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际问交流的日益频繁,适应时代的发展,语言的使用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首先是“外来词备受青睐”。我们还记得鲁迅先生的《阿 Q 正传》中阿 Q 与假洋鬼子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鲁迅告诉我们,代表着被愚弄的劳苦大众的阿 Q 对假洋鬼子的洋腔洋势有着深切的痛恨。鲁迅先生借阿 Q 之口,在某种程度上,说出了他所处时代人民大众对“洋腔”的态度,外来词在那个时代是受人们排斥的,当时的社会是要求语言的使用以纯正的汉语为佳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外来词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当今外来词在人们的交际生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不仅大量科技方面的外来词在我国科技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外来词也正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乘“巴士”、打“的士”、看“卡通”、吃“冰淇淋”、洗“桑拿浴”、呼“BB 机”、穿“T 恤”、考“托福”……等等,人们几乎自觉不自觉地跟  相似文献   

2.
作为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阿Q正传》无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杰出作品,作品里塑造的阿Q形象深入人心,对于这个形象的解读和阐释学术界也从来没有中断过。阿Q无疑是一个落后愚昧的小人物,而他生活的地方———未庄,本质上是封建传统社会的缩影,阿Q作为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人物典型,既有其个性也有其社会共性,他身上的精神弱点必然也反映在未庄人身上。通过对阿Q及其他未庄人身上所体现的传统文化中的糟粕的揭示,可以进一步加深对阿Q这一人物形象以及当时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一部知名度很高的小说,它的问世,在当时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美籍华裔学者夏志清曾这样高度评价——“《呐喊》集中较长的一篇当然是《阿Q正传),它是现代中国小说中唯一享有国际盏誉的作品”。连素与鲁迅对立的陈西滢看了《阿Q正传》后也不得不折服,论断“阿Q不仅是一个典型,而且是一个活泼泼的人,他是与李逵、鲁智深、刘姥姥同样生动、同样有趣的人物,将来大约会同样的不朽的”。  相似文献   

4.
韩少功是对鲁迅十分尊崇的作家之一。在乡土题材的小说创作中韩少功的“寻根”小说《爸爸爸》继续并扩展了鲁迅《阿Q正传》中对国民劣根性中存在的原始文化心态与思维模式的思考,并且在“启蒙母题”小说《马桥词典》中存在着鲁迅启蒙语言的双声话语特征;另外,韩少功的散文随笔对鲁迅杂文的思想和方法也有所继承。  相似文献   

5.
阿Q在精神胜利法中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要,避免了因要做他自己而产生的绝望。但当他碰到恋爱问题的时候,它就失灵了。他的求爱是源于这样一种深厚的“生命无意识”,是他的性别自我渴望获得认同与肯定的生命需要。这种生命需要如此本真,如此强烈,以至于他无法去粉饰。但阿Q合理的生命无意识在日趋没落的封建末世屡次遭到僵死冷酷的集体无意识的打击与摧残。他的恋爱悲剧堪称范例。当阿Q在生命无意识的驱动下稍一偏离集体无意识的严酷规范时,他的精神和肉体便被同类们的集体无意识无情地挤灭。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每一篇小说,几乎都是各种艺术手法综合运用的成功典范,而心理描写是鲁迅小说运用最广泛、最具特色的艺术手段。“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①为了更全面深入地把握鲁迅小说的美学意蕴,本文试图从心理描写的角度,探讨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鲁迅小说的心理描写就其方式来说是多样的,它所体现的功能也是多方面的,并本是单一的为心理描写而心理描写。鲁迅惯用传统的白描手法,为人物“写照传神”,很少以作者的Q气对人物作抽象的心理分析。在《阿Q正传》中极为典型。阿Q要技革…  相似文献   

7.
王焕林 《科技资讯》2010,(36):240-240
鲁迅的小说是揭露封建传统文化的"吃人"思想,《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揭示中国人的国民性和劣根性最成功的作品之一。阿Q的被奴化、阿Q的精神支柱(精神胜利法)、阿Q的造反,都深刻反映出了那个时代的沉闷与无奈。作为精神界的思想领袖,鲁迅指出:奴才的反抗最终还是瓦砾场上修补老例。要走出这个怪圈,只有推翻这吃人的筵席,毁坏这厨房,建立起真正的民主、平等、自由的社会,这是我们现代人的使命。  相似文献   

8.
人们说阿Q,那就意味着是在讥诮自轻自贱的“精神胜利法”,很少会有人想到阿Q对革命的热烈和执着上去。当《阿Q正传》发表不久,就有人怀疑写了阿Q要革命,是否在人格上是两个。鲁迅坚决地回答道:“据我的意思,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可见鲁迅是决心把阿Q要革命作为其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来写的。然而一般  相似文献   

9.
在鲁迅小说中,阿Q是个被统治阶级剥夺得一无所有的赤贫户,他具有复杂的特殊性格,本质上是专制主义制度下的心理交态和人性异化,表现为退回内心和泯灭意志的双重人格。这种双重性有机联系,构成一个复杂的网络结构,从而使阿Q这一个典型形象永葆其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对鲁迅《阿Q正传》中的阿Q典型形象的评价,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众说纷纭,争论不休。自从毛泽东同志提出《阿Q正传》“主要写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的观点以后,人们的看法,趋向统一;但是在论述阿Q的“精神胜利法”上,仍然说法不一,流行着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观点。其中影响较大的,即是唐弢等同志的观点。他们认为:  相似文献   

11.
文化背景知识,我们并不陌生。当我们伫立在一幅名画前,静心观赏画家们所作的绘声绘色,活灵活现的人物,山水画时,当我们阅读一部文学作品,为作者耐人寻味的言语,情不自禁地拍案叫绝时,其中就包含着文化背景知识。即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它的足迹。例如:“你看,他那一副阿Q相”,“你的阿Q精神蛮足嘛。”这些几乎是我们的口头禅,但其中“阿Q”一词,就含有深刻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2.
杨建祥 《科技信息》2008,(9):578-579
鲁迅笔下的阿Q和高晓声笔下的陈奂生,是作者塑造的两个著名的文学作品人物,虽然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却有着中国人所共有的一些性格特征和行为习俗.作者通过对小说人物的刻画,深刻揭示了国民性格中带有普遍性的一些问题,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3.
近来,随着学界对身体研究的关注,有关女性身体的研究越来越多,但在一个男性“话语霸权”的社会里,女性的身体是如何被规训和塑造的?文章先从中西方哲学、文学、神话等文化观念基本来源的角度分析了在男权社会文化中建构起的女性身体,继而分析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疾病的话语建构和男权“凝视”下女性眼中的自我与女性当代文化适应中的焦虑与风险,得出了男权社会的“话语霸权”在一个复杂的社会场域中对女性身体的深刻规训和塑造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4.
诗人晨宏是景颇族作家文学的开创者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多涉及民族生活,并“记录”和“储存”了许多属于自己民族独特的现代性体验。浓郁的本土意识是晨宏诗歌的显著特点,他在本土意识的书写中实现着对自我民族文化的认同。晨宏善于写“树”,并在其中完成了诗人自我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民俗学角度,分析了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阿Q,《祝福》中的祥林嫂的性格及其形成的原因,说明了民俗对增强鲁迅小说中人物的民族化具有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戏剧改编史上,田汉的改编本始终是不容忽视的一部重要剧作。经研究发现,田汉的改编本在思想主题、人物塑造、艺术审美上均与原著有很大的差别。田汉集中塑造了两大矛盾群体,重在展示以阿Q为代表的底层民众在封建统治势力剥削、压迫下所遭受的苦难和被激起的反抗意识,并借革命党之口直接反思了辛亥革命因脱离下层民众而导致失败的教训,鲜明地突出了"彻底去除阿Q精神,争取中国苦难人民真正胜利"这一思想主题。因此,田汉为抗战需要而改编的《阿Q正传》在特殊的历史时代演出效果轰动,发挥了启蒙大众的重要作用,但也存在思想主题暴露、人物个性不突出、艺术粗糙等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王玲 《科技信息》2007,(17):165
作者通过本文对阿Q的艺术形象进行了剖析,分析了阿Q所处的时代背景,鲁迅创造这一人物形象的根本目的,指明了精神胜利法是对阿Q这一艺术形象性格的高度概括,通过具体分析说明的阿Q的性格要素主要包括:懦弱卑怯、畏强凌弱、自欺屈从以及麻木健忘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文本分析入手,总结出猪八戒为世人所熟知的三大特性,剖析其性格特性中所蕴含的显性性格与隐性性格的两面,并与鲁迅笔下的“阿Q”进行比较,试图探讨作者吴承恩与鲁迅对世人的两种不同的劝诫方式。  相似文献   

19.
阿Q是鲁迅笔下一个经典的人物,借助这个小人物,鲁迅先生完成了对中国国民性中固有的劣根性的揭露和批判.而阿Q这个人物因其性格的普遍性,也成为文学史上一个常读常新的典型,不同的时代,总会赋予他小同的释读内涵.  相似文献   

20.
鲁迅是我国介绍法国学的先驱。他的译活动起始于雨果的随笔《哀尘》,发表于1903年,嗣后,以不同的形式向我国读介绍了雨果、凡尔纳、法朗士、腓立普、纪德等名作家作品。鲁迅的创作受到法国学影响,他的作品也很早引起法国坛注意。《阿Q正传》1926年即被翻译成法在巴黎发表。鲁迅与罗曼·罗兰的友好交往,为中法学的交流揭开新的一页。鲁迅与法国学的接触相当宽广,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立体未来派诗人、兼容并蓄。从与法国学交流中,我们看到鲁迅与世界学整体关系的一般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