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邢士林 《科学通报》1992,37(5):405-405
一、引言 电子对原子、分子散射全截面的知识对于检验各种电磁相互作用是很重要的;全截面的数据对于天体物理、等离子物理和化学物理等学科的发展也有很大意义。对氩的电子散射全截面结果对于气体探测器和激光的研究也十分有用。对于原子、分子的电子散时全截面研究始于1921年Ramsauer的工作。在大多数的早期实验中,采用Ramsauer技术,电子能量  相似文献   

2.
最近,文献[1]完成了~(16)O+~*(24)Mg弹性散射全角度微分截面的测量,实验结果在大角度区呈现出振荡上升的反常现象,理论计算表明,  相似文献   

3.
无论在基础研究方面, 还是在高技术应用方面, 电子轰击原子的内壳电离截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电子轰击元素K和L壳层电离截面的测量多采用薄靶或气体靶, 气体靶仅限于少数气体元素, 而薄靶又因制靶的困难使测量工作难于开展.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 提出在厚衬底上镀薄膜的新方法来测量元素内壳电离截面. 用薄靶厚衬底技术测量了电子碰撞引起的元素钬和锇 L 壳分产生截面、总产生截面和平均电离截面, 电子能量从阈能附近到36 keV. 同时, 采用电子输运双群模型对衬底反射电子的影响作修正, 并把实验结果与Gryzinski和McGuire的两个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4.
关于肼N_2H_4的电子能谱,尚无人系统研究过,作者测定了肼的Nls结合能,俄歇能谱和价带电子能谱. 实验在McPherson ESCA-36能谱仪上进行,以MgK_αX射线为激发源,获得Nls结合能406.24eV,俄歇能谱四个峰为351.65、362.63、369.55和374.38eV.价带电子能谱  相似文献   

5.
一、地下宇宙线的特点近一、二十年来,虽然高能加速器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宇宙线的观测和研究仍然受到广泛的重视。在高能物理方面,加速器迄今达到的能量(10~(11)~10~(12)eV)仍远远低于宇宙线中已观测到的超高能粒子的能量(10~(20)~10~(21)eV);在空间物理和天体物理方面,宇宙线的研究则具有不可能为加速器所替代的特点。宇宙线的穿透能力和到达情况是多种多样的。例如:γ射线容易被大气强烈吸收,而中微子则能穿透  相似文献   

6.
两种可能的彗尾加速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中元 《科学通报》1991,36(6):439-439
早年,在Ⅰ型彗尾中就观测到有大的加速现象,其数值可达300 cm/s~2.近年对G-Z彗星进行直接测量,得其粒子的能量高达2×10~5eV,远高于彗星离子的初始能量(≤2×10~4eV),  相似文献   

7.
C_(60)的光致发光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润光 《科学通报》1994,39(1):24-24
由全碳组成的笼状簇合物(fullerene富勒烯)是不同于石墨,金刚石的碳的新的形态.其中具有截角正20面体结构的C_(60)是在合成富勒烯中采率最高的一种.采用不同的方法分析和计算,C_(60)固体(指FCC结构)的禁带宽度不相同,其值在2.6—1.5eV之间.对于C_(60)分子,采用LDA方法计算HOMO(最高填充分子轨道)同LUMO(最低空分子轨道)间能隙为1.9eV,采用SSH模型计算为1.7eV.群论分析表明其价带(即HOMO)属于h_u群,导带(即LUMO)属于t_(iu)群.由于t_(iu)同h_u的直积不包含t_(iu),所以C_(60)的带间(LUMO-HOMO)为禁  相似文献   

8.
张纯祥 《科学通报》1995,40(11):1030-1030
Sch(?)fer等人用重离子O~U能量从1.5~19.5 MeV/u轰击E.Coli B/r和Bs-1生物样品,测量了它们的重离子失活截面,观察到了截面随入射离子的能量减小,阻止本领增加而减小的现象,即Thindown现象.最近,Katz和Zachariah所做的10MeV/u由He至Ar的离子对E.Coli作用截面的计算表明,E.Coli是一次击中探测器,报道的是对低原子序数和低LET离子的辐射响应,在这种情况下Thindown现象并不出现.由于E.Coli一类细菌的构造远比哺乳动物细胞简单,所以研究这些细菌的辐射效应显得更有意义.Thindown效应对辐射作用模型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杨涛  李家才 《科学通报》2012,(31):2916-2921
利用电生介子实验测量方法研究夸克-强子二重性,尤其在S1/2=2GeV附近的深度非弹性条件下的单举电子核子散射实验,是验证其共振态二重性最佳的能量区域.本文描述了依据夸克-强子二重性来研究固定靶实验在单举反应中的共振态现象,并描述了利用共振态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的方法.计算了介子系统能动量、四动量、散射角等相关参数,同时讨论了实验测量方法,从理论与实验的角度说明了北京试验束装置上的固定靶电子散射实验是研究夸克-强子二重性的重要实验数据库.  相似文献   

10.
对K3±δC60 多晶薄膜进了同步辐射光电子谱研究 .入射光子能量为 17~ 86eV .实验发现K3±δC60 光电子谱的HOMO_1,HOMO及LUMO等导出能带的谱峰强度均随入射光子能量的增加而呈现振荡的性质 ,与纯C60 的光电子谱峰随入射光子能量变化的趋势相似 .结合C60 分子独特的笼状几何结构 ,认为其电离截面的变化是由于K3±δC60 的末态电子在C60 分子笼内形成球状驻波引起的 .以驻波的边界条件为基础进行理论计算 ,得到的电离截面极小值对应的光子能量与实验得到的结果符合良好 .  相似文献   

11.
给出了一种可更准确测量微藻混悬液及微藻细胞光谱衰减特性的改进方法,该方法利用不同藻液光程的两个比色皿进行测试,充分考虑了多层介质间的多次反射作用.利用改进的双光程法测得蒸馏水的光谱衰减系数与文献中的数据吻合较好.实验结果表明在300~700 nm波段,BG11培养基的光谱衰减系数显著高于蒸馏水,而大于700 nm波段时,其光谱衰减系数与蒸馏水基本相同.在300~1300 nm波段,小球藻混悬液的光谱衰减系数随波长变化明显且随着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而在1300~1800 nm波段时,浓度对其的影响减弱.在测量波段,不同浓度小球藻的衰减系数及衰减截面随着波长增大逐渐减小,且不同浓度小球藻衰减截面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12.
《科学通报》2021,66(11):1315-1326
射电连续谱偏振观测是探测银河系星际介质性质的有力工具.中德6 cm银道面偏振巡天使用新疆天文台南山站25 m射电望远镜对银道面银经10°~230°、银纬±5°之间的区域进行了总强度和线偏振的巡测.历时10年,完成了世界上地基射电望远镜观测频率最高的银道面射电连续谱偏振巡天,揭示了银道面在6 cm波段的辐射分布和横向磁场取向.该巡天是国产数据描绘的银河系画卷,其较高的观测频率使得消偏振效应小,能够探测来自银河系更远处的偏振辐射.利用这些数据,巡天团队对银河系超新星遗迹、电离氢区、法拉第屏等多种射电目标的研究取得了系列性结果:先后发现了4颗新的银河系超新星遗迹,其中在2011年发布的两个新超新星遗迹G178.2–4.2和G25.1–2.3是国内学者首次使用国内射电望远镜完成的发现工作;对70多个已知超新星遗迹进行了流量密度、偏振和谱的测量,首次探测到超新星遗迹G16.2–2.7、G69.7+1.0、G84.2–0.8、G85.9–0.6、G205.5+0.5和G206.9+2.3的偏振辐射,新的6 cm波段总强度测量还为确定20个超新星遗迹的谱指数提供了关键数据;完成了对巡天范围内可以准确估计6 cm波段流量密度的401个HII区的统计和测量,补充了国际HII区列表中对于延展HII区的数据缺失.在弥漫辐射偏振探测方面,发现了若干在低频射电偏振观测数据中无法显现的、在总强度辐射上没有对应体的高法拉第旋率结构.巡天数据已经在国际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并一直被用于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3.
TFEL发光层体内的点缺陷及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薄膜的光致发光谱的测量 ,研究了分层优化的ZnS∶Er3 薄膜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层体内点缺陷的种类及其在禁带中的能级位置 .结果表明 :ZnS∶Er3 体内除了作为发光中心的替位铒离子ErZn外 ,主要的点缺陷是S空位VS、Zn空位VZn、浅施主ClS 和FS、深受主Cu 等 .S空位是双施主能级 ,V1 S 和V2 S 分别位于导带底 1 36和 2 36eV处 ;Zn空位是双受主能级 ,V1-Zn 和V2 -Zn 距价带顶分别约为 1 0 0和 1 5 0eV ;Cu 能级位于价带顶 1 2 6eV处 .另外 ,还讨论了上述点缺陷对薄膜电致发光的影响 .通过S空位的俄歇型无辐射能量转移 ,降低了稀土掺杂的ZnS薄膜电致发光器件的短波发射强度 ;ClS 和FS 的场发射及Zn空位的碰撞离化是发光层内产生空间电荷的两个可能的因素 .  相似文献   

14.
Co/Sb多层膜在光子能量为528 eV和掠入射为10.3°时有近62%理论反射率. 推导出了入射光为非单色光时多层膜反射率的计算方法, 分析了不同入射光能量分辨率对多层膜测量反射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 Co/Sb多层膜测量反射率对入射光能量分辨率有强烈的依赖性, 如果入射光能量分辨率小, 将导致测量反射率远小于理论反射率. 只有在入射光能量分辨率达到1600以上, 测量反射率才等于多层膜实际反射率. 给出了Co/Sb多层膜反射率的拟合值, 这与实验结果是吻合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海海域Geosat卫星测高海平面和海面地形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多年以来,大地测量学家和海洋学家一直依靠测量船和验潮站的测量数据来研究占全球总面积70%以上的海洋,虽然这些数据在揭示海洋以及气候变化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测量数据稀疏、重复周期长等缺陷,限制了更进一步的研究.卫星测高这一新型卫星空间遥感技术的出现使得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地、多次重复地准确测量海洋表面变化成为可能,特别是在全球海平面变化、地球重力场模型、中等尺度海洋环流以及厄尔尼诺现象等研究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杨彦云  杨过  王康  段芳芳 《科学通报》2022,(23):2727-2735
放射性核束物理是当前核物理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直接核反应是研究放射性核的反应机制和奇特结构的重要方法.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在HIRFL-RIBLL1上开展的放射性核的弹性散射和破裂反应研究,并介绍了国际上的研究现状.通过对典型中子晕核11Be和质子滴线核8B在高于库仑势垒能区弹性散射的系统性比较研究,明确了即使在3倍库仑势垒附近的能区,破裂反应道仍然会对丰中子核的弹性散射道有强烈的耦合效应.研究表明,与入射能量相比,破裂反应对其他反应道耦合效应的强弱对奇特核的核结构更加敏感.此项研究加深了学界对放射性核反应动力学的认识.无论是丰中子核还是丰质子核,去弹破裂都在破裂反应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大角度范围内.总体而言,丰质子核的破裂截面明显小于丰中子核.同时理论研究表明,紧密束缚核的破裂反应主要来自去弹破裂的贡献,对破裂反应机制的理解还需要开展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7.
刘夏姬 《科学通报》1995,40(15):1374-1374
由于微弱信号的测量,如量子宇宙学中引力波的探测给实际测量提出了新的要求,Braginsky等人提出了量子非破坏测量的概念(quantum-nondemolition measurement 简称QND测量)即第一次测量对被测物体的待测力学量没有扰动,再次进行观测能重复第一次的测量结果的测量称为量子非破坏测量.正是由于它的这个性质引起了很多实验和理论物理学家的关注.本文通过研究一个简并的三能级原子与光场的相互作用,由精确解计算给出在绝热  相似文献   

18.
潘广炎 《科学通报》1991,36(2):105-105
一、引言 最近,Aumayr等人在2-20keV能量范围内研究了He~+与Na碰撞过程,给出了单电子俘获截面和NaID_(1,2)的发射截面。Nagata等人和DuBois也分别在实验上对单电子俘获过程进行了研究。Mo’和Riera以及Shingal等人在理论上研究了He~+-Na,He~(2+)-Na碰撞激发过程。  相似文献   

19.
北斗导航卫星系统BDS已在新一代试验卫星星座上成功实现了星间链路(ISL)相互伪距测量.对时分体制Ka频段星间钟差测量实测数据的分析表明,虽然星间钟差测量的随机误差水平达到了10 cm(RMS)水平,但其中仍包含显著的系统性测量误差.该系统误差严重影响了星间链路测量在星间时间同步和提升轨道精度等方面的应用.分析表明,该系统误差来源于星间链路信号收发设备的时延.该时延在地面环境难以标定,且地面标定值在卫星入轨和在轨工作期间受空间环境影响可能发生变化.本文利用BDS星地L双向时频传递设备采集的星地钟差数据,以及星间链路测量数据,对星间链路收发设备的组合时延进行最优估计.估计的具体策略是对任意一个卫星对,利用这两颗卫星的星地钟差数据以及星间链路数据,解算这两颗卫星星间链路设备的组合时延.对2IGSO/2MEO新一代试验卫星星座连续14 d的数据处理结果表明,每天对每颗卫星解算一组星间链路组合时延值,该时延值的时间序列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其在14 d内的标准偏差小于0.3 ns.将获得的组合时延值应用于星间相对钟差的测量,星间链路对地数据测定钟差与星地L双向钟差测量结果得到的钟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证明了组合时延的自洽性.结果表明,星间链路数据对MEO卫星境外弧段钟差预报精度提升尤为明显:钟差监测弧段提升达到全弧段的40%以上;卫星入境后,M1S预报误差从3.59降低至0.86 ns,M2S从1.94降低至0.57 ns.  相似文献   

20.
以普通推拉框型材截面为例,阐述了全包覆共挤模具的缝隙取值方法.通过对流道内压力控制的分析,探讨了共挤流道的设计方法,并且完善了如何设计好全包覆共挤模具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