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老子知论包括了三种“知”:有分别心之知、通达变化之知、不知之知。这三种“知”在《孙子》中都得到了深入的贯彻。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深地理解为何说《孙子》进入了哲学境界,更深地体悟《孙子》中的不言之教,乃至更深地走进孙子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是将孙子定理从两个方面加以推广并举出它在解非线性同余式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文心雕龙》是文论名著,《孙子兵法》是军事杰作.它们一文一武,似乎两不搭界,但刘勰却注意到“文武之术,左右惟宜”,所以他不仅赞扬“孙武兵经,辞如珠玉,岂以习武而不晓文也”①;而且在自己的文论中活用了孙子“因敌而制胜”②的军事思想,去探讨“制胜文苑”③的创作原则.  相似文献   

4.
孙子其人其族其墓考论褚良才,徐枫唐代名将李靖与唐太宗李世民论兵云:“孙子之法,万代不刊。”可谓崇尚至极。然孙子究为何人?其族系渊源何绎?其墓葬于何地?兹三疑自史迁始,扑朔迷离。今综以诸年研探之文献史料,分三章予以最新详尽之考论。考论一:孙子即武子开孙...  相似文献   

5.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他“博览群书,特好兵书……注孙武十三篇,皆传于世”(孙盛《异国杂语》),就其注《孙子》十三篇而言.他是首创作注者,并为十二家注中最好的一家。他在《孙子注》中去“烦富”正“旨要”,对孙武某些军事原则作了发挥和补充,表现出了他的朴素军事辩证法思想。 (一) 曹操分析了战争中的许多矛盾现象,如众寡、强弱、攻守、进退、奇正等,看到了有些事物是矛盾的统一体,提出“在利思害,在害思利”的观点。这就是说,在战争中必须考虑利与害两个方面,在不利情况下,要同时看到有利条件,提高胜利的信心;在顺利情况下,要同时看到危害的存在,消除可能发生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所论是潍坊方言中主要人际称谓的“同指异称”与“同称异指”现象。一方面,潍坊方言中祖父母、父母等主要称谓对象,各县市区有着不同的称谓用词;另一方面,潍坊方言中“爷爷”、“爷”等同一个称谓词,各县市区往往又代表着不同的称谓对象。本文就潍坊方言中人际称谓存在的这两方面的问题,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归纳。  相似文献   

7.
“小 姓”及“老 姓”或“姓 老”是汉语称谓中非常常见的形式,而英语中却鲜见这样的称谓方式。这是中西方社会在文化传统方面的差异的一个体现。本文旨在探讨在翻译中如何体现汉语称谓的这种特殊现象,并结合了称谓语的语用功能和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作为指导依据,探讨了适用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孙子》作为兵家著名的理论著作,极为重视“人”的作用。其以道为先、安国保民、视卒如爱子、必取于人的思想都反映出先秦兵家朴素的民本观,尽管《孙子》的民本思想于当时还很稚嫩,但它仍然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9.
一、孙子定理孙子定理(国外学者多称中国剩余定理)是我国数学史上著名的成果之一。在文献[1]中,作者精辟而深入浅出地阐发了我国古代这一光辉的数学成就,明确指出了解决这类问题的原则及其在诸多方面的应用。本文侧重讨论了它在环论方面的应用。用现代语言,孙子定理的一般形式可以做如下的表述:  相似文献   

10.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劳动人民反抗贵族统治者的斗争,新兴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各大小诸侯国家的争霸和兼并战争,使战争这一暴力工具成为当时实现政治目标、扫荡落后势力的必要的工具,以至中国出现了“境内皆言兵”的风气,涌现了以孙武为代表的兵家,《孙子兵法》一书受到二千多年来的重视,名传海内外。孙子以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总结  相似文献   

11.
亲属称谓是词汇系统中颇具特色的主题集合之一。本文分别从“长辈”、“平辈”、“晚辈”、“其它”四个方面归纳了吉安方言的亲属称谓,并分析说明了其特点及一些特殊称谓词语的用法。  相似文献   

12.
关中东府方言一些常用词语,人们往往不知道它的正确写法,结合河东方言对应词语的读音和用法,考释东府方言这些词语的本字以及词的来源。  相似文献   

13.
靳晓红 《韶关学院学报》2006,27(11):114-117
称谓语的超常规使用是指交际主体出于不同的交际动机,为了达到特定的交际效果,主观态度上,故意偏离常规的称谓语使用,或者出于传情达意的需要,或者谋篇布局的考虑,有意违反言语社团的行为规范,使称谓语呈现出与话语角色不相称的非规约性的使用。称谓语的超常规使用在人际交往中的调整功能分三种情况:拉近、疏远、保持。  相似文献   

14.
清代乾嘉时期陕西省著名的碗碗腔剧作家李芳桂的《李十三十大本》中保留了许多关中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特点,是研究清代关中方言的一份十分难得的珍贵材料。《李十三十大本》中逆序词数量较多,将其逐条记下,举其他白话著作或方言用法为例并释义。  相似文献   

15.
方言的亲属称谓反映了方言词汇的面貌与特点。年龄的长和幼是亲属称谓的一项区别性语义特征。同类亲属有的区分长幼而使用不同的称谓 ,有的不分长幼而使用同一个称谓。赣东北的铅山话、广丰话、婺源话、合石话、铜山话五处方言中亲属称谓的长幼分称和长幼合称具有与普通话或相同或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玉山方言属昊语处衢片,接近南部昊语。玉山方言词汇中有大量的重叠现象存在,这些重叠词是玉山方言词汇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与普通话重叠词进行比较,显示了玉山方言重叠词的各种形式及特点。  相似文献   

17.
隶属于江淮官话洪巢片的涟水方言中首次发现有儿化现象存在。涟水方言儿化词总量较少,主要是一些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且使用频率较高的时间词、称谓词和其他普通名词;儿化实读表现与儿化音节本身的韵母类别有关;老派儿化现象比新派丰富,较之于老派,新派儿化现象呈现出明显的萎缩态势,此态势主要与普通话渗透等因素有关。涟水方言儿化现象主要是历时继承和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着重从语义和语用两个方面比较分析了靖远方言与普通话中"称谓词+的"的异同,突出了靖远方言中"称谓词+的"的特殊之处。  相似文献   

19.
亲属称谓的共用指语言词汇系统中对不同类的亲属使用同一个称谓.亲属称谓共用与同类亲属不区分年龄长幼而合称不同,也与亲属称谓的借用有别.赣东北的铅山话、广丰话、婺源话、合石话、铜山话五处方言中的称谓共用包括直系亲属与旁系亲属共用称谓、父系亲属与母系亲属共用称谓、血亲与姻亲共用称谓三种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