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一年三次刈割苜蓿高度生长动态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8种苜蓿在生长季内三次刈割各茬苜蓿高度生长动态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生长季内,各连高度生长呈“S”型增长,并符合逻辑斯蒂模型.确定了各茬苜蓿高度生长最大速度值和两个时间特征值.此外,不同茬次苜蓿高度生长速度呈明显差异,二茬苜蓿高度生长速度最快,达到最大生长速度所用的时间最短;同一茬苜蓿高度生长速度在不同年度的差异不明显.该研究为苜蓿的管理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生长第4年和第8年紫花苜蓿为对象,研究了不同腐殖酸肥水平对紫苜蓿的生长及各茬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腐殖酸肥后紫花苜蓿的株高、一级分枝数、节间数、节间距、茎叶比以及干草产量均有所增加,其中生长第8年苜蓿的增效更为明显;生长第8年苜蓿施用腐殖酸肥后各茬株高明显高于CK,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两个生长年限苜蓿的各刈割茬次2000kg/h㎡施腐殖酸肥处理一级分枝数均高于其对照,且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生长第4年、第8年紫花苜蓿施用腐殖酸肥后第一茬及全年干草产量显著高于CK,且第一茬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生长第8年苜蓿施用腐殖酸肥第二、第三茬干草产量与CK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3.
以苜蓿转化细胞系和对照细胞系为材料,利用同位素标志方法研究了3种大分子物质--DNA、RNA和蛋白质的合成动态。结果表明,与对照细胞系相比,转化细胞系的生长速度明显加快,DNA、RNA和蛋白质的合成旺盛,合成速度显提高。同时,转化细胞系DNA、RNA和蛋白质出现最大合成速度的时间均相应地延迟。  相似文献   

4.
披碱草与苜蓿混播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披碱草与草原2号杂花苜蓿不同混播比例的群落性质,高度生长和地上生物量积累动态及混播后地上生产力进行了对比研究,披碱草、苜蓿的高度生长方式不受不同混播比例的影响,其高度生长曲线分别为H=t/(a+bt+ct·t)和H=a+bt+ctt.披碱草、苜蓿的地上生物量积累方式不受不同混播比例的影响,其增长曲线为W=at^b。不同混播比例生物量积累速率不同。茎叶比、叶面积指数在不同的混播群落中数值不同,苜蓿  相似文献   

5.
2007年4~10月在地处西辽河平原的内蒙古民族大学实验农场对栽培条件相近的4个不同生长年限紫花苜蓿光合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年生紫花苜蓿瞬时光能利用率在第1茬、第2茬、第3茬中均明显高于3年牛、4年生和6年生紫花苜蓿,而在第4茬中与其它各生长年限间差异不大;瞬时水分利用率以2年生紫花苜蓿较高,6年生较低,这种差异在午后表现更为明显;各生长年限紫花苜蓿瞬时光能利用率和瞬时水分利用率均表现为匕午高于下午.  相似文献   

6.
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分析多年不同冻土分布状态下植被生长的年际变化趋势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差异。结果表明: 1981—2014年, 中国东北多年冻土分布区针叶林的NDVI呈增加趋势, 与生长季温度正相关, 与生长季降水量负相关。随着冻土活动层深度增加, 针叶林NDVI的增加速度自北向南逐渐下降; 草原NDVI在非多年冻土区加速增长, 与生长季降水量正相关。混交林在多年冻土区与非多年冻土区对气候的响应出现明显的差异: 在多年冻土区, 混交林NDVI与生长季温度正相关, 与生长季降水量负相关; 随着冻土活动层加深, 与生长季温度从正相关变为负相关, 与生长季降水量由负相关变为正相关。原因可能与冻土活动层深度差异导致的不同水分供给条件有关。上述结果预示, 在气候–冻土耦合影响下, 未来气候变暖可能会促进针叶林和混交林逐渐北移, 草原可能会更多地占据非多年冻土区。  相似文献   

7.
王方琳  李昌龙 《甘肃科技》2009,25(9):168-170
对7个苜蓿品种的地上生物量形成规律研究表明,苜蓿生物量增长率不仅与本身的生理特性有关,而且与环境密切相关,分为前期的缓慢生长,中期的快速生长和后期的缓慢生长3个阶段;不同苜蓿品种地上生物量的垂直分布近似于菱形,基部和顶部生物量小,而中部生物量大;各品种问中苜一号、苜蓿54的适应性好;三得利的产量较高;绿苜一号与新疆大叶的生产效率较高,适合于多次刈割;在田间管理上,各个品种在分枝末期到现蕾期生长速率最大,生长旺盛,应及时浇水施肥。  相似文献   

8.
为揭示樟子松人工林根内真菌群落相互关系的动态特征,以毛乌素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网络分析法,分析不同林龄(中龄、近熟和成熟)及其年内生长阶段(生长季初期、旺盛期和末期)樟子松根内真菌群落共现网络动态特征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得到如下结果。1)在不同林龄阶段,樟子松人工林根内真菌共现网络差异不明显;在不同生长季阶段,根内真菌共现网络差异明显,生长季旺盛期,根内真菌共现网络较为复杂。2)在不同林龄和不同生长季阶段,樟子松人工林根内真菌关键类群差异明显,主要包括地孔菌属(Geopora)、棉革菌属(Tomentella)、暗球腔菌属(Phaeosphaeria)、Neocucurbitaria和被孢霉属(Mortierella)等。生长季初期和末期关键类群为外生菌根真菌和腐生真菌,旺盛期为腐生真菌和病原真菌。中龄林关键类群为腐生真菌和病原真菌,成熟林为外生菌根真菌和腐生真菌。3)外生菌根真菌网络的主要影响因子为相对湿度(P<0.05),腐生真菌和病原真菌网络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平均降水量和相对湿度。因此,毛乌素沙地樟子松人工林根内真菌网络在不同生长季阶段的动态变化强于不同林龄...  相似文献   

9.
对披碱草(Elymusdahuricus)与草原2号杂花苜蓿(Medicagovariamarein,Cv,CaoyuanNo.2)不同混播比例的群落性质,高度生长和地上生物量积累动态及混播后地上生产力进行了对比研究,披碱草、苜蓿的高度生长方式不受不同混播比例的影响,其高度生长曲线分别为H=t/(a+bt+ctt)和H=a+bt+ct.披碱草、苜蓿的地上生物量积累方式不受不同混播比例的影响,其增长曲线为W=atb.不同混播比例生物量积累速率不同.茎叶比、叶面积指数在不同的混播群落中数值不同,苜蓿的叶面积指数大于披碱草.混播有利于高产,不同混播群落地上生物量与天然对照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其中披碱草与苜蓿地上植株密度比为31(播种量25kg/hm213.9kg/hm2)时产量最高.混播群落粗脂肪、总能量、消化能含量均高于单播群落.综合分析评价,披碱草与苜蓿密度比为31(3小区),为最优化的群落组合.  相似文献   

10.
外来植物互花米草的物理控制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治理和控制外来物种互花米草对维护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必要性.2005-2006年期间,本项研究在崇明东滩互花米草入侵区进行翻耕、人工碎根、割除和生物替代的物理控制实验,以期寻求控制互花米草的有效方法.结果表明,翻耕处理后第一个生长季末期,互花米草植株密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都显著低于对照,而不同翻耕深度处理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在第二年生长季,互花米草基本恢复到对照样地的水平,至生长季末期各处理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碎根处理后的第一个生长季, 不同深度处理都显著抑制了互花米草的生长,其抑制作用随处理深度增加而提高;但经过两个生长季后,互花米草基本恢复到与对照相同的水平.在第一个生长季, 割除处理显著抑制了互花米草的生长;在第二个生长季末期,互花米草的生长得到一定恢复,只有6-9月割除处理显著降低了互花米草的生长.综合两个生长季末期互花米草生长调查结果,8月割除处理对互花米草生长的影响最大.生物替代处理实验中移栽的芦苇保持了较高的存活率, 在第一个生长季,芦苇存活率最大值出现在处理深度为40 cm的样地;在第二个生长季,移栽芦苇的平均成活率仍维持在53.7%,植株高度和结穗率也明显增加.上述结果表明,利用以上物理控制技术治理互花米草, 必须充分考虑物理防治的频度、强度和季节等因素,才能有效发挥其物理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1.
选取西北地区1961~2014年124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资料,分析该区域降水量及可能蒸散量变化特征,采用相对湿润度指数探讨分析该区域四季及喜温、喜凉作物生长季干旱趋势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降水量短缺呈增加趋势,可能蒸散量呈减少趋势,二者区域间差异均较大,其上升、下降趋势信度达99%及无明显变化站点分别占西北地区总站点的23.4%、0.8%、75.8%和18.5%、31.5%、50%。(2)西北地区相对湿润度表现为春季多特旱,夏秋两季多轻旱,冬季及喜温、喜凉作物生长季多中旱,且秋季呈变干趋势,其余各时段呈变湿趋势,春、夏、冬三季极为显著,空间上总体呈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增后趋缓的趋势。(3)西北地区不同干旱发生频率总体呈现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喜温作物生长季喜凉作物生长季,而干旱频率区域分布特征与相对湿润度基本一致。(4)西北地区各时段日平均气温均呈显著增加趋势,降水量在秋季表现为减少趋势,其余各时段均呈增加趋势;日照时数在春季、喜温和喜凉作物生长季表现为增加趋势,而在夏、秋、冬三季表现为下降趋势;相对湿度、风速在各时段均表现为减少趋势。(5)相对湿润度指数M与各时段降水量、日照时数及相对湿度的相关性最大,与各时段风速及日平均气温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使用涡度相关蒸散数据验证表明SEBS-METRIC方法可以用来估算黑河流域中游地区作物农田蒸散.结果显示:黑河流域中游地区作物生长季内ET总量空间差异大(398~709 mm,平均567 mm).在作物不同生长阶段,ET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剧烈.在区域平均水平上,生长初期、生长中期1、生长中期2和生长后期的ET占全生长季ET总量的比例分别为10.24%,29.44%,47.11%,13.21%,各生长阶段区域平均日ET依次为1.45,3.28,3.52,2.08 mm/d.ET月份变化明显,3月最小,4,5月迅速增大,6月达到生长季的蒸散高峰,7,8月有所降低,维持在一定水平,9月作物进入生长末期,迅速降低.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滇池富藻水静置分离效果,初步探明了水样深度、体积、温度、光照等因素对其静置分离速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体积相同时,水样高度对最大清水比例指标没有影响.不同高度的水样藻、水分离程度(即清水比例)均随静置时间的延长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在水样高度相同时,水样体积大小的差异对藻、水分离速度的影响总体较小,具体影响大小与体积差异大小有关,体积差异越大,影响越大,但主要影响发生在静置后30~40 min内.水温对水样藻、水分离速度具有显著影响,水温越高,藻、水分离速度越快.温差越大,藻、水分离速度差异越大.水样中藻密度大小对静置藻、水分离速度具有明显影响.密度越低,藻、水分离速度越快,最终完成分离的时间越短.太阳光照对静置条件下的藻、水分离速度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互花米草引种到中国北方的天津滨海滩涂以来,生长良好,扩散较快.对在天津滨海滩涂生长的2种分布类型(斑块分布和连续分布)的互花米草的群落面积、群落密度、地上生物量以及生物量在各器官上的分配等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发现:互花米草根茎的延长和无性分株的不断产生使群落快速扩增,年扩增达4-9 m2,其中在生长季初期扩增最快;整个生长季内都有新生无性分株产生,群落密度在生长季内亦不断增加;地上总生物量和各器官生物量呈单峰增长,在9-10月份达峰值;F/C(同化器官生物量与非同化器官生物量比值)呈单调递减趋势.连续型分布的互花米草群落的密度和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斑块分布,F/C值小于斑块分布型,群落平均高度二者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在古浪县腾格里沙漠春、秋两季造林中,采用不同花棒人工植苗造林技术,统计不同造林技术下的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同时将6年生花棒固沙林在不同时间留不同高度进行平茬复壮,平茬后统计生长量的两项试验。分析研究得出:春季采用"落水栽植"和"泥浆蘸根"造林技术可提高花棒的成活率和保存率,而更切合古浪实际的造林技术为"泥浆蘸根"技术;花棒在11月中旬平茬后复壮生长量都大于3月中旬平茬复壮后的生长量,且平茬高度为10cm时,单枝萌发新枝数、最粗萌条地面直径、萌条长度、最大冠幅4项复壮指标明显高于其它平茬高度。  相似文献   

16.
以漯河民社有限公司猪粪尿及废物经厌氧发酵产生沼气后的残余物——沼液为肥料给苜蓿施肥,探讨不同浓度沼液对苜蓿生长、品质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及苜蓿施用沼液的适宜浓度。试验分为12个样方、4个大组,每组使用不同浓度的沼液进行灌溉,每隔10天测量1次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统计。结果表明,苜蓿生长性状随着沼液浓度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差异,苜蓿生长后期,稀释比例为75%沼液组对苜蓿的生长、品质、土壤理化性质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7.
地下滴灌苜蓿田间需水规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苜蓿地下滴灌田间滴灌带不同埋深、滴灌水量等因子进行控制试验,结果表明:地下滴灌苜蓿生长期日耗水强度在4.1-4.7mm/d,最大日耗水强度为9.5mm/d,生长期耗水量为623.5—685.8mm;最大耗水时段出现在6月中旬~8月中旬,耗水量为359.5~379.6mm,苜蓿第二茬耗水量为400mm左右,多于第一、三茬之和。苜蓿生长期内需滴灌水量458.3~490.8mm,滴水次数10-12次,间隔10~20d,次滴水量20~50mm,10cm埋深较35cm深埋需多滴水量50mm。根据田间试验数据确定苜蓿地下滴灌制度,为大田地下滴灌苜蓿栽培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张云霞 《河南科学》2012,30(8):1046-1049
利用商丘市8个气象站点1960年10月—2010年9月降水量资料,应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等方法,对冬小麦、夏玉米生长季的降水量进行趋势分析、突变检验.结果表明:①冬小麦、夏玉米生长季的降水量线性变化趋势均不显著,冬小麦生长季的降水量以-1.522 mm/10 a在减少,夏玉米生长季的降水量以16.60 mm/10 a在增加.②冬小麦、夏玉米生长季降水量气候倾向率空间分布均为东部减幅大,西部增幅大,降水量东西间的差异均呈减小趋势.③冬小麦生长季的降水量没有明显的突变点,夏玉米生长季降水量的突变时间在2000年前后.④冬小麦生长季降水量基本能够满足冬小麦生长发育的需求;夏玉米生长季降水资源丰富,降水量时间分配与夏玉米生理需求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9.
 为有计划地保护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然荒漠植物霸王,维持其生态位,以该区生长衰退霸王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留茬高度(-3(地下)、0(齐地面)、3、5、10、15cm)的平茬处理对霸王营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不同留茬高度下,霸王不同灌丛平茬效果以当年生枝条数量、长度、直径等指标为依据均优于同一灌丛处理;② 不同留茬高度下,霸王株高增长量均比对照高,最高为留茬高度-3cm时,为对照的3.64倍;当年生枝条的萌发数量均比对照多,不同灌丛留茬高度为3cm时最多,为对照的23.08倍,为同一灌丛的5.45倍;留茬高度为-3cm时,当年生枝条直径最大,为对照的1.58倍,为同一灌丛的1.25倍;留茬高度为3cm时当年生枝条长度最长,为对照的2.63倍,为同一灌丛的1.98倍;③ 隶属函数分析发现,不同灌丛,霸王营养生长由强到弱的顺序为:3cm>0cm>-3cm>10cm>15cm>5cm;同一灌丛,霸王营养生长由强到弱的顺序为:10cm>-3cm>5cm>0cm>15cm>3cm。  相似文献   

20.
低温胁迫对紫花苜蓿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苜蓿作为优良的牧草,研究其在低温胁迫下时的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对以后研究苜蓿转基因,提高其抗寒性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低温胁迫下紫花苜蓿叶片SOD、脯氨酸和电导率等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确定其抗寒生理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4℃冷处理12h内,叶片的SOD活性呈上升趋势,随后呈下降趋势,24h后保持稳定;脯氨酸含量随冷处理时间呈增加趋势;在高于-3℃低温胁迫时,叶片的电导率呈缓慢增加,而在低于-4℃时,由于质膜受到损伤电导率呈明显增加,表明该紫花苜蓿可以耐受-3℃的低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