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安家营子金矿床是华北地台内的一个中型矿床,产在燕山期的斑状花岗岩之中。通过对安家营子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讨论了该矿床形成时的物理化学条件。成矿流体的温度、盐度(NaCl)分别为280~330℃和4.6%~10.6%。成矿流体的氧逸度为2.7×10 ̄(-31)~3.2×10 ̄(-31)pa,pH值为5.0~5.8。包裹体的化学分析表明,成矿流体为Na ̄+-K ̄+-Cl ̄-H_2体系。  相似文献   

2.
14种二茂铁亚胺类化合物的制备和紫外—可见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9种取代苯胺基亚胺二茂铁类化合物R-N=CHFc[R为C6H5-nXn(X=H,4Br4SO3H,4OCH3,2,4(NO2)2和2,4(NO2)2C6H4NH]及5种取代苯亚甲基亚胺二茂铁类化的Xn(2OH)C6H4-nCH=N-Fc[X=H,5-Br,5-NO2,3NO25Br,3,5(NO2)2]的制备,测定了它们的紫外光谱,指定了谱带的归属,并对谱带的位移从理论上予以解释。  相似文献   

3.
由KMnO4和(NH4)6Mo7O244H2O合成了标题化合物K0.5(NH4)5.5[MnMo9O32]6H2O,用x-射线测定了晶体结构.该化合物的晶体属三方晶系,空间群R32;a=15.846(4),C=12.396(3),Mr=1657.28,V=2695.63,Z=3,Dc=3.82g/cm3,μ=41.5cm-1,F(000)=2967.对3024个可观测衍射[F0≥3σ(F0)]最终偏离因子R=0.037,Rw=0.043.结构测定表明:Mn(Ⅳ)与6个氧配位形成键长相同的MnO6八面体,它位于[MnMo9O32]6-阴离子的中心,而Mo(Ⅵ)均与氧原子六配位,形成9个畸变的MoO6八面体.  相似文献   

4.
1,2-二环戊二烯基四甲基二硅烷与丁基锂作用生成[四甲基二硅撑]双(环戊二烯基负离子盐),后者随即与六羰基钨反应形成1,1-[四甲基二硅撑]双[环戊二烯基三羰基钨负离子盐],(Me2SiSiMe2)·[Cp′(CO)3W-]2·2Li+(I).(I)分别与六种卤化物反应,生成在钨原子上引入取代基的产物:(Me2SiSiMe2).[Cp′W(CO)3R]2,(R:Me,C2H5,2;PhCH2,3;CH2COOC2H5,4;CH3CO,5;P3hSn,6).(I)用醋酸处理后,随即分别与CCl4,NBS及I2作用,生成相应的钨卤化物,(Me2SiSiMe2)[Cp′W(CO)3X]2,(X:C1,8;Br,9;I,10),(I)与Fe3+/H3O+作用发生氧化偶联,生成双核W-W键产物(Me2SiSiMe2)[Cp′W(CO)3]2,11.(Cp′=C5H4)  相似文献   

5.
由HMnO4和(NH4)6Mo7O24;4H2O合成了标题化合物K0.5(NH4)5.5「MnMo9O32」.6H2O用X-射线测定了晶体结构,该化合物的晶体属三方晶系,空间群R32;a=15.846(4),C=12.396(30)A,Mr=1657.28,V=2695.6A^3,Z=3,Dc=3.82g/cm^3,μ41.5=cm^-1,F(000)=2967和3024个可观测衍射「Fp≥3σ(  相似文献   

6.
稀土氯化物与咪唑配合物的热分解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TG-DTG,在不同气氛(O2气氛、N2气氛)、不同升温速率条件下,对五种氯化稀土咪唑配合物RE(C3H4N2)nCl3·0.5CH3OH·2HCl·mH2O(RE=La,Nd,Sm,n=2;RE=Gd,Y,n=2.5)的热失重行为进行了研究,推测了各配合物的热分解过程;应用Kissinger公式计算了配合物中咪唑分解的表观活化能,并用DSC对氯化稀土(La,Nd)咪唑配合物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报道了8种2-[(取代苯胺基)羰基]苯甲酸与Sm(Ⅲ)配合物Sm(P)3.3H2O[其中P=2-(COO)C6H4CONHC6H5-nXn,X=H,2-Cl,4Br,2-CH3,3-NO2,2-OCH3,2,4-二氯,3-OH,n=1,2]的合成,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电子反射光谱、热重分析进行了表征。结果证明了配位是通过羰酸羟基原子和酰胺羰基氧原子进行的,含3分子配位水。  相似文献   

8.
报道了9种取代苯胺基亚胺二茂铁类化合物R-N=CHFc[R为_6H_(5_a_x_a(x=H,4 Br,4SO_3H,4OCH_3,2,4(NO_2)_2)和2,4(NO_2)_2C_6H_4NH]及5种取代苯亚甲基亚胺二茂铁类化合物x_n(2OH)C_6H_(4-n)。CH=N—Fc[x=H,5-Br,5-NO_2,5NO:5Br3,5(NO_2)_2]的制备,测定了它们的紫外光谱,指定了谱带的归属,并对谱带的位移从理论上予以解释。  相似文献   

9.
讨论了掺 Sm 、 Pr 的 Mn Bi 合金薄膜的结构、磁性和磁光性能实验表明,经过退火处理(375 ℃~425 ℃/2 ~4h) ,样品形成 Mn Bi 晶体结构掺杂含量 x = 0 .1 ~0 .25 ,样品具有较大的 Kerr 角(θ Kmax = 2 .57°) ,内禀矫顽力 M H C= 1 .5 ~5 .6 k Oe ,剩余磁化强度 Mr = 3 .0 ~5 .6 k Oe ,剩磁比r = 0 .88 ~0 .98磁光谱表明,随着掺杂含量的增大,样品 Kerr 角的极大值向长波方向移动在变温过程中,样品的矫顽力随温度上升而增大,在薄膜( d < 250nm ) 情况下矫顽力以形核机制为主  相似文献   

10.
报道了TiCl4.2「C6H8O」(1);TiCl4.2「C8H11N」(2);TiCl4.2「O(CH2)4CH2」(3).TiCl4.2「C6H7N」(4)TiCl4.2「C5H5N」(5);TiCl4.2「C4H89O2」(6)催化双环戊二烯开环移位聚合反应并对6个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由此得到优化的反应条件。  相似文献   

11.
吐哈盆地胜北洼陷中侏罗统储层油气资源分布广泛,对其流体包裹体特征和成藏期次进行系统研究,有利于油气的精细勘探开发。为厘定胜北洼陷中侏罗统储层油气藏形成和分布规律,基于包裹体岩相学、荧光观测及显微测温技术,分析流体包裹体特征,并结合埋藏史模拟对中侏罗致密砂岩储层油气成藏时间与期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胜北洼陷中侏罗统储层发育大量烃类包裹体和次生盐水包裹体。其中,油包裹体通常以串珠状成带或成群赋存于石英颗粒愈合裂纹和穿石英颗粒裂纹内,荧光颜色多呈浅黄色和蓝绿,分别指示成熟和高熟油气充注,气包裹体不发荧光;烃类包裹体以及与之共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范围较广,呈多幕次分布特征。结合沉积地层埋藏史和热史模拟结果,可见研究区油气成藏主要有两期,早期成藏主要发生在晚侏罗至早白垩世,晚期成藏主要发生在晚第三纪至今,这与基于烃源岩生排烃史及圈闭形成时间所限定的油气成藏时间和期次相一致。该研究对于进一步明确胜北洼陷中侏罗统致密油气勘探有利区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The Ordovician reservoir of the Tahe oil field went through many tectonic reconstructions, and was characterized by multiple hydrocarbon charging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unravel the complex charging histories. Systematic analysis of fluid inclusions was employed to complete the investigation. Fluorescence observation of oil inclusions under UV light, and microthermometry of both oil and aqueous inclusions in 105 core samples taken from the Ordovician reservoir indicated that the Ordovician reservoir underwent four oil chargings and a gas charging. The hydrocarbon chargings occurred at the late Hercynian, the Indo-Sinian and Yanshan, the early Himalaya, the middle Himalaya, and the late Himalaya,respectively. The critical hydrocarbon charging time was at the late Hercynian.  相似文献   

13.
三维荧光光谱(total scanning fluorescence,TSF)技术是一种新的荧光分析技术,在鉴别储层中烃类包裹体、油气运移路径及古油水-现今油水界面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这种技术的主要优点是效率高、所需样品量小且精度高。镜质体反射率(Ro)是确定煤岩成熟度的重要参数,不仅能反映煤岩煤化作用的特征,而且是确定煤阶的重要指标。通过分析采自沁水盆地及淮北煤田的14块煤岩样品的镜质体反射率和三维荧光光谱特征,研究了煤岩荧光光谱特征与镜质体反射率之间的关系。煤岩成熟度与TSF参数R1值具有较好的负相关关系,荧光强度(TSF intensity)与TSF参数R1值具有正相关关系,样品激发光波长与Ro具有负相关关系。实验初步认为TSF技术可以用于煤岩的成熟度评价,但具体的函数关系需要选取更多的煤岩样品进行试验以拟合Ro与激发波长、TSF参数及荧光强度之间的换算关系,建立计算Ro值的经验公式。总之,TSF方法可以快速高效地评价煤岩成熟度,而且不受镜质组组分含量多少的限制,在煤岩成熟度的确定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贵州水城晚二叠世树皮体成烃的演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岩石热解、热解气相色谱以及开放体系下热模拟等方法,对贵州水城含树皮体煤中的主要组分——树皮体的生烃潜力、烃类组成特征、成烃演化规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结果显示,树皮体的生烃潜力(S1+S2)和氢指数(HI)都较高,分别为297.1和491mg/g;在高成熟条件下树皮体仍能生成大量烃类物质,其生烃高峰期集中在VR0为1.55%左右;烃类组成以轻质烃(凝析油或轻质油)占绝对优势,湿气次之,并且烯烃含量较高(此现象与开放体系热模拟有关);气态烃与液态烃演化规律相似,据此可以认为,气态烃很大一部分是由液态烃进一步裂解来的。  相似文献   

15.
对南华北地区晚石炭世太原组煤中稳定组分作了详细的镜下鉴定和定量测试,发现太原组煤中稳定组分齐全,特征明显,不但含有相当数量的藻类体、沥青质体和渗出沥青体,面且还鉴定出一种新的稳定组分(未定名)。研究结果表明,沥青质体具双重来源;渗出沥青体和荧光质体属次生显微组分,是煤生烃排烃的煤岩学标志,并可能代表了初次运移出的重质和轻质烃类组分。富氢的稳定组显微组分虽然含量不多,但有迹象表明,它们对较强还原型腐殖煤的生烃排烃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松辽盆地南部海坨子地区油气成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辽盆地南部海坨子地区扶余油层与萨尔图油层中有机包裹体有较大差异。扶余油层中有机包裹体量多 ,个体大 ,早期和晚期有机包裹体发出强的黄色荧光 ;萨尔图油层有机包裹体丰度不高 ,个体都较小 ,早期和晚期有机包裹体发出弱的浅黄色荧光。这说明萨尔图油层的烃类成熟度比扶余油层的烃类成熟度高。海坨子构造主要发生过两次成藏过程 ,早期在嫩江期末 ,晚期发生在明水期末至第三纪。扶余油层和萨尔图油层的油气来源不同 ,前者油气主要来自海坨子构造青一段烃源岩 ,后者主要来自乾安凹陷青山口组烃源岩。  相似文献   

17.
以塔里木盆地英南2井气藏为例,用流体包裹体进行油气成藏期次的研究。镜下观察流体包裹体,并对与烃类共生的盐水包裹体进行均一化温度和冰融点测试,进行油气藏成藏期的分析。流体包裹体分析表明英南2井气藏多为气态烃包裹体,大部分存在于石英次生加大边中,共生的盐水包裹体的均一化温度集中且接近现今井温,对比埋藏史得出:天然气是在近10Ma时一次性充注成藏。  相似文献   

18.
吐哈盆地七泉湖构造带油气成藏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造演化史研究表明,七泉湖构造带从燕山期开始发育,第三系地层沉积前已具圈闭雏形,继承性的古构造背景是油气运移的有利通道.逆掩断裂带下盘的侏罗系水西沟群烃源岩成熟较晚,在晚第三纪大量生烃.七泉湖构造带流体包裹体特征明显,主要发育一期流体包裹体,烃类包裹体及伴生的盐水包裹体均发育在切割碎裂石英和胶结物的裂隙中,储层中的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都只有一个主峰温度区间.结合地质背景、构造演化史、烃源岩演化史、油气藏饱和压力资料确定了七泉湖-玉果油田侏罗系油藏的成藏时间为晚第三纪.  相似文献   

19.
渤中凹陷西次洼新近系油气资源丰富,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机理研究有待深入。通过烃源岩成熟度模拟、原油地球化学及油源关系分析、流体包裹体分布特征及均一温度测定,结合断层的封闭性能及疏导体系等成藏要素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渤中西次洼存在沙三、沙一-沙二与东三段3套烃源岩,其中沙三段为优质烃源岩,成熟度高;该区原油成熟度普较高,为烃源岩在生油高峰及后期生成的原油,主要与沙三段烃源岩相关;渤中8区新近系储层砂岩孔隙烃与油气包裹体发蓝白色荧光,油气包裹体丰度(GOI)普遍较低,主要为一期包裹体,均一温度表明油气主要充注期为3.5 Ma B.P.、1.0 Ma B.P.以后,为晚期快速充注成藏。在新构造运动活动期,持续快速生烃、供烃能力强的烃源灶、高效的断裂输导格架,为晚期快速成藏的主控因素;"高效供烃、主断控藏、浅层聚集"为该区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20.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带轻质油成藏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油气地球化学和油气成藏地质学等相关理论,利用车排子凸起带轻质油的地球化学、同位素、流体包裹体和烃源岩的热演化史等资料,对该地区轻质油成藏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车排子凸起带轻质油主要源自四棵树凹陷侏罗系烃源岩,白垩系烃源岩有部分贡献;侏罗系烃源岩在新近纪中后期达到生烃高峰,其生成的原油主要沿不整合面或断层运移至白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