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郭嘉诚 《宜宾科技》1995,(1):14-17,5
我国近年来水稻育种研究进展较快,杂交水稻(三系法、两系法、一系法)育种研究继续保持世界领先水平,常规稻育种研究已形成与杂交水稻相互赶超的新格局,基因工程稻育种研究,组织细胞培养(花培)育种研究,物理、化学诱变育种研究,特种稻(紫米、黑米、香米、软米、红米、特优米)育种研究与开发利用研究等方面均处于国际先进行列或领先水平,为我国和世界粮食生产又上一个新台阶,为丰富和发展我国和世界水稻科学必将作出新贡  相似文献   

2.
杂交水稻目前在我国的种植面积已占水稻总面积的50%以上,产量占稻谷总产量的60%以上,为我国粮食增产作出了巨大贡献。引导农民掌握杂交水稻栽培技术是进一步提高产量,加快推广杂交水稻种植的有效途径。下面具体谈谈杂交水稻栽培的几个关键性技术。 一、播种期及浸种 1.播种期:杂交水稻的播期应根据各地的茬口而定,在茬口允许的情况下,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3℃以上时,播种愈早愈好,一般冬闲田和油菜茬应在4月下旬播种,而麦茬应在5月上旬播种,最迟到5月中旬。 2.浸种:由于杂交水稻颖壳较薄,且颖壳闭合不紧,因而吸水快,浸种时间要比常规水稻短,且不能连续浸种而应采取间歇浸种,或日浸夜露法浸种,即将种子放入清水中浸一段时间后,捞上来晾2~3小时,然后再浸,如此反复;或白  相似文献   

3.
陈应昂 《遵义科技》2006,34(2):13-16
为优选习水县中低海拔新杂交水稻品种,2005年习水县开展了杂交水稻新品种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4.
关于杂交水稻技术出口的战略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国际杂交水稻发展趋势及市场需求的预测分析,提出了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出口的战略重点:近期以东南亚市场为主,远期则宜以非洲、南美市场为重点,在分析当前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出口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出口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可以说是全世界人民的福音。20世纪60年代,中国还处在粮食极度缺乏的时期,解决粮食问题则成了极为重要的任务。由袁隆平带领的团队终于在1970年使得水稻的杂种利用优势成为可能。随后,短短几年间就将其推广至全国,同时与多个国家开展合作,让杂交水稻逐步走向世界舞台。回顾杂交水稻走向世界的历程,主要离不开中国各级领导的支持及其他各国政要的垂青;其次也离不开中国政府、科研人员的积极推广,如举办会议、提供技术指导;最后也离不开各类公司将其规模化、市场化。总结回顾杂交水稻登向世界舞台的历程,可为大众了解杂交水稻的发展提供基本资料。  相似文献   

6.
 9月17日,《中国科学报》发表“拿什么拯救杂交水稻”报道文章,指出随着农业技术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我国杂交水稻发展面临新的考验。该文发表后迅速引起广泛关注及各大媒体转载。  相似文献   

7.
石明松(1973)从晚粳品种农垦58大田中发现了具有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性状的水稻农垦58S,并被正式命名为湖北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水稻(HPGMR),它的发现及利用可以将杂交水稻种子的生产方式由“三系法”改变为更经济的“二系法”,这将对杂交水稻的生产起到十...  相似文献   

8.
以3种不同基因型杂交水稻种子为材料,采用不同培养基和激素配比,对影响杂交水稻种子试管内萌发、芽诱导及植株再生的多种因素进行探究。实验结果表明:对于不同基因型杂交水稻种子,选择适宜的培养基无机盐水平和激素配比是提高水稻种子萌发效果的基础;而水稻芽诱导的效果取决于水稻的基因型,高浓度2,4-D抑制S1和S3杂交水稻芽的生长,但可促进S2杂交水稻芽的诱导和生根;活性炭对水稻诱导生根的效果随基因型而异,添加活性炭能够促进S1和S2型水稻无菌苗成活并获得再生植株,对S3型水稻无菌苗生根及植株再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Y两优2号"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以"远恢2号"与"Y58S"测交配组而成的强优势杂交水稻新组合,2008—2009年分别在海南三亚和湖南长沙参加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超级杂交稻示范、品比,产量均排名第一,被袁隆平院士确定为第三期超级杂交水稻攻关首选苗头品种。  相似文献   

10.
万耀荣 《科技资讯》2014,(31):94-94
在我国,水稻是占地面积最大的农作物,水稻的栽培管理技术可以说在全世界是比较先进的。虽然袁教授的水稻杂交技术大大的提高了水稻的产量,但是想要进一步的提高水稻产业的综合栽培技术,就需利用以科技理论为基础完善水稻栽培管理技术。该文将以科学理论为基础对提高水稻栽培管理技术进行讨论。从品种选择、种子处理、适时播种与合理密植、平衡施肥、科学管水、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水稻栽培管理技术,以供种植户参考.  相似文献   

11.
论杂交水稻的国际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杂交水稻是我国自主创新、国际领先的重大技术,对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杂交水稻技术输出与国际发展,形势较好、来势很旺,发展的市场潜力大、技术与人才优势强、基础条件好;但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遇到了种子检疫限制、前期投入不足、技术本身缺陷、出口经营无序、出口限制过多等问题及制约因素。应采取优化策略、规范输出、破解壁垒、提高质量、政策扶持等推进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2005年杂交水稻新品种比较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金国 《遵义科技》2006,34(3):28-30
随着农业生产的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民朋友对优质、高产杂交水稻新品种的渴望进一步增强。遵义裕农种业作为我市集育种、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主要种子龙头企业之一,为加速种子的更新换代,组织了一批在生产上优质、高产的杂交水稻新品种,在全市范围内作对比试验,以期从中筛选出适宜我市种植的优质、高产新品种,使杂交水稻生产再上一个新台阶。为此我站今年应遵义裕农种业的要求,按其试验方案完成本对比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在国家高技术研究计划(863计划)支持下,中国强优势杂交水稻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连续创造了世界大面积水稻单产纪录,继续保持在水稻杂种优势利用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本文对“十一五”末以来中国强优势杂交水稻创制与应用进行了总结,包括强优势杂交种育种理论和技术、重要功能基因挖掘与开发、强优势亲本和杂交种创制、强优势杂交种产业化技术、强优势杂交种的研究示范与推广应用等方面,展望了未来5年强优势杂交水稻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近日,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称,四川科源农业高科技有限公司将于今年入驻该区,拟投入7000万元,建设西部最大的杂交水稻基地。公司主要依托隆平高科的雄厚技术实力和资金优势。推出新一代优质杂交水稻品种。新稻种将抢占富庶的成都平原。  相似文献   

15.
从中籼区试结果看安徽水稻的增产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杂交中籼稻是安徽水稻的重头戏 安徽是长江中下游水稻产区籼稻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之一,常年220万公顷左右的水稻种植面积中,籼稻占80%以上,其中又以杂交中籼为主.尽管安徽杂交水稻面积较大,但水稻平均单产却相对较低,据报道,安徽粮食作物及小麦、甘薯、玉米、大豆的单产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唯有水稻低于全国平均亩产18.8千克.近年来徘徊在400千克左右,低于邻近江苏、湖北、上海等省市,尤其2003年中稻抽穗灌浆期间遭受盛夏异常高温热害,全省杂交中籼稻平均亩产仅387千克,比全国的平均亩产468.16千克低17.34%.值得注意的是同年全省21.33万公顷两系杂交中籼平均亩产却高达495千克,略低于全国两系稻507.75千克的水平.由此认为安徽水稻单产的提高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其中杂交中籼稻是重头戏.  相似文献   

16.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是水稻栽培史上的一次革命,为杂交水稻获得高产、稳产提供技术支持。水稻强化栽培技术能够比常规栽培技术更高产,打破常规栽培产量停滞不前的局面。本文作者根据个人在水稻栽培方面的经验,介绍了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来源、特点及实施要点。  相似文献   

17.
我国杂交粳稻育种已取得重大突破,经辽宁等地农民几年试种,较常规水稻增产15%-20%,专家认为已具备大面积推广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
杂交水稻叶片衰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杂交水稻开花期间,通过剪去穗部部分枝梗和叶片等处理,形成不同的库源比,结果表明,杂交水稻W6154S/早特青原库矛盾大,叶片衰老快,降低库源比能明显减缓其叶片中蛋白质、叶绿素含量下降和丙二醛含量上升,说明杂交水稻叶片早衰与其库源比较大有关。  相似文献   

19.
2005年杂交水稻引种试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运贻 《遵义科技》2006,34(5):26-29
为了鉴定国审及相邻省审定的水稻新品种在我市范围内的适应性、丰产性,为我市杂交水稻新品种的引种提供科学的依据,根据遵义市种子站的安排实施本试验。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结合海南的自然条件和耕作改制的要求以及笔者多年来对杂交水稻翻秋带蘖壮秧试验的体会,分析论证海南省杂交水稻采取带蘖壮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索与杂交水稻翻秋高产栽培有关的一些技术措施和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杂交水稻翻秋栽培,带蘖壮秧能协调每亩总穗数、总粒数和结实率三者关系,是提高产量的关键。疏播匀播和足肥早管是培育带蘖壮秧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