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伯象瓢蜡蝉族Parahiraciini隶属于半翅目Hemiptera,蜡蝉总科Fulgoromorpha,瓢蜡蝉科Issidae,目前全世界包括12属29种。本研究对伯象瓢蜡蝉族Parahiraciini的分类概况进行了系统回顾,编制了该族的分属检索表,给出了该族所有属、种的名录及地理分布,并绘制了伯象瓢蜡蝉族Parahiraciini全部种类的地理分布图,深入讨论了该族的分类特征、共有衍征和地理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伯象瓢蜡蝉主要为东洋界种,共28种,占96.55%,东洋-古北界共有种1种,占3.45%,我国西南地区物种丰富度最高,共有13种,占44.83%,因此,该地区可能为伯象瓢蜡蝉昆虫的物种分布中心和起源地。  相似文献   

2.
瓢蜡蝉科隶属于半翅目头喙亚目蜡蝉总科,世界性分布,共有155属973种.本研究回顾了瓢蜡蝉科160余年的分类研究历史及不同阶段瓢蜡蝉科的分类系统,介绍了国内外分类研究的代表人物及其所取得的成就,简述了瓢蜡蝉形态学特征在分类研究中的价值,并从研究现状、研究手段等方面对国内外瓢蜡蝉科分类学研究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报道中国黄瓢蜡蝉属Flavina St(a)l一新记录种:粒黄瓢蜡蝉F.granulata St(a)l,1861,记述了雌虫形态特征,绘制了形态特征图,并给出了黄瓢蜡蝉属Flavina所有种名录.  相似文献   

4.
报道中国黄瓢蜡蝉属Flavina St(a)l一新记录种:粒黄瓢蜡蝉F.granulata St(a)l,1861,记述了雌虫形态特征,绘制了形态特征图,并给出了黄瓢蜡蝉属Flavina所有种名录.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重庆市城口县双翅目(Diptera)食蚜蝇科(Syrphidae)昆虫的种类并进行区系分析。【方法】在城口县所辖全部25个乡(镇、街道)内用样线法、灯诱法、马来氏网法等系统地开展了食蚜蝇科昆虫调查;对所有标本开展了形态学鉴定和物种描述;编制了分种检索表,并进行了区系分析。【结果】采集和检视了城口县食蚜蝇科的昆虫标本共400余头;经鉴定,它们分属2亚科、6族、10属、13种,其中3族、6属、9种为城口县新纪录族、属、种。城口县的食蚜蝇科昆虫具有东洋界和古北界的成分,但以东洋界的成分占主体;而它们在中国动物地理区系中具有9种不同的物种区系分布型,所有记述的种类都分布于东洋界的华中区和古北界的华北区。【结论】研究结果有助于城口县食蚜蝇科昆虫的正确鉴定、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6.
对河南省鸡公山自然保护区的蚁科昆虫进行系统采集和整理,共采集标本500余号,经鉴定有5亚科25属63种,其中5种未定名。为保证区系分析的准确性,对已定名的58种蚁科昆虫的种类组成和区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切叶蚁亚科和蚁亚科为该地区的优势亚科;在世界蚁科昆虫区系共有3个分布型,在中国昆虫地理区共有19个分布型。该区蚁科昆虫区系具有典型的东洋界特征,且与华北区、华中区、华南区及西南区4区相互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对分布于内蒙古的雏蝗属(Chorthippus Fieber)昆虫进行了整理,共记录了29种雏蝗并对其进行了区系分析.内蒙古雏蝗属昆虫在中国动物地理区系中主要归属于蒙新区、华北区及东北区,在华南区没有分布.其中蒙新区特有种有8种,占总数的27.59%,说明内蒙古雏蝗属昆虫在中国地理区系中具有一定的特有性.在内蒙古地带性植被带中,属于草原带的种类最多,有20种,占总数的68.97%,其中褐色雏蝗Chorthippus brunneus Xia et Jin、异色雏蝗Chorthippus biguttulus(Linnaeus)、中华雏蝗Chorthippus chinensis Tarbinsky、小翅雏蝗Chorthippus fallax(Zubovsky)、东方雏蝗Chorthippus intermedius(B.-Bienko)、侧翅雏蝗Chorthippus latipennis(I.Boliver)为广布于荒漠带、草原带及森林带的广布种.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宁夏贺兰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于2007-2009年在宁夏贺兰山进行了系统的拟步甲科标本采集.结果表明,共获得标本4000余只,经分类鉴定出50种,隶属4亚科20属,其中,拟步甲亚科种类最多,计11属24种,占总种数的48%,漠甲亚科次之,计7属20种,占总种数的40%.从世界动物区系的构成来看,以中亚亚界成分为主;从中国动物区系的构成来看,贺兰山拟步甲科昆虫区系具有明显的蒙新区系特征,并且与华北区区系较为密切,与青藏区系次之,7个区系分布型中以蒙新区所占比例最高,共有32种,占64%,其次为蒙新区+华北区区系分布型,计10种,占20%.根据拟步甲科生态分布特征,并结合植被、地形、地貌,运用等级聚类分析将50种拟步甲科划分为4个生态种组;拟步甲科随贺兰山垂直植被带分布表现差异,山麓荒漠草原带和疏林草原带是主要的分布带,喜阴湿的种类主要分布在针阔混交林带以上.  相似文献   

9.
经对河北大学博物馆保存的内蒙古拟步甲定名物种和相关资料的整理,共得到6亚科26族65属232种(亚种).依据这些种类及其相关信息,分析了该科昆虫的区系组成和地理分布特征,得到如下初步结果:(1)内蒙古拟步甲区系以古北界蒙新区成分占绝对优势,总种数高达232种(100.0%),它与华北区和东北区的分布关系紧密联系,前者达到57种(24.6%),后者达到30种(12.9%),而与华中区、青藏区、华南区、西南区的联系比较疏远,共同分布种类分别为28种(12.1%)、28种(12.1%)、22种(9.5%)和11种(4.5%);(2)内蒙古拟步甲在物种数量分布上呈明显的西多东少趋势,物种分布自西向东依次为:阿拉善荒漠草原区144种(62.1%)蒙中干草原区98种(42.3%)呼伦贝尔-辽西区52种(22.4%)蒙东干草原区48种(20.7%)大兴安岭森林草原区14种(6.0%);(3)内蒙古拟步甲的特有属、种相对丰富,已知有19属(29.2%)和29种(12.5%).本文还对内蒙古拟步甲的现有区域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
在对中国鳖甲族昆虫种类及地理分布资料整理和小结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鳖甲族昆虫的区系成分和组成特点,即1)特有种丰富,2)区系组成以蒙新区为主,和3)具有明显的中亚和中亚细亚成分.对该族昆虫的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提出了中国鳖甲族昆虫具有4种分布型,即内陆荒漠分布型、季风草原分布型、青藏高原分布型和古北广布型的观点;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1.
中国自由生活革螨调查报告(蜱螨亚纲:革螨股)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简要回顾90年代后我国革螨分类概况,并报道中国革螨14科37属76种,其中,福建省新纪录46种;浙江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纪录各4种;湖北省新纪录3种;广东省、江西省和四川省新纪录各2种;海南省、湖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新纪录各1种;重庆直辖市新纪录2种和上海直辖市新纪录1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姜科植物,在1981年出版的从中国植物志16卷2分册上载19属142种10变种,之后又陆续表发了2个新属,1新纪录属和66种(附表),累计已有22属208种10变种。主要分布在西南部至东南部,计云南19属125种6变种,广西11属74种3变种,广东10属41种1变种。从属的分布区类型来看,我国姜科主要是热带亚洲(印度—马来西亚)分布类型及变型。  相似文献   

13.
调查了104个畸形外囊菌(Taphrina deformans(Berk)Tul)的发生地,并通过基因遗传算法(GARP)模型对畸形外囊菌在中国的适生情况进行了预测.实验中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简称ROC曲线)中的曲线下面积(AUC)的大小评估模型预测的准确性,所得AUC值为0.89,表明诊断价值较高.预测结果表明畸形外囊菌在中国的适生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河北南部、山西南部、广东南部、山东全部、河南全部、安徽全部、江苏全部、上海全部、浙江全部、海南全部、福建大部分、江西大部分、台湾西部沿海、云南东部、湖北东部和湖南东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并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马尾松适宜分布范围,探讨影响马尾松潜在地理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为马尾松潜在分布区种质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参考与指导。【方法】以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记录的马尾松分布数据为基础,利用MaxEnt模型及地理信息系统ArcGIS 10.3软件探讨马尾松当前地理分布特征及其潜在分布区,并针对代表性浓度路径(RCP) 2.6及RCP 8.5两种气候情景下未来(2050年和2070年)马尾松适宜分布范围及主要气候因子进行分析。【结果】当前马尾松高适生区覆盖的地区主要分布于秦岭—淮河线以南。浙江、福建、江西、湖北西南部、湖南、重庆、四川东南部、贵州北部、广西中部、广东北部等地区为马尾松主要分布区,海南、云南及台湾等地为零星分布区。在未来气候情景下,马尾松适生区向我国北部地区迁移,包括河南西部、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河北东部、山西南部等地区,而在云南南部零星地区不会再有马尾松自然分布。在未来两种气候情景4个条件中,相同RCP情景下,不同年限各适生区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变化趋势大致相同;但相同年限的不同RCP情景对应的各适生区面积变化存在明显区别,RCP 8.5的影响要高于RCP 2.6。影响马尾松地理分布的主导生物气候变量为年均降水量、最干月降水量及平均气温日较差,且降水较温度的影响更大。【结论】未来气候变化将导致马尾松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新增分布区主要集中于当前分布区北部。应以当前马尾松适生环境为基础,针对当地气候类型、土壤条件等环境因素合理建立保护区,以便马尾松能够顺利适应新环境。  相似文献   

15.
根据地理状况、气候条件、作物布局、农业昆虫种类与分布为害特点等因素,将陕西农业昆虫地理区划为2界6区.两界以秦岭为分界线,其中古北界包括陕北风沙滩地农牧区,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农林牧区,渭北旱原粮油烟果区及关中平原粮棉油菜区4区;东洋界包括秦巴山区农林果区和汉江盆地稻油果区2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栎树猝死病是一种为害林木和观赏植物的毁灭性病害,发病迅速,短期内即可造成寄主植物大量死亡,寄主范围非常广泛,主要为害阔叶树树种。对其在我国的适生区范围进行预测,并系统评估其入侵风险,有助于更好地制定针对性的防治及检疫措施。【方法】采用MaxEnt生态位模型,以栎树猝死病菌现有分布点的环境变量为基础运算预测模型,结合地理信息系统ArcGIS绘制其在中国的适生预测图;并以南京林业大学有害生物入侵预防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建立的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为标准,从5个准则层下设18个指标层因子,对栎树猝死病菌在我国的入侵风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结果】MaxEnt模型测试遗漏率与预测遗漏率基本吻合,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的AUC值(area under curver, AUC)为0.974,标准差为0.008,明显高于随机分布模型,说明该模型对栎树猝死病菌在我国的适生区预测结果可信度较高,可作为后续评估依据。栎树猝死病菌在中国的适生范围在101.9°~122.9° E,18.9°~38.0° N,主要位于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武夷山脉、南岭以南的沿海地区,约占中国行政区划面积的19.6%。栎树猝死病菌在中国的入侵风险指标值R为2.64,属于极高风险的有害生物。【结论】模型预测结果的可信度较高,鉴于栎树猝死病菌在我国暂无分布记录,且在多指标评价体系中被归为极高风险等级,建议在进境检疫中对其可能寄主植物实施严格检疫及2年以上的隔离试种,防止其进入中国。  相似文献   

17.
Using 36 SSR markers and 889 accessions of common wild rice in China, the genetic diversity and the divergence among different geographical populations are investigated. Guangdong Province has the largest number of alleles, which account for 84% of the total alleles detected in the study, followed by Guangxi Province. The Nei's gene diversity indices, from high to low, are in the sequence of Hainan, Guangdong, Guangxi, Fujian, Hunan, Jiangxi, and Yunnan provinces. Two genetic diversity centers of Chinese common wild rice are detected on the basis of geographic analysis, i.e., the region covering Boluo, Zijin, Lufeng, Haifeng, Huidong and Huiyang counties of Guangdong Province and the region covering Yongning, Longan, Laibin and Guigang counties of Guangxi Province. The common wild rice in Yunnan, Hunan, Jiangxi, and Fujian provinces are diverged into respectively independent populations with relatively large genetic distances, whereas, those in Hainan, Guangdong and Guangxi provinces have relatively low genetic divergenc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geographic separation, natural selection i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primary forces contributing to the divergence of common wild rice in China.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革螨14科38属90种,其中省区新记录59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青钱柳是集药用、材用和观赏价值于一身的多用途树种。通过应用贡献率、置换重要值比较以及Jackknife检验等综合分析方法,评价制约青钱柳现代地理分布的主要因子,可为青钱柳资源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183个青钱柳地理分布记录和8个气候环境因子数据,采用MaxEnt模型软件对青钱柳潜在适宜分布区进行预测,并在此基础上划分适宜栽培区。【结果】采用MaxEnt模型预测青钱柳潜在适宜分布区准确度极高,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AUC值)达0.964±0.006。目前,青钱柳高度适宜分布区为浙江南部、福建西北部、安徽南部、湖北东部、江西东部和西部、湖南东部和西部、贵州东部、重庆东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部; 随着未来气温的升高,青钱柳有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迁移的趋势。【结论】 影响青钱柳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是温度,包括年均温、季节温度变异系数和平均日温差,其中年均温为最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20.
基于GIS的中国松树萎蔫病发生的适应性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松材线虫在中国被认为是最具有破坏性和威胁性的外来入侵生物种之一.松材线虫潜在的区域扩散不论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还是从经济损失的角度都会对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服务功能和美学价值产生很大的影响.在中国存在很多的松材线虫容易感染的寄主植物,其中日本黑松和马尾松已经被证明是最容易感染的树种.媒介昆虫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是松材线虫病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媒介昆虫.这种天牛主要分布在河北及河北南部的大部分省份,其大范围存在使松材线虫病在中国更大区域的传播和扩散成为可能.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温度和积温都适合松树萎蔫病病原线虫和媒介昆虫的大面积发生.利用GIS对传媒昆虫、寄主树木、病原线虫以及气候等空间信息处理和分析,得出松材线虫病在中国有着极大扩散和传播可能,其中广东部分地区、广西和福建部分地区为松树萎蔫病理论上发生最为严重的区域;安徽、江苏、浙江、上海、湖南、湖北、贵州、四川、河南和山东部分地区为松树萎蔫病理论上发生的适宜区.科学的预防和严格的地区间检疫等措施对目前防止松材线虫更大范围内传播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