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全球倡导低碳经济背景下,江苏沿海开发低碳化发展势在必行.在人口、产业密集的长三角地区,江苏沿海是尚待开发的最大原生态区域,具有发展生态休闲得天独厚的条件.以沿海良好的生态系统为依托整合多种资源,发展生态休闲产业,对江苏产业结构调整、长三角低碳服务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江苏省能源基础状况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就沿海能源轴线建设的区位、资源、气候、经济、政策等条件分别进行阐述,提出推动沿海能源轴线建设的合理性对策:(1)利用连云港核电厂址,集中力量发展核电;(2)开发沿海风能资源,打造风能产业带;(3)充分利用"北煤南运"海上通道,发挥港口优势;(4)借鉴国外成熟港口发展经验,提升港口功能.  相似文献   

3.
2009年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这既对江苏海洋产业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也为海洋产业优化提供了契机.本文在研究江苏海洋产业结构现状及演化的基础上,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江苏主要海洋产业与沿海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江苏海洋产业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较快,但产业规模扩展不足;传统海洋产业仍占据主导地位,新兴海洋产业发展较慢;海洋一产、三产与沿海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较高的相关度,海洋二产相关度较弱;海洋交通运输业仍处初级阶段.针对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促进江苏海洋产业持续发展,实现沿海地区发展战略目标的角度提出海陆一体化开发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江苏沿海滩涂地貌及资源开发利用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群  殷勇 《河南科学》2010,28(11):1482-1490
阐述了江苏沿海滩涂地貌特点以及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提出了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和途径.根据连云港、盐城、南通各分区资源优势及存在问题,提出连云港应以港口开发和盐业—海洋化工为主,滨海旅游为特色,滩涂养殖为辅;盐城应以滩涂农业为主,自然保护区为特色,逐步开发港口和临港工业;南通应以港口资源开发和滩涂养殖以及水产品加工为主,大力开发海洋可再生能源.  相似文献   

5.
针对江苏沿海易遭受风暴潮影响的现状,分析了江苏历史上台风风暴潮灾害特征.选用Holland台风风场模型计算风场为强迫场,通过目前被国际上广泛接受的水动力模型ADCIRC建立台风风暴潮模式.建立的江苏海域精细化风暴潮数值预报模型,结合江苏沿海岸线和地形变化特点,采用非结构网格技术对研究区域复杂海域进行重点加密,选取历史上影响江苏沿海典型的四个台风,进行江苏沿海精细化风暴潮后报检验.通过对影响江苏海域的不同时期的台风风暴潮过程的数值预报检验可以得出:台风风暴潮数值预报模型的后报相对误差为18.3%,预报相对误差不大于20%,能够较好的预报风暴潮过程的发展,刻画不同台风过程引起的风暴增水过程,实现了江苏省沿海台风风暴潮的3d数值预报.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取江苏沿海城市、沿江城市以及邻省沿海城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主要经济指标和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各城市的综合得分和排名,并作相互比较与分析,得出结论当前江苏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无论与省内沿江城市相比较,还是与邻省沿海城市相比较,都处于落后地位,从而说明江苏沿海开发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利用走航CTD观测资料和AVHRR资料分析了江苏沿海2016年夏季(6—8月)冷水块特征.7月18—21日的走航CTD观测资料表明,从海面到30 m层都存在冷中心,冷中心逐层向东倾斜,显示存在从黄海沿底部向江苏沿海输送冷水的通道.AVHRR资料的月平均海表温均存在冷水块,其半径为67.9~85.8 km,强度为0.5~1.2℃,冷水块中心与沿岸温差为1.9~2.9℃;逐日的海表温有78 d存在冷水块,最大半径161.8 km,最大强度2.8℃,与沿岸最大温差为5.9℃,其中心位置变化大,相邻两天中心位置的最大距离为125.4 km.逐日冷水块和风场对比分析表明,南风有利于冷水块的生成.  相似文献   

8.
江苏沿海中部滩涂多为淤泥质软弱地基,新围滩涂配套工程事故时有发生,主要原因有地基处理不当;抗滑设计不足;防渗估计不足;施工不规范;排水布局不合理等.通过对典型事例剖析,提出滩涂软基工程在设计、施工等方面必须注意的要点,确保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9.
江苏沿海辐射沙洲开发利用的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江苏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紧缺,而江苏岩外规模巨大的辐射状沙洲则为江苏提供了潜在的土地后备资源,因此如何使辐射沙洲潜在的巨大优势转化为促进江苏海洋经济发展的动力已成为倍受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就辐射沙洲的开发利用前景作了一些探讨,并就开发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作了一些阐述。  相似文献   

10.
沿海滩涂围垦开发的再定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近几年江苏沿海又掀起了一个大规模的围垦开发热潮,历史上储备的滩涂资源已基本被围垦开发饴尽,如继续保持这样的速度,必将对沿海滩涂的湿地环境产生威胁这样一种情况,为合理开发沿海滩涂资源,作者认为(a)必须控制一个合理的围垦速度,即围垦速度等于淤长速度,每年约0.17万hm2;(b)对严重沙化的粉沙质滩涂的围垦开发的代价很大,不要急于围垦,可以先就滩利用,在合适的时候再围垦.(c)水源、水质和环境条件差的地方,滩涂围垦搞养殖的效果并不好,应考虑有效的利用方式.(d)对目前滩涂围垦热要正确引导,把重点放在对已围滩涂的开发利用上.  相似文献   

11.
进入21世纪,小城镇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小城镇规划问题也成为一个倍受关注的问题.从城镇化、小城镇规划编制、规划管理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之一,就是要加快我国的城市化的步伐。小城镇建设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必由之路。本文就如何推进小城镇建设,从科学规划、投入机制、产业兴镇、搞好县域经济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以宁远县为例在现行土地政策背景下,怎样才能做好小城镇建设用地保障工作。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调查法。研究结果:积极推动小城镇建设,是落实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体现,是拉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结论:宁远县小城镇建设尚处于初始阶段,发展壮大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4.
生态足迹理论与江苏生态省建设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生态足迹理论从具体的生物物理量角度研究自然资本消费的空间,从而成为判断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理论之一.江苏省正在大力实施可持续笈展战略,积极推进生态省建设,但在建设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难题.本文通过对江苏2003年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分析,加深了对全省可持续发展状况的认识,从而对生态省建设有若干启示,包括提高生态承载力;控制人口增长、提倡绿色生产与消费,尽可能减少生态足迹;追求集约型城市化,建设生态城市;重视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等.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当前内地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持续、稳定发展内地小城镇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小城镇作为二、三产业和乡镇企业发展的载体,比周边地区拥有更多的优势,小城镇是联系大中城市与广大农村的桥梁,对用围农村具有较强的辐射能力。文章以安徽省为例。简要论述了我国小城镇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发展小城镇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选取江苏省五烈镇作为研究案例,树立生态规划思想,引入景观生态学理论,深入分析城镇发展条件以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从区域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和镇区生态规划三方面入手,试图在总体规划阶段探求我国小城镇生态规划的途径所在。  相似文献   

18.
基于GIS的江苏省重点中心镇选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立中心镇是江苏省小城镇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中心镇的建设也必将会对江苏省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缩小区域发展水平差距起重要推动作用.但江苏省以前所选的重点中心镇大多从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出发,导致选取的重点中心镇空间分布严重不平衡,部分在空间位置上相互靠近,在带动经济发展方面,中心镇所发挥的作用比较小.本文以GIS技术为基础,从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以及中心镇自身的特点出发,提出了选出100个重点中心镇的方案.  相似文献   

19.
通过产业集群推动小城镇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考察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历程,产业集群对小城镇建设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产业集群是小城镇兴起和发展的基本动力;提升了小城镇整体的发展水平;推动了小城镇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等等.今后,我国小城镇发展产业集群,要注意:统一规划,加强管理;小城镇功能建设应从重视"基础设施功能"向重视城镇的"要素聚集功能"建设转变;提高小城镇产业集群的技术含量;增加小城镇产业发展种类,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提高集群企业的品牌意识;加强产业集群小城镇的环境保护;等等.  相似文献   

20.
小城镇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在小城镇的发展进程中,要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和利用小城镇土地资源,并针对小城镇发展建设在土地利用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