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计算的若干哲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算无疑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有影响的概念之一,然而,人们对于究竟什么是计算却存在着各不相同的看法。本文基于对计算概念的拓展过程和不同诠释的考察,提出并论证了一种关于计算的广义规定,即计算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与计算概念密切相关的丘奇-图灵论题和正在兴起的泛计算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2.
探索复杂性的计算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杂性是当今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本文基于物理的丘奇-图灵原理,从方法论上对运用计算机模拟研究复杂系统的依据,有效性和不完备性作了探讨,同时分析了物理的丘商-图灵原理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3.
"齐尔塞尔论题"被部分学者认为存在一定的解释困境,因为它没有具体解释学者与工匠阶层之间的社会壁垒是如何瓦解,或者说,是什么原因引起了他们的"互动"。从微观编史学的角度重新考察"齐尔塞尔论题"有助于我们化解这一困境。借助于哈金所提出的"表征-干预"模式,不仅有助于在微观史学层面,围绕"学者-工匠"问题这条主线,考察近代天文学发展的大致脉络,了解其中学者与工匠之间"互动"的真实图景,从而为"齐尔塞尔论题"提供合理辩护。  相似文献   

4.
在莱布尼茨、丘奇和图灵等人所奠定的计算的数理理论的基础上,数字计算机诞生,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将其命名为人工智能。受逻辑与数学的影响,这一时期人工智能主要遵循计算主义的建构方法将认知看作符号计算,但这一做法遭到了强烈的哲学批判,随着日本第五代计算机计划的幻灭,计算主义彻底陷入低谷。事实上,计算主义以其符号表征和符号操纵的方式已然实现了对人的计算智能的建模。由于计算智能是人类智能的重要部分,因此构建强人工智能离不开计算主义。不过这些批判也说明了一个重要问题,即经典计算主义需要新方向、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利用认知物理学的方法,从认知的源头,即认知的形式化谈起,从宇宙构成的“单要素(物质)说”,到工具构成的“二要素(物质和结构)说”,再到动力机器构成的“三要素(物质、结构和能量)说”,再发展到机器认知构成的“四要素(物质、结构、能量和时间)说”,深入展开,层层递进,从思维的自动化跃升到认知的自成长。用“认知四要素说”解释典型认知事件,如解释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西蒙的“物理符号系统假设”的局限,以及机器对圆周率精度暴力计算的贡献。随着Chat GPT得到全球的广泛使用和认可,继对话图灵测试常态化之后,人工智能的下一个里程碑将是具身图灵测试常态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考察了古代中国、希腊和印度对辩论的论题的研究成果,总结出先哲们一个重要的共同观点辩论双方的论题必须具备矛盾关系,同时双方对论题中基本词项的定义、解释又要保持一致。这就是学术辩论和一切辩论所具有的最深刻的本质特性。并指山,密切关注这一本质特性,是学术活动中正当辩论和正确思想的首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自延展心灵论题提出以来,延展心灵论题的支持者提出了诸如等同性论证、互补性论证、过程耦合论证等论证策略。这些论证策略对认知科学中的认知颅内主义给予了超越和批判。与此同时,认知颅内主义者也提出了诸如差异性论证、耦合-构成谬误等论证策略。这些论证策略对延展心灵论题的论证策略给予了回击和挑战。但是,笔者认为,由于认知颅内主义自身存在着软肋和不足与延展心灵论题本质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延展心灵论题论证策略并对其内在价值给予合理定位。  相似文献   

8.
科学知识的发展变化问题是20世纪科学哲学所关注的核心论题之一。纵观20世纪科学哲学的发展,主要地形成了三种解释模式:逻辑一理性论模式、认知论模式和社会学模式。虽然在20世纪的最后30年认知主义者和科学知识社会学家都对逻辑一理性论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但它们也未能对科学知识的变化问题给出令人满意的说明。对科学知识发展变化的完全说明应是这三种模式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9.
认知增强技术的发展中,一种常见的批评指出,由于该类技术需要借助一些外部干预的方式来实现,因此会造成认知者的主体性消减。为应对这一批评,一些学者诉诸于延展心灵论题对认知增强进行辩护,因为该论题将主张,用于增强我们认知能力的人造物同样是心灵的组成部分,所以心灵实际上是得到了放大。然而这种版本的认知增强是不成功的,因为它仍然面对着来自认知现象性问题的质疑。与之不同的是,我们提出,一种可行版本的认知增强需要在延展自我论题下得到解释,而该论题是以对现象性自我的描述为核心的。  相似文献   

10.
观察与理论严格区分作为逻辑实证主义的基本假设以及经验主义赖以生存的核心论题,饱受诟病。波根(J.Bogen)和伍德沃德(J.Woodward)提出数据-现象-理论三元区分以代替传统的二元区分,突显出数据在科学中的作用。但是这一模式在数据理论负载、数据-现象推论有效性、现象与理论严格区分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困难。以此本文力图给出数据(Data)、现象(Phenomena)和理论(Theory)的三角模型(D-P-T三角模型)的重新解释,认为三者之间呈现互相制约的动态关系,数据不仅为现象提供证据,也为证实待测理论提供证据;数据、现象与理论之间无法在根本上做出严格区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