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小篆 《科学之友》2007,(8A):42-42
多年前,全球变暖还只是个“前卫”的概念,全世界只有少数几个气候分析学家为此忧虑。他们曾警告说,如果人类无节制地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必将损害地球气候体系。而今天,警惕全球变暖已成共识。在西方一些国家,越来越多的人自觉地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让自己变成“碳中和”人。这个不算很新的概念在西方已很走红,实现了从“前卫”到“大众”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正碳中和在近年来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什么是碳中和呢?如果某家企业全年生产排放了2000吨碳,同时该企业全年种植了一定面积的林木,每年可吸收2000吨碳,那么这家企业排放的碳就相当于这些林木所吸收的碳,也即实现了"碳中和"。除了种植林木,采用新能源替代化石燃料或采用节能减排技术,也能帮助企业实现碳中和。  相似文献   

3.
世界各国面临一个严重的挑战问题——怎样取代日益减少的地下化石能源和化学原料。有史以来化石能源和化学原料是可以廉价取得的。利用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科学原理是一种可能的替代来源。光合作用是一种合乎逻辑的选择,因为它是一切生物休戚相关的基础生物过程:光合作用产生了地球的整个生物圈,给我们提供了全部化石能源和唯一的食品来源。但是,由植物材料转变成化石燃料已  相似文献   

4.
自从发现碳微管 ,1 0年来它已经成为微型材料领域的宠物 ,被寄予厚望。科学家们把这些分子级的石墨管想象成一把开启超新技术大门的钥匙 ,例如超强度合成材料或微型电器。有一个具争议性的可能用途是把这些碳微管用作存储氢的介质。氢气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未来燃料 ,它质轻 ,来源充足 ,氧化产物 (水 )无毒 ,氢气和氧气在燃料箱内反应可产生电能。如果氢气燃料能被用作车辆燃料 ,则大气污染将大大降低 ,而我们对进口石油的依赖也将大大降低。但要做到这一点 ,氢气燃料必须能够被安全、有效、微型和经济地储存在汽车里。这是一个最头疼的问题 …  相似文献   

5.
李星国 《自然杂志》2023,45(1):57-67
氢能开发是“双碳”战略中的重要一环,目前氢能主要是通过氢燃料电池把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形式得以应用。与此不同,氢内燃机则是将氢能直接转变成机械能,应用在交通、机器运转、发电等众多领域,对氢能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氢内燃机与传统内燃机的最大区别是用氢气取代传统的化石燃料,因此,氢气的燃烧特性对内燃机的性能具有很大影响,对内燃机的结构也提出新的要求。至今从氢燃烧特性的角度去理解氢内燃机的研究不多,为此,文章尝试从氢气燃烧特性的角度出发理解氢内燃机的性能,并重点对氢内燃机的热效率、输出功率、NOx排放、异常燃烧等性能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显示,氢内燃机比传统内燃机和氢燃料电池在节能减排、输出功率、成本等方面具有更加优异的综合性能,是氢能-电能转换的另一种有效的方法。氢内燃机的发展也能促进氢能的大规模应用,其性能受到氢气燃烧特性的影响,氢燃烧特性的控制对氢内燃机性能的提高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6.
美国《发现》月刊2000年10月号刊登文章,罗列了20世纪最后20年科学技术领域中影响人类生活的20个重大错误,其中,排在第5位的是关于中国假化石“辽宁古盗鸟”的报道。文中还涉及了曾经发生过的“皮尔当人头骨”事件。这些发生在古生物学中的丑闻到底是怎么回事?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仍有必要记住这些科学史上的骗局,以警将来。 最早的假化石 18世纪德国的维尔茨堡大学,有一位贝林格先生,他不仅是医生、博物学家,还是教堂主教的私人顾问。贝林格对化石的收藏非常着迷,但并不了解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史前生物的…  相似文献   

7.
寻找失去的陆地碳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全球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地球表层各圈层中的积累和流动的过程。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表观上看,现代的全球碳循环处于不平衡状态,即人类燃烧化石燃料和热带毁林所排放的一部分CO2不知去向,这被称为“CO2失汇”。研究表明,北半球的陆地生态系统主要吸收了这部分去向不明的CO2。本文对“CO2失汇”的由来、陆地碳汇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及中国陆地碳汇的大小等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8.
早在工厂及世界化石燃料市场出现之前很久,人类就已经开始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这个新结论是以冻结在南极冰块中的远古空气样本作为基础而得出的。在有两千年历史的冰芯中,气泡中竟奇迹般地含有高浓度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其中,大量甲烷中所含有的碳同位素,跟木头、  相似文献   

9.
庙河型生物群在贵州江口的发现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赵元龙 《科学通报》2004,49(18):1916-1918
贵州江口晚震旦世陡山沱组上部黑色碳质页岩、碳质泥岩中产有大量宏体碳质压膜生物化石,计有宏体藻类9属、动物化石3属,遗迹化石1属及一些可能性的化石属种,其生物面貌和组合特征与湖北峡东地区的庙河生物群基本相似。江口宏体碳质压膜生物化石保存好,丰度和分异度高,表明雪球事件以后我国华南地区经历全球气候变暖而形成的庙河生物群或庙河型生物群分布广泛,为晚震旦世陡山沱晚期生物首次大辐射及生物演化、岩相古地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10.
大自然中的生命,是由各种生物组成的。而各种生物体,又是由有机物组成的。在这里,生命只是一种现象,一种过程,它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后浪追着前浪,浩浩荡荡地向前流动。生物体依靠生殖繁衍,延绵不息,形成了这种波澜壮阔的生命长河。自然界中的生命现象,可以说是极为普通。举目周围,真是“俯拾皆是”。然而,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这种熟视无睹的生命现象,又是我们已知现象中最为复杂的现象。而人类又是这些复杂现象中最为复杂的生物体。别的不说,单单说一说生物体的构成,就会让你坠入云里雾里而百思不解。虽然构成生物体的…  相似文献   

11.
邢立文  纪永军 《科学通报》2023,(Z2):3709-3711
<正>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依赖于过度消耗化石燃料,导致严重的能源危机;产生的大量CO2排放到大气中,也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威胁[1].在这种背景下,利用间歇式可再生电力驱动水电解获得“绿氢”,进而发展氢循环经济,将为加快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一种重要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能源植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能源危机”和燃烧化石燃料所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迫使人们寻找新的能源。在这种情况下,“石油种植园”或许将从一个新名词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13.
色彩斑斓的化石GordonCurry著邱天骄译大部分化石是无色的.远古的生物体也许正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许多鸟类和动物一样色彩斑斓,但化石上却没有记录它们的颜色,这是因为生物的软组织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遭到了破坏.一些化石的表面确实隐约可见某种色泽,但我们...  相似文献   

14.
超级霸王龙     
霸王龙巨大而凶猛,恐怖无比。自从它在6700万年前灭绝之后,其恐怖形象一直流传至今。它之所以被称为“恐怖的蜥蜴”并不是没有原因的。同时,霸王龙也十分使人着迷,自第一只霸王龙化石在100年前被挖掘出来时起,它就一直是孩子们的最爱。今年5月,美国芝加哥的菲尔德博物馆展出了一只名满天下的霸王龙复原骨架——“苏伊”。1990年古生物学家苏伊·亨德里克森发现了“苏伊”,并以自己的名字为其命名。它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完整的霸王龙骨架,约有90%的骨骼被挖出、复原。在此后的两年中,化石经工人们反复清洗,科学家…  相似文献   

15.
由于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和滥伐森林 ,造成了大量CO2 进入大气层 ,并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这些过量的CO2 被陆地和海洋以“渗漏”的方式吸收。这种渗漏会给未来的气候变暖带来什么影响 ?科学家发现 ,从长远的观点看 ,它们对碳的有效吸收要比人们想象的小得多。根据计算 ,如果不考虑大气 -碳循环联系 ,那么到 2 1 0 0年 ,全球陆地气温将只上升2 5℃ ,而不是预期的 5 5℃。目前 ,大气中每年增加的CO2 还不到所估计的排放量的一半 ,未进入大气层的碳是通过陆地和海洋的渗漏作用而被吸收掉的 ,所以气候的预测不仅要考虑未来的排放量 ,还…  相似文献   

16.
傅君亮 《科学通报》1965,10(8):751-751
本世纪三十年代,在我国南方发现了一些名为“巨猿”(后又有人改称为“巨人”)的高等灵长类化石,这些化石,似猿似人,又非猿非人,因而引起学术界长期的争论。解放后,为了解决究竟是“猿”或“人”的问题,以及解决它出产的确实地点和产状等问题,从1955年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派遣工作队在广西开展了探查山洞和采集、发掘化石的工作,曾先后在大新、柳城等地发现了出产巨猿的山洞并调查了其他山洞三百余个,其中以柳城“巨猿洞”采掘的化石最为丰富,设有三个完整的下颚骨和数以千计的牙齿,以及相当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已引起世界科学界的注意。本书  相似文献   

17.
河南西峡恐龙蛋铱、锶元素含量异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玉光  裴静 《自然杂志》2003,25(6):368-369
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古生物化石群发现的记录里,占据重要位置的“河南南阳恐龙蛋化石群”曾被认为世界奇迹.它以数量多、种类丰富奇特、分布面积广而令人们惊羡不已,同时,也让科学界探索恐龙的“未知之谜”形成了空前的研究热潮.它的首次发现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前后30多年的研究积累,奠定了河南南阳地区的恐龙蛋在学术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远古时代的生物遗体或生物生活痕迹在埋入土中千万年后,被完整地挖掘出来,就成为了化石。骨骼、贝壳等坚硬部分成为化石的数量很多,此外,也有动物足迹和植物的化石。有趣的是,当矿物渗入化石之后,自然物质就“升华”成了艺术品,展现出源于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化石内在美。不信,就往右看。 ①硅化木 (三叠纪,美国 亚利桑那州) 该化石是一株2亿多年前的树的一部分。当树木倒下后,硅液(SiO2)渗入树木,穿过细胞壁,结晶为石英,最终形成硅化木。该化石中央明亮的弧形部分主要由褐铁矿(Fe3O4)构成,其余略带紫色的部分…  相似文献   

19.
肖建民 《世界科学》1992,(12):38-40
我国是一个以化石燃料为主要能源的发展中国家,年需一次能源总量超过10亿吨标准煤。由于从一次能源中直接得到的能量形式主要是热能,而热能的贮存、输送都是困难的,结果,在工业和民用领域的能源利用过程中,大量低品位热能随着废气、废水作为“废热”排放到环境中。据统计,我国目前能源利用率不到40%,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为发达国家的4~5倍.与此同时,化工、医药、造纸、木材、制糖、制盐等工业和许多农副产品加工业需要大量的低温位热能,这种低温热能目前也是从燃料燃烧的高温热能中获得的。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这种把高品位热能作  相似文献   

20.
<正>灰氢、蓝氢、绿氢,氢“色”缤纷。是否有一种能源,在地球上储量巨大,燃烧效率高并且没有温室气体排放呢?有!而且很早就已被发现,它就是氢能源。氢能源何以优越?随着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被大量利用,致使其储量大大减少。寻找新能源成为人类生活、发展不可回避的现实,为此科学家一直在不断研究,过程中,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等各种新能源不断涌现。21世纪,一种以氢为燃料的新能源冉冉升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