月1日,安徽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人才工作会议,提出要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聚力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为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驱动本质是人才驱动。近年来,安徽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出台一系列创新政策举措,集聚并充分发挥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对经济社会  相似文献   

14.
<正>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随着我国迈入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许多关键核心技术得以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面对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同时,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5.
面对经济的全球化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依赖劳动力和资源能源等低成本要素的东莞企业亟需进行产业调整和升级。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检索对东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本状况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东莞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科技创新人才缺乏、科研投入不足等问题。因此,加大对科技创新的鼓励程度、培养科技创新需要的本土人才,是东莞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定位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如何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助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新时期高等学校必须用明确思路和具体行动来回应的时代命题。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科技创新体制的不断变革,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模式。高等学校是高水平人才的集聚地、科技知识的创新地,科学合理的科研管理、围绕学科的科技发展理念、以学校科技发展为己任的管理团队,是高校快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科技依托力量,进而在国家创新驱动的体系中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8.
城市是创造新知识的基地和区域科技、经济发展的中心,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持续推进,城市科技创新驱动机制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已有研究在人才、产业的视角下,以知识获取、知识消化和知识溢出为主线,呈现了城市科技创新的人才驱动机制、产业驱动机制及其扩散效应,但尚未对城市科技创新的驱动及扩散过程提供明晰的整体研究框架和实践指...  相似文献   

19.
正"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了三个"第一"的重要论断。深刻领会、准确理解这一重要论断,在实践中把握第一要务、用好第一资源、激发第一动力,对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纵观世界各国发展态势,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开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0.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同志也多次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创新型城市"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有力支撑,是指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才、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