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湖北省城市规模分布及其扩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分形理论,测算出湖北城市规模分布的分维数,其分维值表明湖北省城市规模趋于均分布,但不同地域城市规模分布的均匀程度和演变进程是不一致的,在献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得出了湖北省城市规模演变的垂直与水平扩展的主要原因是内外投资水平和城市发展政策两大要素,特别是城市发展政策要素对城市规模分布影响是突出的。  相似文献   

2.
湖北省城市体系分形特征及其规模结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简要介绍分形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哲夫法规计算了湖北省城市体系三项规模指标——非农业人口数、全部工业总产值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分维值,分析了分维值的变化和规模结构自反现状特征,提出了湖北省城市体系培育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城市体系等级结构变化的分维分析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本文借助分维及城市规模分布的离散度和均衡度指数分析了河南省城市体系等级结构演化的动态特征,井利用R/S分析考察了其发展趋势,发现系统的要素规模差异逐渐缩小而且具有持久性,这表明河南省城市的人口分布将避渐趋于均衡,需要采取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4.
陕西省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是制定区域城市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方法 利用分维值的变化对陕西省城市体系规模结构进行分析,探讨了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现状.结果 ①城市体系等级规模分布严重不均衡,满足首位型分布特征,首位城市的垄断性太强,中小城市的规模与高等级城市相差太大,并且存在城市规模等级的断层现象,②城市体系等级差异有减少的趋势.结论 继续强化首位城市的作用,加快宝鸡、成阳迈入特大城市的步伐,扩大中小城市的规模,提高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选择城区总人口代替城市人口指标,建立在多尺度分析视角基础上,对湖北省城市系统进行了位序-规模和规模~频数(个数)研究,运用分形理论对城市体系的景观结构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用城区总人口代替城市人口作为衡量城市人口规模的指标,位序-规模法则能够描述1980~1998年湖北省城市系统的规模组织,但效果并不是最佳.(2)改革开放后,湖北省城市系统的人口规模分布分维值和结构容量虽然出现了波动,但整体上是上升趋势,说明湖北省城市系统均衡度不断增强,城市人口规模不断增加.(3)不同时间和人口规模尺度上,湖北省城市系统的景观结构呈现“紊乱增长”、“双核”结构和“多峰形性”共存的特征,不同时期组成各“核”的城市规模区间差异明显.(4)在空间分布上,湖北省城市系统具有“沿交通线”和“在平原地区”集中生长的特点.换言之,整个城市系统的空间分布是在自然或人工地理位置的比较优势基础卜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由此形成了“东西疏、中间密”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6.
基于分形的福建省城市规模分布动态演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分形理论研究福建省城市体系规模分布的自相似性质和特征,借助分维及城市规模分布的均衡度指数分析福建省城市体系等级结构演化的动态特征,运用R/S分析方法对城市体系演化趋势作出预测,结果显示福建省城市规模分布的分维值有持续上升的趋势.论述了分维值上升的利弊,并根据分形优化原理提出改善福建省城市等级结构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湖北省城市体系分形特征及其规律结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在简要介绍分形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哲夫法规计算了湖北省城市体系三项规模指标-非农业人口数,全部工业总产值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分维值,分析了分维值的变化和规模结构自反现状特征,提出了湖北省城市体系培育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城市规模分布的分形描述--以山东半岛为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分形理论是一种从自然或社会现象本身出发研究其内部规律的理论方法,优于传统研究方法对复杂现象进行的简化抽象,更接近于实际.城市规模分布具有分形特征,可以用分形理论来解释其分布的均衡程度及特点,并进一步为区域城市体系的发展提供参考.本文以山东半岛为研究案例,利用分形理论的分维测算方法对城市规模分布进行描述,发现其城市规模分布比较均衡。首位城市不突出,中小城市比较发育,今后应进一步突出大城市的首位作用,稳中有升地发展中小城市.  相似文献   

9.
通过测算20年来陕西城市体系等级规模分布的分维值,得出结论:陕西省城市体系规模分布符合分形特征;城市体系规模分布比较分散,人口分布呈不均衡态分布;整个城市体系的分形表现出中间层次的弱缺,存在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断层;城市体系等级差异虽有缓慢减小的趋势,但距离最优状态还很漫长。在对这些特征做出解释的基础上,认为应采取促进省内二级中心城市的发展、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体系的建设、加强城市体系的产业规划等措施促进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10.
借助城市首位度指数、城市规模基尼系数、城市等级规模分布不平衡指数、位序-规模法则模型及相关分析法,对东北地区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演变及机制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城市体系中首位城市沈阳在发展的同时其他等级城市发展势头也很强劲;各规模等级城市人口总体处于均匀分布状态;城市规模分布日益均衡;城市规模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指向性;影响城市等级规模结构演变的因子主要有经济因素、交通因素、政策因素、自然因素,四大因素通过作用城市数量、城市规模、城市结构等方面,最终影响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的演变.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体系的分形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城镇体系规模结构方面,计算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体系的首位指数、城市规模分形分布的分维数,并讨论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及其特点;从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角度,计算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体系中心城市吸引力的分维值和空间结构的关联维数,分析其分形结构特征.最后,提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方向:在发挥江浙沪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分工,优势互补,最终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区域整合优势,带动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从分形理论在城市规模结构研究中的应用入手,以Hausdorff维数为依据,通过Zipf公式对东北地区三大城市群规模结构进行了分维测算.结果表明东北城市群具有分形特征,三个城市群人口分布比较均衡,首位城市规模不是很突出,中小城市发育比较成熟.最后基于分形理论的测算与分析结果,提出了城市群城市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3.
西北城市体系分形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城市是人口和经济的聚集地,区域城市体系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具有分形特征,其分形生长在不同阶段所对应的规模容量和分维数(均衡度)有所不同。以柯尔莫哥诺夫容量维对西北地区城市体系人口和经济的规模容量及分维数进行了测算,绘制了其年际变化曲线,最后结合实际对各城市体系的特点和发展态势进行了概括。  相似文献   

14.
城市形态的分形维数:理论探讨与实践教益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国内外学者经过大量研究发现城市形态的分维平均而言约为D=1.71,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本文提出,城市土地利用形态具有DLA性质,其分信的理论值应为D=1.67;城市交通网络具有DBM性质,其分维的理论值应为D=1.75左右,城市形态演化具有DLA和DBM双重机理,故其分维总体而言介于1.67-1.75之间,平均值取其中值恰为1.71,这就从理论上解释了城市形态的分维数值。另一方面,借助回转半径r与r范围内城市土地利用面程S(r)的标度关系定义分维D,可得S(r)=kr^D,由此定义了城市活动强度指数ρa=Dk/2π和ρr=paR^D-2,式中k为比例系数,R为城区半径,ρa,ρr连同分维D值可以作为城市规划和城市空间结构分形优化的有关指数。在实践上,城市形态的分维可取D≤1.71,城市活动密度指数以不超过0.272k为佳。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分形几何理论,研究了采煤工作面煤尘粒度分布的分形特征.研究发现,煤尘粒度分布具有很好的分形结构,其粒度分布可用分维值定量地描述。研究煤尘的分维值能为选择除尘方法和设备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刻画山东省城市规模分布特点,以市区非农业人口作为城市规模的特征量,选取山东省建制城市1990—2008年的相关数据,采用首位度指数、帕雷托模型、基尼指数,借助ArcGIS 9.3对1990年以来山东省城市规模分布时空演变特征进行探讨.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规模城市数量的分布大致呈金字塔型,城市规模分布集中性呈现先减弱后增强的趋势;2)首位城市垄断功能较弱但趋于增强,中间位序城市比较发育,且分布均衡,规模结构差别趋于增强;3)城市体系的结构容量在不断增大;4)山东半岛城市群、济南都市圈、黄河三角洲城镇发展区、鲁南城镇带4个城镇化地域单元互动发展的格局逐渐清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城市体系发展的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利用分形理论计算出昌九地区137个城镇城市首位指数,测算出城镇规模级别分布维数、聚集维数、网格维数,从而揭示昌九地区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状况。研究表明:1)利用城区常住人口规模测算出两、四城市指数,分别为3.56、2.36,均高于正常值,表明昌九地区城镇体系属于首位型分布;从城镇体系规模级别测算出分维数为0.758 8,验证了昌九地区城镇体系呈极核型结构,城镇规模分布不均衡;2)南昌市区、九江市区的集聚维数为0.755 9、0.614 4,中心城区在昌九地区城镇体系自组织演化过程中核心作用显著;3)昌九地区城镇分布的容量维与信息维分别为1.754 5、1.510 6,城镇分布均衡性偏低,城镇稀疏的地区分形形态不佳。昌九地区城镇体系结构呈现不平衡状态,首位城市的垄断性较强,小城镇发育不完全,影响了城镇体系功能的充分发挥,提升中小城镇功能是今后昌九地区今后城镇体系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三角洲各城市竞争力时间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城市竞争力概念进行界定并建立了对应的指标体系,引入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实证研究了长江三角洲15个地级市1997~2004年间城市竞争力的演变.长江三角洲整体城市竞争力提高的同时内部差异扩大,呈现出浙江省追赶江苏省的局面,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依然是影响城市竞争力的最主要因素,但环境要素、对外开放以及发展潜力对城市竞争力的贡献日益加强,各因子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趋向均衡,同时行政区划调整对城市竞争力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揭示行政级别-城市规模-旅游发展的内生关系,提出行政级别-城市规模-旅游发展内生关系假设模型与城市规模-旅游成长二维演进模型。以长江三角洲地区25个城市的国内旅游发展为例,利用1994—2014年统计数据,结合理论模型与测量模型,对长三角地区城市规模与国内旅游关系演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城市结构中,行政级别越高,城市规模指数与响应系数越大,国内旅游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城市行政级别背景下,城市综合规模指数梯度结构明显,本区省会及以上城市受政府倾向度会加速偏转;城市规模-旅游成长二维演进过程中,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一般分布在Ⅰ类象限区,地级市及以下城市一般分布在Ⅲ类象限区;城市分布的四类基本象限,伴随时间因素,存在转换与演变关系。  相似文献   

20.
针对城市规模研究忽视企业数量且企业分布研究集中在空间分布的问题,将企业数量纳入城市规模指标,提出从空间分布及规模分布研究企业分布及演变的方法.结果表明:1)中国企业空间分布极不均衡,胡焕庸线东南半壁企业数约占95%且比例仍在增大;企业数增长率整体符合东南高、西北低的规律,但黑龙江、新疆等地城市与规律相悖.2)城市首位度远低于理想值,首位城市优势不明显;企业数整体服从Zipf分布,集中于中间位序城市且在趋近理想分布;使用分层研究划分为3个无标度区,无标度区之间断层明显,第一无标度区内城市约占90%,企业集中于中间位序城市,第二、三无标度区城市企业集中于高位序城市.该方法有助于立体描述企业分布的现状及趋势,为合理布局生产力、科学确定城市规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