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已引起国内外学界的重视 ,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 ,但由于中国近现代的社会变革剧烈 ,史料极为零散 ,而且由于政治的、认识的或资料的原因 ,还存有不少研究相当薄弱的环节 ,更有不少研究成果由于受当时政治思潮的影响而出现偏颇。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的研究与一般科学技术史研究既有共同之处 ,又有其独特之处。作为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应当是一致的 ,这种原则的核心在于求实 ,还历史本来面目 ,其特殊性在于这一阶段社会变动复杂 ,而且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多的表现为西方科学的传播和技术的移植 ,这种传播和移植是在本国…  相似文献   

2.
本刊自创始以来即重视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 ,但长期以来 ,这一领域还没有受到国内同仁足够的重视 ,有关稿件刊发得也偏少 ,这与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是不相适应的。最近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综合研究”课题被中国科学院列入知识创新工程项目并全面启动。借此机会 ,本刊特邀参与该项目的部分专家就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进行笔谈 ,希望引起国内科学技术史界对该领域的关注 ,以共同促进有关研究的开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综合研究"项目开创了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研究的新局面。经过5年多的筹划,2000年该项目被列为中国科学院的一个"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内30多家单位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分工承担二级课题,超过70%的课题由中青年学者承担,按时完成了研究任务。从2004年到2010年,项目成果《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丛书》的35种、共47册书陆续出版发行。相互包容、通力合作和契约精神是集体研究项目顺利实施的首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学技术哲学发展史的研究已有四种不同的研究路径:从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历史角度的研究,以西方科学哲学为参照的回顾研究,西方学者对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当前在展望21世纪前景时对中国科学技术哲学发展的历史回顾。这些不同路径存在的共同缺陷,是不能产生出公认的分析框架和描述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结构,无法完整刻划出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的基本特征,难以从历史中为中国科学技术哲学今后的发展道路找出其内在根据。这些缺陷的克服要以探讨不同话语体系的共同根基为前提,以与其他社会文化环境中的科学技术哲学的对比分析为基础并接受后现代思潮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年代第一台带电粒子加速器的问世,叩开了人类探索微观粒子世界的大门。随着粒子加速器的迭代以及相应科学技术的突破,使其逐步成为现代物理学研究的重要前沿之一。粒子加速器作为“多种科学技术”的综合产物,其本质是一种人类探测微观世界的有利工具,它的出现不仅推动了基础研究的发展,而且成为了20世纪人类文明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在此背景下,本文将从科学技术史的研究视角出发,清晰界定和详细阐述粒子加速器发展历程中的四次“重大突破”,进而在时间上明确划分出粒子加速器在科学技术史中的四个重要时期的“科学革命”,期望以此阐述学术界关于粒子加速器在当代科学发展史中的留白。  相似文献   

6.
18世纪,俄罗斯科学院的科学家们为了思考自己所研究的科学问题而注意梳理学科的历史。到19世纪,历史学家为科学史研究增添了人文视角。俄罗斯科学院在1921年成立知识史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主席维尔纳茨基将科学史看作一个独立科学领域,提出了科学史研究的主要问题和方向,为俄罗斯科学技术史学科奠定了基础。1932年知识史委员会正式改为科学技术史研究所,实现了科学技术史学科在苏联的建制化。俄罗斯(苏联)科学院的科学史研究有自己的学术风格,如在20世纪20年代“知识史”框架下探讨科学、哲学和技术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初提出创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知识史,为国际科学技术史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近40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史重大科研项目在学术研究、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2020年7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举办"重大科研项目的筹划与实施"系列报告会,回顾《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华大典·数学典》与《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丛书》的筹划与实施。四位负责人的报告指出,发挥集体优势与追求学术创新是这些重大项目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以来,中国的科技史学者重点研究本国知识传统和西学东渐,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著,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为文化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重要贡献。不过,中国科技史学者们的绝大部分研究成果对国际学界影响依然比较小,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主要以中文发表论著。为了逐步改变这种被动局面,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和科学出版社在2017年合作创办英文科技史期刊——Chinese Annals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缩写为CAHST,中文名是《中国科学技术史》),邀请国外和国内专家组成编辑委员会。  相似文献   

9.
20 0 2年 4月 11至 13日 ,近 2 0 0位专家学者聚会北京国宏宾馆 ,参加了由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的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次研讨会的主要议题是 :一、总结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探求明清以来妨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诸多因素 ;二、回顾 2 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历程 ,从世界近现代科技发展的视角 ,分析对比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及其原因 ;三、展望 2 1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前景 ,探讨推动中国科技创新和发展科技事业的对策与建议。会议共收到近 140篇论文。大致可分为五…  相似文献   

10.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上的一些观点与成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约瑟(1990-1995年)是一位难能可贵的西方学者。他为学严谨,在可级范围内必追寻中国古代原始资料作为自己建立理论的依据。他能局部地脱离西方文化传统的影响,从一个比较中性的角度来分析中华文化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李约瑟最重要的成就在于促进科技史界认识到科技不是单一文化的产品,而是多种文化的综合产品。因此,李约瑟不仅在中华科技研究上享有不朽的地位,在人类科技史研究上也应享有同样不朽的地位。文章分析了李约瑟的工作所产生的影响并商榷他的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11.
100多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历经曲折,有辉煌的成就,有歧路的徘徊,甚至也有惨痛 的教训 ,无数中国人为之奉献了智慧、心血和生命。为了探讨和总结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 历史经验,宣传和发扬我国科技工作者的爱国敬业、开拓创新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抢救 、搜集和整理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有关资料,已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科学史研究机构,自1957年成立以来 就特别重视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近年来我们开始实施“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综合研究 ”的研究计划。此项工作于200…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化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对抗与张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丽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8):83-85,F0004
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之间,既存在着中国文化“重伦理,轻科技”价值取向,“畏天命”、“顺天命”和“自然无为”的自然观,以及科学技术应用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瓦解力,这样几个方面的对抗特点,同时也存在着中国文化重整体性直觉为现代科学技术提供思想模式,科学技术为中国文化提供新的“生长力”,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为现代科学技术提供原动力、支撑力与韧力等相互促进的张力。  相似文献   

13.
论李约瑟的中国自然哲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鹰 《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14(11):37-39,49
本文认为李约瑟以东西文化和古科学两种比较研究为方法论基础,对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基本属性、思维范式、哲学影响和科学意义作出了独到的研究。他所由此形成的一套中国自然哲学观对于我们正确评价和开发中国古代自然哲学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全球视角可以说是二十一世纪以来科学史上最受瞩目的学术趋势,基于此种视角展开论述——“全球视角下的科学”或“全球科学史”,正是方兴未艾。本文首先回顾近三十多年以来科学史领域中的“全球转向”,重温主要的认识框架和观点,其次探讨“多中心”世界这一构想和比较视角对自然知识的全球史所具有的意义,提出运用一种相对的观点,将现代科学视为在世界各地展现和发展的众多知识实践之一,使得科学史转化为一种全球化、去中心化的历史。最后以药材知识的案例设想一种全球知识史的框架——刻画文本和实物跨地理界限的流动以及多种文化在生产知识的实践上所呈现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认识中国的技术传统--关于中国传统机械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中国古代技术史和现存的传统技术也就是认识或者说发现中国的技术传统。20世纪,刘仙洲、王振铎等专家开创了中国古代机械的文献考释、专题研究和复原工作。李约瑟、陆敬严和华觉明等学者的著作使这一领域的研究达到了新的水平。但是,古代典籍和考古资料的缺憾限制了人们对机械技术传统的认识。进一步发现技术传统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调查现存传统技术。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已经做过大量的工作。1991年以来,本文作者有选择地调查了若干种机械的机构设计、材料、制造工艺和使用方法等技术细节,将实物的调查与走访工匠相结合起来,在认识技术传统方面有所突破,抢救了一些技术资料,积累了调查研究的经验。作者认为,可以像国外同行那样,将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引入到科学技术史研究中,开展、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技术传统”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江苏出版自古以来就比较发达,鸦片战争以后,江苏出版业走到了历史的转折关头,其近代以来的出版历程,大致可以分作四个大的阶段。江苏近现代出版业的发展历程印证了中国出版从传统机制转变为现代体制的整个过程,可以说,江苏出版的发展历程就是中国出版现代化转型并最终完成的一个最典型的代表。从江苏近现代出版业发展历程中,我们至少可以获得五个方面的经验和启示:政治与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作用、经营体制的促进功能、技术变革的推动作用以及市场导向和文化导向、图书市场运作的全球化对出版业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史分期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考察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史的分期,认为将1840-1919年作为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史的分期线是值得讨论和商榷的,同时讨论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史的分期原则、依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尝试性的分期方案。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综合研究"项目验收会议纪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3年 1 2月 1 6日 ,中国科学院基础局组织召开了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承担的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综合研究”(编号 :KJCX2 W 6,以下简称“近现代项目”)的验收会议。出席验收会议的有基础局金铎、刘佩华 ,政策局田、解源 ,综合计划局王政芳等院有关部门领导。近现代项目首席科学家张柏春、王扬宗 ,该项目二级课题负责人和项目专家组成员 3 0余人以及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刘钝等到会接受检查和评议。以席泽宗院士为组长的 7位专家组成的验收专家组经过认真检查 ,一致认为该项目按期完成了预期目标 ,各项…  相似文献   

19.
一 第二届科学技术史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的意义 2007年1月15日,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共同努力下,“第二届科学技术史名词审定委员会”正式成立。自1988年第一届科学技术史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以来,海内外学术界关于中国科技史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国内外交流空前活跃。2005年7月“第廿二届国际科学史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科技史的研究进一步走向国外。在全球科学史研究和学术交流日渐频繁的大背景下,如何进一步认识、规范和推广科技史名词术语,建立中国自己的科技史名词体系,便迫切地摆在了中国学者和相关机构的面前。第二届科学技术史名词审定委员会将在第一届委员会工作成就的基础上,改进以往之不足,尽快形成一个稳定、行之有效且高效率的编辑机制和渠道,填补我国科技史名词的空白,展现中国古代辉煌的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20.
主办单位: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技术史专业委员会湖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承办单位: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会议宗旨:通过对近现代中国与世界各国家和地区技术交流与转移问题的研讨,繁荣中外技术交流史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